颈动脉硬化病人颈总动脉硬化度、颈动脉IMT及其与预后的关系
2020-06-01吴立丰姜亦伦
吴立丰,倪 琴,陈 婷,姜亦伦
颈动脉狭窄是临床中较为常见的神经内科疾病,也是导致缺血性脑卒中发生及发展的独立性危险因素[1]。目前,临床医师多单纯通过对颈动脉狭窄程度及斑块性质进行评估以判定病人疾病状态,但其判定的准确度较差,对预后质量预测也存在一定缺点[2]。经颅多普勒超声(TCD)是近年来临床中应用较广的具有较高可重复性和实施动态监测的超声检查方法[3]。颈动脉解剖位置相对固定,具有存在表浅的优势。一般情况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与颈动脉粥样硬化表现一致,也是较为常见的全身性动脉粥样硬化的局部表现,可利用超声检查反映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情况[4]。有研究指出,颈动脉位置特殊可通过清晰且准确的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判定其粥样硬化程度,对颈动脉硬化病病人进行诊断具有一定优势[5]。因此,本研究对无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50例颈动脉硬化病人进行观察,分析TCD检测颈总动脉硬化度及颈动脉内膜中层厚度(IMT)与病情预后评估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经无锡市康复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选取2016年1月—2018年1月无锡市康复医院收治的50例颈动脉粥样硬化症病人作为观察组,依照病人治疗后Gensini评分[6]结果分为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轻度组13例,女4例,男9例;年龄(64.37±4.83)岁;Gensini评分<20分。中度组22例,女7例,男15例;年龄(65.29±5.48)岁;Gensini评分20~40分。重度组15例,女5例,男10例;年龄(64.83±4.99)岁;Gensini评分≥40分。各组病人性别、年龄等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选取同期5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女17名,男33名,年龄(65.48±6.14)岁。观察组与对照组年龄、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入选与排除标准 入选标准:冠脉造影检查确诊为颈总动脉硬化;无继发急性冠脉综合征;无心肌炎、心肌病、瓣膜病等疾病;病人对本研究知情并签署知情同意书。排除标准:凝血功能障碍;近6个月内出现脑梗死或急性冠脉综合征;伴有心、肝、肾脏器功能障碍;主动申请退出本研究。
1.3 方法 使用飞利浦IE33型彩色多普勒超声诊断仪对病人进行检查,超声探头频率2~12 mHz,自锁骨内侧横向检查颈动脉起始段,后逐步向头部移动,对颈总动脉进行检查,测量动脉壁IMT,其中IMT<1.0 mm为正常,1.0~1.5 mm为增厚,≥1.5 mm或超过周围血管50%为斑块。使用探头频率10 mHz检测颈总动脉硬化度(β)及弹性系数(Ep),在检测时对两侧进行评估后取均值作为最终结果。
2 结 果
2.1 两组IMT检测结果 观察组与对照组IMT分级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详见表1。
表1 两组IMT检测结果比较
2.2 两组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检测结果 观察组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均高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2。
2.3 观察组不同程度病人IMT、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检测结果 随着预后质量改善病人IMT程度显著改善(P<0.05),且轻度组、中度组及重度组IMT、颈总动脉硬化度、弹性系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重度组病人IMT、颈总动脉硬化度、弹性系数最高,轻度组最低。详见表3。
表2 两组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检测结果比较(±s)
表3 观察组不同预后组间病人IMT、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检测结果
3 讨 论
颈总动脉硬化度是临床较为常见的疾病,临床病理表现包括双侧颈总动脉分叉处、颈总动脉及颈内动脉颅外段血管内-中膜增厚、管壁僵硬、斑块、内膜下脂质沉淀、溃疡及管腔狭窄等[7]。一般认为,颈总动脉硬化度的发生及发展过程属于非渐进性过程,且存在不稳定期和稳定期交替过程,该过程最终结果主要取决于斑块稳定性,并对病人疾病发生及发展产生明显不良影响[8]。
目前临床对颈动脉斑块常采用超声进行检查[9]。采用常规二维超声对颈动脉进行扫描时常呈现混合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及强回声斑块[10],混合回声斑块及低回声斑块多表现为不稳定斑块,而强回声斑块则提示稳定性斑块。TCD超声是近年来在临床中逐渐推广应用的超声检查手段,其价格较低、操作简便,对医疗设备要求较低,相较于常规的冠脉造影检查更适用于疾病筛查[11-12]。TCD超声检查可有效反映组织硬度特征超声技术,通过探头向组织施压,并集中采集挤压后的组织射频信号,得到组织内部弹性应变分布,以应变率比值及弹性评分对目标区域软硬程度进行区分[13]。
在行超声检查时IMT是重要的颈动脉超声检查指标,其可有效反映待检查者颈动脉粥样硬化程度,是重要的评估参数。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是反映血管硬化程度及顺应性改变指标,一般情况下颈总动脉硬化程度越高顺应性越低[14]。有研究指出,当IMT>1 mm时常被认为增厚,而当IMT>1.5 mm时则被认为是粥样硬化斑块[15]。本研究结果显示,相较于对照组,经治疗后病人IMT、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均偏高。对不同预后质量的病人进行分析发现,随着预后质量的改善,TCD检测的IMT、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均降低。随着病人预后质量的改善,病情改善,颈动脉斑块发生率及不稳定率降低,IMT水平也即降低。此外,随着病情的改善,血管顺应性及弹性均得以改善,进而降低TCD检测颈总动脉硬化度及弹性系数。
综上所述,随着颈动脉硬化症病人预后质量的改善,TCD检测病人的IMT及颈总动脉硬化度均显著降低。但本研究仅为单中心研究,且并未对病人进行长期随访,还有待后续进行深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