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翻转课堂”运用于高中语文教学的可行性探究

2020-05-30孙家来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可行性翻转课堂语文教学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专注于“翻转课堂”的实践研究居多,而对于在语文学科中运用“翻转课堂”的理论思考偏少。通过对高中语文学科知识体系的梳理,可以明确语文学习中微课学习的依据和内容;通过对语文知识与能力关系的分析,可以明确语文翻转课堂教学中微课学习与课堂学习的关系;通过语文学习本质的分析,可以明确翻转课堂教学的中心环节——课堂语文学习的任务,即训能学生的语文技能。这就使我们在语文学科教学中实施“翻转课堂”有了理论依据,实践起来思路更明确,运用空间更宽广。

关键词:翻转课堂;语文教学;可行性

*此文为安徽省教育信息技术研究2018年度课题《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高中语文翻转课堂研究》成果,立项号为:AH2018013

翻转课堂的本质是打破传统教学过程中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阶段的顺序,传统教学中前者是课堂教学的重点,后者则需要学生在课后通过作业、操作或者实践来完成。翻转课堂教学中,知识传授前移,学生通过微课学习在课前完成,知识内化即技能训练成为课堂学习的重点,在老师的帮助与同学的协助下完成。翻转课堂最初运用于化学和数学等有着完整知识体系的学科,知识的内化可通过练习来实现。那么语文学科有无丰富的知识体系?这些知识在学生语文能力的提高中起着怎样的作用?学生的理解和赏析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能否在课堂中训练提升呢?只有搞清了这些问题,我们才能在语文学科中实现翻转课堂。

一、丰富的语文知识体系确定了微课学习的内容

翻转课堂教学在课前将知识通过微课的形式加以传授,学科知识的完整、丰富决定着翻转课堂的组织实施。显然,语文学科与其它学科一样有着自己的知识体系,就高中新人教版的教材来看,大致就有以下几类。

关于语言知识:字的音、形,成语、熟语,句子的类型、作用,语言表达的简明、准确、连贯、鲜明、生动、得体,常见的修辞,常用的文言虚词,文言词语的整理,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

关于文体知识:诗歌、叙事散文、新闻、写景散文、演讲词、小说、科普文、戏剧、政论文、文艺评论,古体诗、近体诗,人物传记、山水游记等。

关于表达方法知识:常见的表达方式、叙述的人称、记叙中的议论和抒情、写景抒情、人物描写、环境描写、论证结构、论证方法等。

关于阅读方法的技能知识:提要钩玄法、圈点批注法、朗读法,编提纲,寻找中心句,怎样理解作品的词语、句子;复杂的记叙文、新闻、科技说明文的阅读方法;文学作品、古诗词的鉴赏方法;怎样阅读文艺评论,怎样读文言文等。

关于作者及文化的知识:不同文章的背景知识,不同作家的作品及风格。

关于写作方法的知识:叙述的角度,表现人物个性的方法,写事有波澜的方法,写景、描写、抒情的方法,虚构的技巧,立论的技巧,论据的选择与使用技巧,论证的方法,论证的结构,辩证分析的技巧,深刻、充实、有文采、新颖的技巧等。

这些知识就确定了语文翻转课堂中微课学习的内容,可以讲解语言知识,为阅读课文扫除障碍;可传授文体知识,帮助学生把握文章结构和文体特点;可讲授表达技巧,为学生鉴赏作品提供帮助;可讲述写作技巧,为学生训练写作技能提供准备;可介绍阅读方法,教会学生学会阅读。

二、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确立了微课与课堂学习的联系

知识是形成能力的基础,语文学习也是如此。就拿阅读能力的形成来说,关于阅读知识与阅读能力的关系,王松泉先生在他的《阅读教育学》中将阅读知识分为四部分:认记知识、理解知识、评价知识、鉴赏知识,这些知识是学生形成阅读能力(认读能力、理解能力、评赏能力、借鉴能力)的基础;阅读训练是阅读能力形成的核心;而阅读目的、态度、习惯是阅读能力形成的条件。这表明阅读知识在阅读能力形成中起着基础作用。[1]

这一论述让我们明白了在阅读课程中实施翻转课堂的课前微课学习与课堂学习间的联系。在学习文言文时,我们可以将语言文字等认记性的知识录制成微课让学生课前学习,课堂上就能重点训练学生的认读能力和理解能力。在学习文学作品,我们介绍一些评价知识和鉴赏知识,可以促进学生在课堂学习中更好地品赏作品。在学习外国作品时,将相关的背景知识录制成微课让学生学习,可以促进学生理解能力和评赏能力的提高。例如教学《故都的秋》时,我们可录制微课介绍文章的创作背景以及作者儿子郁飞的文章《关于我父亲的〈故都的秋〉》,学生在课堂学习鉴赏作品时会更好地理解作者对北平的挚爱之情,欣賞文章写景状物的特点。教学《我有一个梦想》时,课前录制微课,介绍作者马丁·路德·金以及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美国的状况,课堂学习就能激发学生学习这篇课文的热情,增强学生对马丁·路德·金的认识;在萌生了对马丁·路德·金的崇敬之情后,学生就会沉浸在那充沛的气势和淋漓的表达中,学生的鉴赏能力就可以得到提高。

