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楼梦》批判性阅读评论的梯级训练策略

2020-05-30何明锋

学语文 2020年6期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红楼梦

摘要:批判性阅读评论是批判性阅读的成果表达,由易到难,批判性评论分为三个层级,首先是对反面人物的批判,然后是对正面人物的批判,最后是对作者的批判。

关键词:批判性阅读;评论;梯级训练

*本文系重庆市规划课题“个性语文视野下批判阅读与思辨作文实践研究”(立项编号:2018-01-489)的最终成果

批判性阅读是发展批判性思维的深厚土壤,批判性阅读评论是批判性阅读的成果表达。阅读评论是阅读与作文有机统一的成果表达,集中体现语文的核心素养——爱和思想,是对作者思维的思维,本质上是批判性评论。我们提出“批判性阅读评论”的概念,主要是强化评论的批判性和思辨性,区别于欣赏性阅读评论。人物是文学名著的中心,对人物的体验和评论反映读者爱和思想的核心素养,是想象和逻辑思维的主阵地。这里以《红楼梦》研读为例,分析批判性评论的写作,而批判性评论由低到高分为三个层级: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对正面人物批判——对作者的批判。

一、对反面人物的批判和思辨

(一)批判反面人物

首先选中人物,树立靶子。研读名著找到批判对象看似不难,其实是极复杂的想象和思维历程。没有深刻体验甚至扮演人物,难以对人物产生批判动机。凤姐跟尤二姐斗智的情节极有味道,探望二姐不仅十分友好,以姐妹相称,礼数极周全,而且真诚地自我批评,并邀请二姐进贾府,最终却将其迫害致死。尤二姐浑然不觉阴谋,反而非常感动,显得格外淳朴愚钝。凤姐言行与内心的冲突掩藏得滴水不漏,可只有深刻体验其内心波澜,才窥测其阴毒,产生研究的盎然之趣。扮演正面人物是陶冶情操,扮演反面人物是演绎人格堕落的历程,并非与坏人同流合污。树立批判的靶子,反映与坏人对立的价值观,立起善良的标竿。

然后是寻找证据,概括性格。寻找证据是进一步研读作品,筛选出最能体现人物性格的典型情节,并分析提炼出性格特征。恶人并非抽象概念,而是充满血肉的形象,并体现于生动的情节,可研读必须抽象出性格特征,方能提炼出思想,有力批判人物。人物言行内蕴极富个性的内心冲突,由表及里提炼出性格特征,反映分析概括等思维力。提炼出性格即建构自我思想,着上自我个性。在性格提炼的实践中,学生会不断犯错,评论是纠正错误培养严密思维的历程。问题是聚焦思维增强严密性的重要方法,必须把人物极富个性的行为凝聚成问题,从而提炼出性格特征,揭示人物本质。对尤二姐,凤姐不仅没有仇怨,反而称为妹妹,态度极友好,而且還要流着泪表达愧疚,为什么?学生通过透视凤姐内心冲突,最终提炼出“虚伪”“阴险”“城府极深”等性格特征,印证下人“明是一盆火,暗是一把刀”的评价。

最后写作评论,培养批判智慧。写作评论是将提炼性格的思维过程用文字展开,分析情节证明性格,严密论证批判性论题。在论证中,概述情节必须简练,分析人物内心冲突是关键,揭示言行里的本质,从而证明性格特征,这是培养逻辑力最重要的作文实践,充满批判机智和做人智慧。凤姐在取悦二姐时,内心怎样冲突?既对二姐充满忌恨又怀着受威胁的忧患,更有对贾琏憎恨又爱的情感,而这一切都不露痕迹,反映怎样强大阴险的性格!评论不仅是逻辑推理,也是体验的深入,会发现人物内心冲突新的痛点,对人物理解更深刻,智商与情商彼此促进。

