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芎嗪片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观察

2020-06-01

中西医结合心脑血管病杂志 2020年7期
关键词:川芎嗪脑血管病缺血性

刘 扬

缺血性脑血管病(ischemic cerebrovascular disease,ICVD)是各种病情程度缺血性脑血管病的总称,主要有脑梗死、脑卒中等两大类,多发生于老年人群,随着工作生活方式、饮食结构的改变,该疾病已逐渐趋向于年轻化[1]。缺血性脑血管病具有较高发病率、致残率,并可导致动脉管腔闭塞或狭窄及脑组织功能损伤,使生活质量下降、生命安全受威胁,部分病人甚至完全失去劳动能力,以致加重家庭负担[2]。因此,急需更多安全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案,以提高该疾病治疗水平。本研究采用川芎嗪片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并设立单独接受西医常规疗法为对照,观察治疗效果及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指标变化情况,以进一步为临床提供诊疗经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本院2017年3月—2018年12月收治的50例缺血性脑血管病病人为研究对象,所有病人均经症状检查、CT检查、磁共振(MRI)检查确诊,并符合《各类脑血管疾病诊断要点》[3]中对缺血性脑血管病的诊断,对研究药物不过敏且了解其毒副作用,自愿参与研究并签署同意书。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50例病人随机分成对照组与观察组,各25例。两组病人年龄、性别、疾病类型基线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详见表1。

表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1.2 纳入标准 ①年龄≤80岁,并经两名神经科专科医师(职称在副主任医师以上)确诊;②无其他神经病史,入院前未使用其他药物进行治疗;③无胃肠道疾病,肠道吸收功能良好,可耐受口服给药治疗方案,且在治疗期间未发生其他脑部和消化道不良反应影响治疗者;④意识清楚,遵从医嘱,定期复诊,临床资料完整,经本院医学伦理委员会批准。

1.3 排除标准 ①有嗜酒、吸毒史者;②存在脑出血倾向者,合并严重心、肝、肾等器质性疾病、精神疾病及严重造血系统疾病者;③对本研究所涉及药物过敏,无法耐受给药方案者;④治疗期间继发其他疾病无法配合治疗,病历资料不完整者。

1.4 治疗方法 对照组给予西医常规治疗,包括降压、纠正水电解质、营养支持、抗血小板凝集、控制血糖、控制饮食、清除自由基、控制血脂等常规对症治疗。 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的基础上,再给予磷酸川芎嗪片(华润双鹤药业股份有限公司,批准文号:国药准字H11021795,规格:50 mg)进行联合治疗,每日口服1次,每次50 mg,连续用药2周。

1.5 观察指标

1.5.1 临床疗效 痊愈:临床症状消失,治疗后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ational Institute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91%及以上;显效:临床症状显著缓解,治疗后的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46%~90%;进步:临床症状有一定的缓解,但不显著,且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45%;无效:临床症状未见缓解或病情恶化,治疗后NIHSS评分较治疗前下降<18%。 NIHSS评分由经过培训的神经科医师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分别进行评估。

1.5.2 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 包括全血黏度、血浆黏度、纤维蛋白原、血细胞比容等指标,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各抽取1次空腹静脉血液标本5 mL,采用全自动血流变学测试仪进行测定。

1.5.3 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指标 包括同型半胱氨酸(homocysteine,Hcy)、白细胞介素-6(interleukin-6,IL-6)、C反应蛋白(C-reactive protein,CRP)、肿瘤坏死因子-α(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euron specific enolase,NSE)指标,分别于治疗前、疗程结束后各抽取1次空腹静脉血液标本4 mL,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法进行测定。

2 结 果

2.1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疗程结束后,对照组与观察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878,P=0.027)。详见表2。

表2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 单位:例(%)

2.2 两组血液流变学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均较治疗前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值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 3。

表3 两组治疗前后血液流变学指标比较(±s)

2.3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比较 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指标均降低(P<0.05),且观察组治疗后各项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详见表4。

表4 两组治疗前后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指标比较(±s)

