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苏轼作品阅读教学的学习任务设计

2020-05-28刘兆勋

关键词:学习任务阅读

刘兆勋

摘要:苏轼作品阅读的学习任务群教学,创设了导入情境和探索情境,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等内容,共安排6课时,一个课时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个别任务又分解为若干活动。这样的学习任务设计,能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对苏轼及其文学作品等做出客观的评价。

关键词:苏轼作品;阅读;学习任务

作为北宋文坛领袖之一,苏轼为后世留下了丰富的文学作品。透过这些作品,我们能感受到苏轼的至情至性和旷达淡泊。筆者将苏轼的文学创作与其生平紧密联系,设计学习任务,期望学生通过质疑、探究、辨析、论证,走进苏轼,了解苏轼,更好地感受苏轼作品隐含的情感意蕴。

一、学习情境

苏轼作品阅读教学创设了两类情境:

一是导入情境。教学中,我们可以展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影视片段,还可以形象地阐述与课程内容相关的背景故事等,让学生在精彩、生动的剧情中,产生强烈的学习欲望和探索欲望。在苏轼作品阅读的任务群教学展开之初,我们将关于苏轼的逸事导入课堂,使学生较快地进入预设的教学场域。

二是探索情境。我们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将苏轼作品中的一些内容或其本人的精彩经历,以课本剧的形式演绎出来。这样的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的同时,激发学生探索苏轼其人、其事。

二、学习内容

苏轼作品阅读教学的学习内容包含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三个板块。

一是阅读与鉴赏。阅读苏轼作品《赤壁赋》《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等,并在不同作品及其创作背景的阅读中感知、鉴赏苏轼千姿百态的形象,从而对苏轼其人获得更加丰富、全面的认识。

二是表达与交流。探究苏轼的个人经历及文学作品,对苏轼一生中的关键性事件进行认真解读与细致分析,各抒己见。

三是梳理与探究。梳理世人对苏轼的诸多评价,提出自己的想法,在多方评价中探究苏轼作品背后的故事及其文化内涵,还原血肉丰满的苏轼形象。

三、学习任务

苏轼作品阅读教学共安排6课时,一个课时完成一个学习任务,个别学习任务又分解为若干活动。

(一)第一课时:年少成名

【学习任务1】

了解苏轼年少时期的作品以及家庭环境对其成长与文学创作的影响。

在首次赴京之时,苏轼便以《刑赏忠厚之至论》获得了欧阳修、梅尧臣等人的高度认可。虽然在风头最盛之时,苏轼不得不离京三年为母守丧,但其才名却与日俱增。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搜集(按照时间顺序)、整理与归纳的方式,对苏轼的生平事迹产生连贯的认识。据此,安排5个活动。

活动1:绘制苏轼生平简介示意图。

让学生梳理苏轼的家庭环境、家庭成员及其主要成就,并绘制简单的示意图。同时,还可以引入与苏轼相关的一些传说(如“眉山生三苏,草木尽皆枯”),充实学生的素材积累。设问:苏洵在《名二子说》中是如何解释苏轼、苏辙取名缘由的?

活动2:交流与分享苏轼书画作品。

链接苏轼的书法作品(如《赤壁赋》《黄州寒食诗帖》等)、绘画作品(如《古木怪石图》《潇湘竹石图》等),引导学生在相互交流分享中倾听他人的观点,把握其语言表达的逻辑顺序,清晰、准确地表达自己的想法。从书画作品转向文学作品,以“家庭环境对苏轼的文学创作有何影响?”为引,启发学生挖掘苏轼的家庭环境以及受教育情况。

活动3:分析苏轼年少时期的文学创作。

在此活动中,教师搜集、整理苏轼少年时期的文学作品(如《贾谊论》《范增论》等),并要求学生系统分析苏轼的性情及其在文章中所表现的政治主张。

活动4:探讨苏轼作品中的“诗眼”。

少年苏轼在寿昌学院读书,将《鹭鸶诗》中最后一句“渔人忽惊起,雪片逐风斜”改成了“渔人忽惊起,雪片落蒹葭”。让学生品咂“落蒹葭”三字之妙,启发学生探讨苏轼作品中的“诗眼”,以期学生进一步读懂苏轼作品。

(二)第二课时:名满京华

【学习任务2】

感受苏轼性格的张扬与不羁,品味苏轼作品语言的精练与锋芒。

该学习任务,安排了3个活动。

活动1:交流苏轼初入京师时所创作的文学作品。

初入京师,苏轼不仅凭借着令人惊艳的才华得到了文坛泰斗的认可,还因此得到了当政者的肯定。其间,苏轼创作了大量抒发人生理想与政治抱负的作品。主要文学作品有哪些?这些作品描述了哪些方面的内容?借助这些问题夯实学生的诗词积累。