(二)思辨反面人物

比批判反面人物高一层级的是思辨反面人物。思辨反面人物不是为其辩护,而是解剖性格中积极的因素,吸纳人生斗争的智慧。比较正面人物,反面人物往往塑造得更逼真更丰满,性格运动更符合逻辑。反面人物堕落主要由于自我错误的价值观,但也有环境因素,是命运逼迫所致,尽管不赞同,却能理解。

这就给思辨人物提供空间。思辨是批判性思维重要的部分,以对立面参照而发现新天地,反映逆向逻辑的严密性深刻性。只要不以偏见阻挡,就会发现王熙凤的优点极鲜明,其做人的智慧令人惊叹,能干聪颖天下第一。首先是刚毅的个性,无论是以威服人,还是以柔克刚,她都是绝对的强者,其泼辣锋芒在贾府绝无仅有,是没有被礼教扼杀的个性,与宝玉等男人形成性别反差,令人肃然。其次是刚柔相济,机变灵活,什么时候用威严,什么时候用太极,掌握得炉火纯青,在上上下下赢得威望。协理宁府丧事用威严,使芜杂大事井然有序;与贾琏斗智刚柔并举,使之慑服;与尤氏斗法刚柔相融,骂哭闹一体,把个宁府搅得天翻地覆。其次是迎合得富有智慧,对于王夫人和贾母,都赢得喜欢,可方法就很不一样,讨好贾母既让其喜欢又悄然掌控对方,爬上欲望的巅峰。对同辈的贾宝玉等都善于施恩,可待宝钗和黛玉就有别。最后,对于她的悲剧,读者不能不同情,在绝对夫权统治下,她不能不苦用心计维护自己的地位,尽管智慧有余却权力不足,最终被贾琏冷落。

二、对正面人物的批判

对反面人物的批判跟作者的思维一致,可对于创新品质的培养,逆向思维更有意义。跟思辨反面人物优点相似,批判正面人物缺点,也是逆向思维,有利于全面深刻分析性格,坏得有理,好得真实,人物才丰满逼真。作者尽管满腔热情塑造正面人物,可源于人物固有的人性弱点,以及作者的局限,其性格都有缺点,也才魅力无限。个性和道德是批判正面人物的标尺。正面人物往往是个性与道德有机结合的形象,可二者总在人事冲突中结合得不够完美,从而出现问题,成为批判的靶子。无论怎样先进的文化都有局限,没有哪种文化能把个性与道德组合成黄金比例,都不可避免地带有缺憾。德国文化的严谨顽强必然带来呆板固执的弱点,日本人的武士道精神必然亵渎生命尊严。批判正面人物的基本方向在于,找准个性和道德的弱点,解剖批判其性格。一般地讲,个性所占比例应小于道德,但如果环境代表的文化过于强悍,道德就可能被利用,所谓“人善被人欺”,个性应强大到足以跟环境势力抗衡,善行才能赢得德威。另一方面,个性过于强大,道德可能受到威胁。

贾宝玉是作者倾注极大热情塑造的叛逆封建礼教的正面典型,代表作者的思想,但性格极复杂,始终充满自爱与他爱、尊严与礼教的激烈冲突。尽管作者努力刻画他追求尊严的个性,可仍是半成品,懦弱使叛逆大打折扣,完全没有西方经典里光彩逼人的叛逆个性。同时,尽管作者努力塑造他悲悯的性格,突出多情善良的一面,可同样因为懦弱,道德之花结不出果实,他没有能力救助任何可爱的女孩于水火,连自己的命运也操控在他人手里。个性和道德都结不出果实的贾宝玉只能消极避世,跟女孩们厮混,毫无作为,沦为懦弱的叛逆者无能的好人。

懦弱源于对礼教的顺从,顺从源于家族赐予的特权。宝玉既跟父亲观念尖锐对立,却又深受礼教毒害,也就在叛逆与孝顺间激烈冲突,不得已时以疯癫释放痛苦,沦为礼教牺牲品。尽管很懦弱,宝玉在某些方面又很执拗,深怀苦心的袭人无论怎样软硬兼施,也不能改变他跟女孩厮混的毛病,对女孩带有生理性的迷恋,贪恋女色却又以所谓精神之淫自傲。他的顽固源于愚昧,即便贪恋女色致使金钏被迫害而死,仍不觉悟,他对女孩的热爱里含着不光明的元素。