3 讨 论

随着我国社会进入老龄化发展阶段,脑血管疾病的发病率有逐年升高的趋势[4],其中缺血性脑血管病占比高达70%[5]。目前关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病机制尚无统一定论,医学界多认为与血液流变学紊乱、Hcy等血清因子高度表达有关[6]。当脑部缺血时,其血流量减少、血液成分异常,随之脑组织则会缺氧缺血及其他能量供应不足,进而抑制了脑神经末梢摄取、转运兴奋性氨基酸的过程[7],神经细胞对兴奋性氨基酸灭活功能受损,导致神经元损伤,最终导致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的发生[8]。此外,Hcy、IL-6、CRP、TNF-α及NSE等血清因子水平亦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其中,Hcy可反映炎症反应程度,且已被大量研究证实是引发缺血性脑卒中的危险因素之一[9-10];IL-6作为一种炎性因子,直接参与了血管内皮炎症反应的过程,且该因子的高水平表达可导致斑块不稳定性增加、纤维蛋白降解;CRP是临床上常用的缺血性脑损伤病情进展评估指标;TNF-α在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中的水平高于健康者,且与脑缺血严重程度呈正相关关系,能够激活机体炎症级联反应,加重脑组织损伤[11];NSE主要分布于神经内分泌细胞或神经元中,当神经元异常时,NSE水平升高,且神经系统损伤程度越严重,其水平越高[12],是缺血性脑血管疾病病人神经损伤程度的重要评估指标。因此,如何在确保常规药物的临床效果前提下,改善给药方案对机体血液流变学及血清因子的影响,已成为神经科探究的热点课题。

中医学认为缺血性脑血管疾病多为过度操劳、饮食不节、情志失调等所致,从而引起五脏功能失调,气血运行不畅,瘀血内生,脑窍被邪所阻[13],而血瘀是本病的基础证型,故需以活血祛瘀治之。而川芎嗪作为一种生物碱,具有活血祛瘀、通痹止痛、祛风行气等诸多功效,具有起效快、药效持久、安全性高等特点,且对心脑血管疾病的治疗具有显著效果。有研究提及川芎嗪联合其他常规西药治疗,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疗效[14]。

本研究观察川芎嗪片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临床疗效,结果显示:疗程结束后,与对照组相比,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6.0%,高于对照组的68.0%,川芎嗪片与西医常规疗法联合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发挥协同作用,提高临床疗效,这与王莉等[15]研究报道一致;此外,两组治疗后各项血液流变学指标值与治疗前相比,均有降低,且与治疗后对照组全血黏度(5.05±0.44)mPa·s、血浆黏度(3.67±0.44)mPa·s、纤维蛋白原(3.90±0.50)g/L、血细胞比容(50.22±6.02)%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全血黏度(4.02±0.31)mPa·s、血浆黏度(3.01±0.31)mPa·s、纤维蛋白原(3.01±0.44)g/L、血细胞比容(39.14±5.02)%均低于对照组。究其原因可能是:川芎嗪作为一种自由基清除剂,能够有效降低血小板活性、减少氧自由基产生、阻断血小板聚集,还能舒张血管,增加脑血流灌注量,降低血液黏度,提高红细胞变形能力,从而改善血液流变学及减轻脑组织损伤,促进脑循环的恢复。

本研究结果显示,两组各项血清炎性因子相关指标值均低于治疗前,且与治疗后对照组Hcy(16.33±2.02)μmol/L、IL-6(5.29±2.10)ng/L、CRP(9.08±2.47)mg/L、TNF-α(0.89±0.22)μg/L、NSE(8.44±2.11)μg/L相比较,观察组治疗后的Hcy(12.33±1.88)μmol/L、IL-6(3.22±1.20)ng/L、CRP(6.21±2.12)mg/L、TNF-α(0.51±0.14)μg/L、NSE(6.01±2.02)μg/L均低于对照组,川芎嗪片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可有效改善异常的血清炎性因子水平。由此推测,川芎嗪片可能通过降低Hcy、IL-6、CRP、TNF-α、NSE等血清炎性因子水平,减轻因IL-6等炎性因子引起的炎症反应,以达到减轻脑组织与神经损伤程度、改善神经等作用。但川芎嗪治疗该疾病的具体使用剂量尚有争议,超剂量或低剂量影响临床疗效的情况仍时有发生,需进一步研究。

综上所述,川芎嗪片联合西医常规疗法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疗效确切,可有效改善病人异常血液流变学,并降低血清因子相关指标水平。

猜你喜欢

川芎嗪脑血管病缺血性
中药单体川芎嗪在疾病治疗中的应用与机制研究进展
基于“乙癸同源”理论辨治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急性脑血管病诊断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与动脉自旋标记的应用价值
丹参川芎嗪注射液中丹参素及丹酚酸A在大鼠体内药动学研究
川芎嗪联合mTOR抑制剂调控卵巢癌SKOV-3细胞增殖、侵袭迁移的实验研究
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神经介入治疗的疗效分析
黄精四草汤加味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患者的临床观察
杜蛭丸对急性缺血性卒中的临床疗效观察
川芎嗪治疗脓毒症的机制研究进展综述
针灸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