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生活性街道空间重要性探讨
2017-03-15王乃霞
王乃霞
摘要:指出了城市公共空间大体包括:城市公园绿地、城市广场以及城市街道空间。街道空间的形成有其自然属性和社会文化属性。通过案例研究法,分析了现有街道所存在的普遍性问题,结合对国外优秀案例的学习,总结了街道设计的普适性原则,期望研究使得人们对于生活中不可或缺的街道空间产生重视。
关键词:城市公共空间;街道空间;设计原则
中图分类号:TU984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9944(2016)22-0106-02
1城市街道空间
街道通常是指城市范围内,全部或大部分地段两侧建有各式建筑物、设有人行道和各种市政公用设施的道路。城市街道大體可分为三种类型:交通性街道、步行商业街、生活性街道。对于人们影响最大,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就是生活性街道。生活性街道是为城市各个功能区内的交通服务的,其主要的目的是让功能区内的人流和物流能够安全和方便的从一地到达另一地,尤其是非机动车和行人的安全与便捷是此类街道设计的主要目标。生活性街道对于人们日常生活和邻里交往有着不可忽视的重要性。人们的户外活动可以分为三种类型:必要性活动、自发性活动和社会性活动。人们在生活性街道中行走、驻足、观看、交谈,使得这三种活动以各种组合方式交织融合在了一起,生活性街道最大的吸引点就是人们对于各型各样的人及人的活动产生很大的兴趣,并乐意于融入这样的社会活动。
《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中所诉,“当我们想到一个城市时,首先出现在脑海里的就是街道。街道有生气城市也就有生气,街道沉闷城市也就沉闷”。街道的质量直接影响着人们对城市的印象。一个优质的生活性街道需要满足:①适合步行。人在街道中行走,不仅是从一地到达另一地的线性运动,在这个过程中,人们可以随意的旋转、停留、驻足、交谈等,会与周围发生的一切活动产生联系,步行作为其他一切活动的起点。生活性街道不管是在路线的质量、距离长短或者步行空间上都有较高要求;②适合停留。城市或街道的空间质量取决于人们在行进过程中的停留程度,适合停留的街道空间需具备良好的视野、有趣的建筑边界地带、便捷的坐具设置、便于交谈的空间等;③适合会面。这样的街道空间为人们最基本的活动看、听和谈创造了条件,在这些活动中,看与被看是人们之间会面最简单、最广泛的形式。适合会面的街道对其建筑内部、建筑首层以及公共空间的合理布置都有较高要求。
2上海衡复历史文化风貌区案例分析
2.1区域概况
徐汇区位于上海中心城区的西南部,北至长乐路,东至陕西南路,南至肇嘉浜路,西至兴国路—华山路—天平路,这里曾是法租界所在地,境内有多条充满异域特色历史文化街道。该区域内建筑大多为老式上海建筑、老洋房和法式建筑,其中处于主要街道的老式建筑已发展成为商住混合的建筑形制。区域内的人口老龄化问题突出,对处在市中心的生活方式和生活节奏适应慢。
2.2生活性街道现存主要问题
随着城市经济的快速发展,位于市中心的老街区不断被改造,一方面来自于居民对于建筑外观装修或各类小改动;另一方面来自政府的统筹改造,在这过程中生活性街道空间出现一系列问题:①街道设施水平低下缺乏个性。通过现场调研,在一些主要的生活性街道空间存在着公共设施不完善,对于生活垃圾的随意搁置的现象(图1);有多条商住混合的街道,繁复的标示物、各取所需的广告以及各种不同类型的商用空间,使得街道看起来杂乱无章,缺乏特色;②街道环境质量差。在主要的步行道上张挂被子衣物等严重影响了街道的美观,对于建筑首层的商业空间也产生了不良的影响(图2);区域内主要的街道空间绿化少,在十字路交叉口的绿地使用率低;③道路交通规划不健全。在上下班高峰期,道路出现交通拥堵现象,有些道路甚至没有规划机动车道与非机动车道,行人、自行车、机动车混处在一个道路上,存在安全隐患(图3);区域内普遍缺乏停车设施,在原本不宽阔的街道上设置临时停车位,给行人、机动车都带来了不便;④历史文化的断裂。该区域位于上海的老城区,同时也是原法租界所在地,区域内有大量文化价值历史建筑,但对于这些建筑没有合理的保护和使用措施;同时街道正在不断的自我发展,一些质量差、无特色的街道与富有历史文化风貌的街道交错分布,部分新建的高层建筑对风貌区的整体性影响相当严重。