写作教学也是如此。何更生教授认为写作能力由主题知识、表达技能和构思策略三类知识构成。主题知识属于陈述性知识,决定着写作的内容;表达技能属于程序性知识,是写作活动顺利展开的基础与保证;构思策略属于特殊的程序性知识,影响着写作效率和作品的质量。[2]在写作教学实践中,我们可以根据不同的训练目标,确定微课学习的内容和课堂训练的内容。为了丰富学生的主题知识,课前可围绕某一主题编制材料录制微课,或选取相关视频资料让学生观看思考,为课堂训练学生的审题立意和选材能力提供准备;为训练学生某项表达技能,课前可录制微课结合典型例子讲解相关的概念规则,并布置相关练习,为课堂反馈、提高,以及迁移训练做准备;为训练学生掌握某一构思策略,课前可制作微课讲授这种策略的相关概念和操作过程,以便在课堂上在具体情景中开展训练。

三、语文学习的本质决定着翻转课堂的任务

知识的内化过程就是技能形成的过程,从自然科学的教学来看,其主要的任务就是培养学生的学科技能。那么在语文教学中我们的主要教学任务是什么呢?对此,语文教育工作者有过许多论述,最为权威的当属叶圣陶先生和吕叔湘先生的论断。他们都认为语文学习结果从本质上说是一种技能的获得。何更生教授根据皮连生教授对于语文学习结果的分析——知识(包括文章内容知识)、语文动作技能、语文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和态度(情感)五种类型指出,语文教学就是教师引导学生有计划、有目的地获得必要的语文技能(包括语文动作技能、语文认知技能和语文审美技能)的活动,技能性是语文教学目标的本质所在。[3]

技能性就是表明其学习过程具有可操作性,就阅读教学而言,根据学习结果的分类理论,学生在一篇课文中获得的学习结果有四个方面:文本知识(内容知识和文体知识)、阅读技能(基本技能和高级技能)、阅读策略(认知策略、学习策略)和阅读态度(情感、动机)。阅读教学本质上是阅读技能的学习。阅读技能的学习条件和过程是怎样的呢?首先是掌握相关的文体知识、阅读的方法技能性知识等,其次是掌握子技能或前提技能(可通过进阶练习形成),第三通过练习、变式练习和及时的反馈促进子技能的组合,形成阅读技能,最后通过综合练习实现技能的自动化。

在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文体知识、内容知识、阅读策略性知识等可以课前通过微课学习,课堂上主要的教学任务就是训练学生的阅读技能,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例如,教学《林教头风雪山神庙》时,课前录制微课介绍水浒传的创作以及与课文相关的情节、介绍复述的阅读策略等,然后布置練习:从相关的情节中,你了解到的林冲是怎样的人;尝试复述课文。课堂上,让学生展示复述课文的成果,训练其复述的技能;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概括文本情节结构,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和理解小说情节结构的能力;结合作品中的相关情节,文中林冲性格发生了哪些转变,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转变,训练学生鉴赏人物形象,探究作品主旨的能力;文中“风雪”的描写有何作用,训练学生欣赏环境描写的能力。通过上面的阅读训练,引导学生学会鉴赏小说。

在文言文教学中,可以将文体知识、文化常识、语言知识的学习策略通过微课学习完成,课堂教学中通过微课学习中反馈的情况,训练学生的语言运用技能,“文”的阅读理解技能以及赏析能力。

写作教学中,可以将写作规则的学习录制微课,让学生课前学习,并布置相关的进阶练习,课堂中反馈及评价训练中的问题,然后进行变式训练,掌握写作技能,提升写作水平,如训练学生掌握议论文论证方法的学习,录制几种论证方法的微课,学生学习后选择其中的一种写一段文字,课堂上展示训练成果,讨论评价其中的优劣,让学生改进提升,然后变式练习,最后布置题目进行篇章训练。这样的语文翻转课堂,就将学生的语文能力训练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任务,改变了以前的知识讲解为主的课堂教学。

了解了语文学科知识的特点,语文知识与能力的关系和语文学习的本质,我们的语文翻转课堂就有“法”可依,在教学实践这种新的教学方式就会有更大的运用空间。

参考文献:

[1]王松泉:《阅读教育学》,辽宁大学出版社1999年5月版。

[2][3]何更生:《新编语文教学论》,安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8年8月版。

(作者:孙家来,安徽省庐江中学正高职教师)

[责编芮瑞]

猜你喜欢

可行性翻转课堂语文教学
PET/CT配置的可行性分析
翻转课堂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翻转模式在“液压与气动”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翻转课堂在英语语法教学中的运用研究
低年级学生课前预习能力的培养
主问题设计需“对症下药”
让语文教学更接地气
核心素养下的语文教学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PPP物有所值论证(VFM)的可行性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