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2020-05-29李佳丽
摘 要: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水平显著提升,眼界也越来越开阔,对于新事物的体验、探索、感知需求被放大,城市公共空间属于居民参与城市文化活动的重点场所,在“互联网+”时代下,也要基于人们的需求来构建全新的城市公共空间。本文针对具体空间的构建方法和创新策略进行阐述。
关键词:“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构建
一、 “互联网+”时代的变化
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的生活、生产和思维模式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让信息的交流和传递方式发生了显著变化,在“互联网+”时代,各个新兴产业与传统产业之间融合发展,支持电脑、智能手机、平板等诸多终端,数据也呈现出爆炸式的增长趋势,近年来,海量App进入人们的生活中,各类购物软件改变了人们的购物习惯;打车软件、手机地图改变了人们的出行行为;微博、微信、抖音等软件重新定义了人们的交往模式,打破了传统意义上的物质空间,总之,在“互联网+”时代下,传统行业都发生了新的颠覆性变化,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也随之出现了变化。
二、 城市公共空间的组成要素
(一)物质要素
城市公共空间中的物质要素,如广场、街道、公共区域、公共设施等等是一个重点内容。在我国早期的发展上,城市公共空间的设置多多采用院落式,在“互联网+”时代,社会迅速发展,人们的城市规划观念也与时俱进,越来越多的广场和街道出现,城市的空间关系得到了相互渗透,提高了空间的使用频率,让城市空间焕发出了新的生机。同时,公共设施也更加便利、完善,出现了各种新型智能设施,如智能快递柜、智能图书馆、智能交通设施等等,进一步丰富了公共空间的功能。
(二)人文要素
公共空间反映出不同阶段的经济、社会、地理和人文情况,因此,城市公共空间也具有人文性和精神性的特征。在“互联网+”时代中,城市的空间发生了显著变化,新的城市规划中,将人的社会活动作为主要出发点,对城市空间赋予了新的意义,将生态理念、可持续发展等理念融入了城市公共空间的建设中,讓城市公共空间成了城市政治、文化的重点组成。
三、 “互联网+”时代城市公共空间的构建
(一)提升全民参与积极性
在“互联网+”时代,人们进入了民主化的时代,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从上到下,都发生了显著变化,人们有更多的机会参与社会事务。如,公众可以通过朋友圈、微信公众号、微博等渠道在网络上自由发布信息,参加政府部门的投票,为政府提供建议和意见,对于城市的建设、规划和设计,公民也可以提出自己的意见,对整个建设过程做出全程监督,反馈公共空间的使用体验。对于政府和设计人员而言,也要转变思维,关注民众的意见,以此作为设计的基本价值导向,做好公众利益和公共空间构建的协调工作。
(二)构建沉浸式的社交环境
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人们使用的是共享厨房、厕所、浴室,共享的生活方式加强了人们的在空间中的共享性,也带来了更多、更频繁的社交活动。如今,我们的城市中高楼林立,人们居住在独立、封闭的住宅楼中,尽管生活品质显著提升,但是空间之间的边界也慢慢变得日益清晰,人们的交流机会越来越少,同时,在生活压力的增加下,你们的工作时间和通勤时间也不断增长,休闲娱乐时间被不断压缩,时间已经成为影响生活交互的一个重要诱因。在“互联网+”时代下,需要构建出多元化、复合性的空间,为公众提供沉浸式的社交环境,满足人们在同一个场所中活动、交流的要求。
(三)设置复合性的公共空间
人们对公共空间的使用习惯不同、人群类型不同,那么,在公共空间中开展的社会活动也各有差异,在“互联网+”时代下,人们更加强调社会交往的需求品位,在这一背景下,城市公共空间也朝着多层次、多类型的方向发展。为了满足人们的生活需求,要设置复合性的公共空间,这类公共空间功能和层次多样,能够满足各个层次群体的要求,当然,公共空间的复合并不简单是城市功能、布局的复合和建筑物的复合,而是基于人本需求下活动和需求的综合协调,由设计师精心进行安排,组织各类功能,让功能之间能够相互促进,又不能产生干扰。
同时,还要打破以往单一的城市功能板块分区,设置为短出行、小组团的结构模式,实现生活、工作以及娱乐的无障碍切换,如城市广场空间,既可以为人们提供休闲生活的机会,也可以参与展览、歌舞和其他的社交活动。
(四)建设智能化公共服务设施
在城市的发展上,公共设施是一个重要载体,也是人与空间之间的互动桥梁,能够显著提升城市的活力,基于“互联网+”时代,也可以在城市公共空间中设置各种智能公共服务设施,如智能医疗、智能回收站、智能图书馆、智能警务室,将其合理融入城市空间中,不仅优化了人们的体验,也大幅提升了设施的使用率,实现人与人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发展。
四、 结语
在“互联网+”时代中,城市公共空间的内涵也日益丰富,不仅是单一的物质空间,其人文元素和政治元素也得到了有效地拓展,公共空间在促进社会发展、维护文化意识上起着重要作用,为了满足人们的需求,要转变传统思维,打破以往的城市空间设置格局,突破空间存在的限制,在城市空间的设计中,融入新的技术工具,引入全新的管理方法和空间设置方法,做到以人为本,实现人与空间、文化之间的和谐互动。
参考文献:
[1]何继新,李原乐.“互联网+”背景下城市社区公共服务精准化供给探析[J].广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8).
[2]陈虹,刘雨菡.“互联网+”时代的城市空间影响及规划变革[J].规划师,2016(4).
[3]任阳,崔芬丽,吴杰.借力“互联网+”助推新型城镇化建设的思考[J].无锡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6).
作者简介:
李佳丽,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外贸职业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