这种执拗本质上反映道德问题。不仅个性有严重缺陷,宝玉在道德上远不是爱的信仰者。对女孩普遍的怜悯是他爱的核心元素,在极冷酷的贾府,显得难能可贵,可他的爱很令人质疑。首先,他的怜悯有选择性非漂亮的女孩而不关心,非亲密的女孩而不怜悯,即吸引他的总是漂亮女孩。比如,一等丫鬟的袭人晴雯鸳鸯等无不是美人,从而产生极亲密的感情,为她们的际遇而生怜悯,为晴雯之死大动悲情。这种怜悯与精神之淫分不开,也就不够纯洁。其次,他的怜悯渗透自我欣赏。他悄悄遛出贾府去祭奠金钏,可痛苦很肤浅,回家后自满自足,为能表达高尚的悲悯感觉得意。为晴雯之死写出漂亮的《芙蓉女儿诔》而得意,健忘得厉害,更不用说,拯救她们于水火。最后,自爱与他爱冲突得厉害,进而伤害女孩。虽然他有自嘲的智慧,被女孩抓住把柄受指责时,总能超越自尊而自嘲,可当真正被触怒时,就不是那么容易牺牲尊严而宽容女孩了,比如与晴雯的冲突。总之,贾宝玉作为正面形象,性格极复杂,只有剔除其中消极的元素,读者才能学到有价值的东西。

三、对作者(即作品)的批判

最难突破的是对作者的批判,这不仅需要较深的文化素养,还需要较深的文学素养,而对叛逆个性的要求更高。多少年来,我们都匍匐于经典脚下,不敢稍抬头,也才难以超越古人。这远不只是阅读的问题,更是文化痼疾。这里有两种突破很必需,首先是观念的突破,恢复阅读主体地位;其次是国门的突破,树立外国经典的参照体系。事实上,真正对《红楼梦》发生强烈兴趣的孩子并不多,有多少读者看完全书,并由兴趣发展为热爱的呢?一方面固然有曲高和寡的因素,另一方面也确有不完美的因素。就是素养深厚的读者,在惊叹作者的天才时,也鲜明感受到作品的局限。读者是阅读的主人,不是盲目接受作品,而是作品的评论者批判性再创作者,只要自我构建以个性和道德为核心的价值体系,就必然在研读中受挫,与作者碰撞出思想的火花,开辟批判的新天地。比如,有学生读到宝玉摔玉的情节时大胆质疑,认为摔玉的举动荒唐无礼,怎么能因为黛玉没玉就摔呢?既然对黛玉一见钟情,怎么能因黛玉回答而發出如此无礼之举呢?只要把阅读升华为思想建构的人生实践,恢复阅读主人的身份,就能抬起头正视经典,发现并解决问题。

首先,道释思想比较消极。一僧一道是贯穿全书线索性人物,掌管人物及贾府命运,人物带有神秘的宿命色彩,每到关键时刻,二人总要出场干预,决定人物宿命。二人代表的“空”及“出世”的思想是主导性思想,宝玉是二人思想的体现者,看空浮华,出世无为,是宝玉最突出的思想。对于腐朽罪恶的贾府,这固然有积极的一面,但对于人生却显得消极。对因袭消极文化太重的读者,不用批判智慧来阅读,就容易受到不良影响。只有在批判释道思想中,我们才热爱生活,追求人生意义,建构积极进取的价值观。