活动2:比较苏轼不同时期的文学作品。

在苏轼声名鹊起之时,苏洵病逝,苏轼回乡丁忧。三年后,苏轼再次回京,正值王安石变法,甚至连其恩师欧阳修都被迫离京。教师对比出示苏轼该时期的文学作品与其他时期的文学作品,让学生对其作品中透露的不同情感进行分析与归类,揣摩苏轼的心路历程。

活动3:分析苏轼的性格特征及创作特色。

让学生就“苏轼在《刑赏忠厚之至论》中杜撰了尧与皋陶之典故”一事,分析其性格特征及创作特色。教师要着重引导学生领悟苏轼性格中的豪放不羁与不拘一格,以及作品语言的精练与独到。

(三)第三课时:自请出京

【学习任务3】

了解苏轼出京之后的行迹及其文学创作。

在王安石变法如火如荼推行之时,看到新法弊病的苏轼对皇帝直言不讳,惹怒手握实权的改革派,遭到弹劾。于是,苏轼便自请出京,分别到杭州、密州、徐州、湖州任职。在这几个地方,苏轼留下了众多高质量的文学作品,如《饮湖上初晴后雨》《江城子·密州出猎》《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记梦》《湖州谢上表》等。

教师可以着重引导学生就苏轼在某地的文学作品及他的建树(如筑苏堤等)等进行分析与思考,深入了解苏轼随遇而安的个性,领悟苏轼的理想和心境。

(四)第四课时:乌台诗案

【学习任务4】

了解乌台诗案对苏轼文学创作等方面的影响,理解苏轼的转变。

乌台诗案不仅是苏轼生命中的重要转折,也是苏轼文学创作中的重要转折。在乌台诗案之后,苏轼谪居黄州。经历了九死一生的苏轼此时已经渐渐释怀,不再将仕途、功名作为人生的唯一追求。此后,苏轼的处世思维与文学创作都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他的文学创作亦达到了顶峰,《卜算子·黄州定慧院寓居作》《水龙吟·次韵章质夫杨花词》《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浣溪沙·游蕲水清泉寺》等经典词作和《赤壁赋》等都是创作于此时。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掌握苏轼在此时期的转变,设置以下问题:

(1)乌台诗案是怎么回事?根源是什么?

(2)在乌台诗案发生时,苏轼面临当权者的抓捕,尚且悠闲自在地讲故事,并借助故事中主人公杨朴的语气赋诗一首:“更休落魄贪酒杯,且莫猖狂爱咏诗。今日捉将官里去,这回断送老头皮。”可见,苏轼有着怎样的性格特征?

(3)在黄州生活时,苏轼在给好友章惇的信中写道:“现寓僧舍,布衣蔬饮,随僧一餐,差为简便。以此畏其到也。穷达得丧粗了其理,但廪禄相绝,恐年载间,遂有饥寒之忧。然俗所谓水到渠成,至时亦必自有处置,安能预为之愁煎乎?初到一见太守。自余杜门不出,闲居未免看书,惟佛经以遣日,不复近笔砚矣。”可见,被贬至黄州的苏轼性情发生了极大的变化,那么,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了这一变化呢?

(4)从《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和《赤壁赋》中,苏轼对人生充满哲学性的感悟。其中,言及情感波折无过于《赤壁赋》了。《赤壁赋》中,苏轼借助主客问答的形式,展现由月夜泛舟的舒畅,到怀古伤今的悲咽,再到精神解脱的达观。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转变何尝不是苏轼一生心路历程的缩影。那么,以此比照苏轼的一生,是否有不当之处?请举例说明。讨论:苏轼诗词作品中最打动你的一句是什么?阐明原因。

(五)第五课时:驻留常州

【学习任务5】

了解苏轼在常州的处境、诗词创作风格,对苏轼该时期的文学作品做深入了解。

据统计,在苏轼几十年的宦海浮沉中,谪贬流落占了他仕途生活的三分之一。他一生任职18个州县,其中9个是实任,6个是虚任,3个是未至其地即改任。第一次驻留常州便是苏轼迁往汝州途中的事,也是苏轼与常州的第一次正式相遇。

思考:(1)苏轼曾经两次抵达常州,那么,苏轼第二次与常州相遇是在何时?(被贬儋州,遇赦北归途中)(2)第二次抵达常州时,苏轼的处境如何?从哪些文学作品中可以看出?