3国外优秀案例概述
项目位于澳大利亚悉尼市,是对Kensington街道进行改造。街道看上去充满了多元化的气息,既有现代化的景观也有古老的厂房、公寓,将现代化的景观与悠久的历史元素相结合,使整条街道看起来既古典,又能够跟上时代的步伐。
项目改造中有很多亮点的设计。对破旧的历史建筑进行修缮和维护,在保留原有历史建筑风貌的同时,也让老建筑很好地融入到新的街道环境中(图4),使得在街道中步行的人们能够体验和感受到来自文化的魅力;完善周边的道路和交通系统,增强区域的可达性,在区域内建立步行系统(图5),对车行道重新合理规划,使得在街道活动的人们能够有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改善街道绿化环境,建立绿道系统,以人行道上特色绿植、盆栽作为一体化的引导形象,使其形成可辨识的前街路线(图6);街区内新增了很多创意的店铺,如采用壁画涂鸦等形式塑造街道景观,使得人们在行走感知过程中不断有新的元素可以体验(图7、图8);新增的公共空间节点,也为人们提供驻足交流的场所(图9)。
4街道设计原则
4.1因地制宜
每条街道的形成与发展都有一定的自然属性和文化属性,其中人的活动在其中起到了主导的作用,街道受到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观念的影响,每条街道都有属于自己的文化内涵及特色。在街道设计过程中,要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提出切实符合街道的发展规划策略,从人们生活需求的角度出发,设计出既符合街道特色又便于人们生活的街道。
4.2可持续发展
街道不管是重建或是改造,落实可持续发展原则,将区域内的自然景观、人文景观、生态资源等进行保护和利用,使得这些宝贵的资源能够发挥更大的价值,造福人类。
4.3整体性
街道设计过程中,既要尊重因地制宜,又要注重整体性的发展原则,道路、交通、行人、周边环境等都统属于一个整体,在设计过程中结合地形、人的生活方式、生态环境等全方面设计,使得设计出的街道既有地方特色又满足整体性的和谐。
4.4可识别性
近年来,我国很多城市的老城区被改造,很多街道与原来的历史风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有些老城区具有活力的生活性街道被改造成冰冷宽阔的交通道路,街道在改造的过程中已经失去了可识别性。根据不同等级不同功能的街道进行不同的设计,既能体现城市的地方特色,也形成特色的街道空间。
5结语
街道空间是人们日常生活中最基本的活动空间,街道空间质量改善对于人们日常活动产生直接的影响,它像一双无形的手把人们带向街道活动。一条优质的街道空间必须是充满活力的、安全的、可持续的和健康的生活空间,人们必要性、自发性、社会性的活动都乐于在街道中进行,这样城市才会更加的充满生气。街道在改造或重建的过程中,一定要遵循基本的原则,使得街道空间适合步行、适合停留、适合会面,人们在街道中有一种全新的体验,营造一个美丽的城市环境。
参考文献:
[1]杨·盖尔.交往与空间[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18.
[2]杨·盖尔.人性化的城市[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10.
[3]芦原义信.街道的美学[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6.
[4]雅各布斯.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6:26.
[5]谭源.试论城市街道设计的范式转折[J].规划师,2007(5):71~74.
[6]邵莉,吕杰.重塑城市街道的生活空间[J].建筑学报,2003(11):15~17.
[7]邱书杰.作为城市公共空间的城市街道空间规划策略[J].建筑学报,2007(3):9~14.
[8]张莹.城市街道公共环境设施的形态设计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