其次,人物太弱,性格有半成品之嫌。因为礼教太强悍,个性被扼杀,个体十分弱小,极易沦为环境的牺牲品。全书人物大都显得阴柔,就因为礼教势力太强大,叛逆个性被消灭于萌芽中。以贾宝玉为代表的大观园女孩们大都有追求个性的一面,不少性格都有不同侧面的叛逆,探春的出身叛逆,黛玉的尖刻清高,湘云的憨顽豪爽,晴雯的反抗锋芒等,都从不同侧面烘托贾宝玉的叛逆。作者饱含深情地描绘大观园带有浪漫色彩的生活,将女儿们刻画得可爱可亲可歌可泣,但是没有哪个人物成长为真正的叛逆者,都在露出锋芒后被礼教杀灭。宝玉作为主人公,叛逆性格并没有得到发展,随着悲剧氛围渐浓,不仅不觉醒,反而向消极避世方向堕落,其性格带有浓重的悲剧色彩。骨子里的叛逆与表面的孝顺冲突得无法时,只能以疯癲的方式发泄。西方经典刻画了不少叛逆者形象,很少像他那样怯懦无能,连简·爱、安娜等女性形象,其个性光辉也照耀得他无地自容。另外,纵然有尤三姐鸳鸯等刚烈性格,也缺乏直面人生苦难的顽强,自杀不仅不能彰显坚强,反而是一种软弱屈服。从生命塑造看,这些性格都有半途而归的缺憾。比较而言,王熙凤是发展得最完满的性格。

再次,叙述繁琐,有自然主义之嫌。全书以时间为经以事件为纬,采取立体叙述方式。家族大事叙述得很好,冲突也展开得很充分。可由于特别注重人物行踪叙述,往往弱化冲突,琐事有时缺乏性格意义,带有自然主义倾向,这是读者难以读下去的重要原因。第六十七回,“刚来到沁芳桥”段,写袭人遇到老祝妈。从情节发展看,袭人探望凤姐是为引出凤姐发现偷娶二姐案。从本回主要冲突看,袭人探望已疏离,更生出祝妈枝节。见到祝妈也罢了,非得将果子不能吃的规矩大讲一通才算了结。相反,西方经典的叙述策略在于冲突,以冲突为中心,删去枝节,性格演绎酣畅。

第四,重言行叙述,缺乏内心冲突的描写。西方经典特别注重描写人物与环境的冲突及自我冲突,不仅写人物干什么及怎么干,更写人物为什么干。《红楼梦》特别注重人物言行交待,尽管言为心声,可有的对话因缺乏冲突,常失去性格意义。日常琐事本很散漫,可作者似乎专注于人物琐细行止,就难吸引读者。有的行动本充满激烈内心冲突,比如,尤家两位小姐的自杀,可作者不屑于描写,只有简单的行动交代匆匆结束生命。为弥补这缺陷,作者用诗词歌赋表达人物丰富的内心冲突,还喜欢用梦境来反映人物痛苦。

最后,人物过多,不少人物性格没有展开,情节过于枝蔓。《战争与和平》也写了四大家族,刻画了许多人物,场面宏大,情节浩荡,但读来主线突出,不枝不蔓,人人有性格,情节冲突高度集中。总有一种感觉,所谓大家族不过是一个概念,只集中塑造几个人物,并没有如蚁般的人群。《红楼梦》人物特别多,事件特别琐细,尽管大事写得很好,但笔触不时漫出,不少人物缺乏性格,不少琐事没有意义。如果让托尔斯泰来写,会删除不少枝节,却把大事件写得更有张力,人物冲突更有力量,人物性格更丰满。

总之,批判性评论的写作是极难的创新实践,得由易到难循序训练,从学生已能的批判反面人物开始,逐渐发展,最后挖掘作品局限,培养创新智慧。这种写作既是阅读实践,又是自我生命建构的人生实践,为叛逆个性和批判思维的品质塑造打好基础。

(作者:何明锋,重庆万州外国语学校正高级教师)

[责编尹达]

猜你喜欢

批判性阅读红楼梦
《红楼梦》处处都是慈悲
论《红楼梦》中的赌博之风
从《红楼梦》看养生
话中话:《红楼梦》直接引语中的元话语分析
《〈红楼梦〉写作之美》序
别样解读《红楼梦》
培养批判思维 彰显核心素养
对比阅读在批判性思维能力培养中的应用
批判性阅读:文本的另类解读
批判性阅读在高中英语课堂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