在了解苏轼文学作品时,教师可将苏轼于不同时期在常州创作的诗文对比、分析一番,让学生对其获得更加深刻的认识。比如,在赴汝州任职的途中,苏轼幼子夭亡,经历丧子之痛的苏轼因为路途遥远、路费用尽,不得不上书朝廷,请求暂居常州。《归宜兴留题竹西寺》《菩萨蛮·买田阳羡吾将老》等便作于此时。

(六)第六课时:流落儋州

【学习任务6】

了解苏轼的重要成就及其品格伟大之处,感悟苏轼语言运用技巧的娴熟,体会苏轼的复杂心境。

儋州是苏轼被贬之地中最为荒凉的一处。年逾六旬的苏轼经过了漫长的跋涉抵达儋州,竟然开创了其创作生涯的另一个辉煌时代。该学习任务安排了5个活动。

活动1:收集苏轼在儋州的文学作品。

据统计,苏东坡在海南共创作诗歌170余首,各类文章160余篇,如《别海南黎民表》《纵笔》《移廉州由澄迈渡海元符三年六月二十日》《椰子冠》以及《出游纪游诗》等,同时续写完成了《易传》《书传》《论语说》3部经学著作。教师可引导学生将搜集到的作品根据题材、情感色彩(乐观或者消极)等分门别类地整理。

活动2:探究苏轼在儋州的生活环境。

对于在儋州的生活,苏轼曾用“居无室,食无肉,病无药”来描述。那么,苏轼在儋州的生活环境究竟如何呢?他又是如何料理自己的衣食住行的呢?教师可让学生从苏轼的文学作品、同时期儋州相关信息等诸多方面进行综合性探究。

活动3:了解苏轼在儋州的主要活动。

着重从三方面(兴办学堂、发展教育,游山玩水、怡然自得,功成身退、依依惜别)引导学生了解苏轼在儋州的主要活动,探究其在儋州的诗文创作背景。

活动4:梳理苏轼的人生行程。

通过此前的了解,我们可以发现,苏轼的一生大多在或南或北的奔波之中度过。也正因如此,苏轼才看到了许多他人没有见识过的风景,品尝了他人难以体会的愁肠百转、思绪万千。在辗转迁徙之中,苏轼形成了豪放、旷达、睿智的个性特征。梳理苏轼的人生行程:年少成名—名满京华—自请出京—乌台诗案—驻留常州—流落儋州。思考:你对哪一阶段的苏轼印象最深刻,为什么?谈谈你想象中的苏轼是什么样子的,说明原因。

活動5:分析苏轼作品的文学地位与影响力。

1.讨论与交流。(1)苏轼一生中有哪些成就?(2)“三苏”中的另外“两苏”分别是谁?他们各有怎样的成就?有人说,苏轼是“千古第一完人”,对此,你怎么看?(3)在苏轼的政治生涯中,王安石、欧阳修以及司马光等名留青史的文学巨擘分别扮演了怎样的角色?他们与苏轼的关系如何?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可以用相关诗文作为依据,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共同探究。

2.想象与创造。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语言、心理以及动作行为等细节的想象对苏轼某作品的创作过程或创作背景等进行更加生动、细腻的还原,并用文字记录下来,择优将其作品展示到班级文化墙上,以激励学生想象与创造。

苏轼作品阅读教学,涉及的拓展资源有《苏东坡全集》《东坡乐府》《苏轼书法史料集》。上述学习任务设计,能让学生从历史的角度、以发展的眼光对苏轼及其文学作品等做出客观的评价,并对这位大文豪产生崇敬之情。美中不足的是,本次教学对于苏轼作品中的历史典故、创作技巧等方面的探究有所欠缺。

参考文献:

[1] 吴光正.苏轼与佛禅研究百年述评[J].社会科学研究,2017(4).

[2] 陆雪卉.苏轼佛教思想研究——从苏轼三教作品看宋代士大夫的思想特色[J].宗教学研究,2017(2).

[3] 董雪明,文师华.苏轼的参禅活动与禅学思想[J].南昌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3(3).

[4] 王启鹏.豪华落尽见真淳——苏轼惠州和陶诗浅谈[J].惠阳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1990(1).

[5] 原田爱.留给子孙的精神遗产:论苏轼“和陶诗”与苏氏一族[J].九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1).

猜你喜欢

学习任务阅读
基于学习任务分析的教学设计
基于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有效性的几点思考
高中英语阅读与写作有效结合
“以读促写”与“以改促写”英语写作教学对比研究
语文课堂中的小组合作学习研究
“骑驴”出发在思辨中前行
阅读教学:“吻醒”文本的过程
科普学习任务在网络RPG游戏中的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模式的开展实践
技工院校物流课程一体化教学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