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野味消费的背后

2020-05-28邢鹏

烹调知识 2020年6期
关键词:野味词条蝙蝠

邢鹏

没想到,被认为是美食大国的中国却两次栽在“吃”上。

17年前,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爆发惊动全国,武汉病毒所历时多年终证实罪魁祸首来自野生动物蝙蝠。

而非典的伤害随着时间推移而淡忘,“野味”却以似曾相识的方式卷土重来。17年后,一场新型冠状病毒肺炎将隐匿于阴影之中的野味问题再次公之于众。

很多年轻人在向家里的老年人陈述疫情严重性的时候,往往是以“又一次非典”来类比。确实,两者有着太多的相似,相似的病毒,相似的起因。“病从口入”这句中国古语,在这里再一次验证,两次疫情都是因为吃野味……

自疫情爆发以来,“野味”也因此成为疫情相关搜索第一热词。

“吃啥补啥”“以形补形”,吃野味的人为何如此执着?

“发动灾难病毒的宿主,今天是果子狸,明天就可能是穿山甲,后天有可能是眼镜蛇,等等。最可怕的不是这些野生动物,而是人类自身的“入侵”行为。环保的我们、文明的我们、法治的我们,不要再打野味的主意了———约束我们的胃,管好我们的嘴!”

这段带有号召和劝诫意味的文字,是《半月谈》于2003年7月发表的《禁食野味:管好我们的嘴 远离人体“生物炸弹”》中提到的。那时,非典刚刚过去,在社会各方面的快速复苏中,举国也在反思,结论之一正是拒绝野味。

这则媒体报道的开头,是广州市林业局对野生动物综合交易市场的突击检查结果——非典疫情首发于广东省,源头是携带了蝙蝠身上病毒的果子狸。

德国哲学家黑格尔曾说,人类唯一能从历史中吸取的教训就是,人类从来都不会从历史中吸取教训。在野味上,这句话得到了验证,通过百度搜索大数据可以发现,在有记录的2011年至2019年间,果子狸的搜索指数整体呈上涨态势,在较低的2011年、2012年后,于2013年、2014年、2016年出现明显上涨,此后保持相对高位。

后来,虽然具体的野生動物没有得到查证,但此后有研究指出,蝙蝠和水貂可能是2019-nCov的两个候选感染库,两者都可能是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的中间宿主。

不得不说,有些人对野味有着“变态”式的执着,无论是中国文化思维下根深蒂固的“吃啥补啥”“以形补形”,还是靠山吃山靠水吃水,返璞归真,最终让很多人将吃野味习以为常。

“天上飞的不吃飞机翅膀,地上跑的不吃汽车轮胎,4条腿的不吃桌子,两条腿的不吃同类”,这是广州人津津乐道的。在此次的疫情焦点华南海鲜市场,曾经有一份网传菜单,鼠、狗狸獾、猪狸獾、果子狸、狐狸、树熊、孔雀、大雁等野味均在其中。

“野味消费”:谁在吃?吃什么?

文明与野蛮之间,只隔了一个野味的距离。从互联网大数据了解到“买”方的信息,希望这样能延长这一有效期——通过大数据找到是谁在吃,在吃什么,哪些人对这一问题敏感。

1. 谁在吃

通过搜索大数据来看,“南方人爱吃野味”这一刻板印象,一定程度上是正确的。记者通过对“野味”的百度指数进行分析后发现,2019年1月1日至2020年1月28日的搜索指数人群分布,排名靠前的是广东、山东、江苏、浙江、四川、河南、河北、福建、北京、上海。值得注意的是,在上一次非典疫情中跌了大跟头的广东,虽然在疫情后进行了控制,但似乎并没有阻挡人们对“野味”的关注。

2. 什么野味

记者借助百度大数据,从关于“野味”的近7天搜索需求图中发现,“野味有哪些”“果子狸”“野鸡”等搜索指数较高,近期与“野味”关联较强、上升趋势较明显的是“蝙蝠”“果子狸”“竹鼠”等与疫情有关的内容。而在更早前,与“野味”相关的需求词条较为正常,相关词是“竹鼠”“果子狸”“野鸡”“山鸡”等,再往前7天的词条与此相似,包括“麂子”“熊掌”“黄麂”“野生动物”“猴脑”“口腹之欲”等。不幸的是,这些动物正是所谓野味爱好者的“最爱”;在相关联的词条中,有着研究怎么吃的“油炸”,也有在考虑如何满足这些人口腹之欲的“养殖”……

令人欣慰的是,“我们一起对野生动物交易说‘不”的环保页面,页面显示,目前超3万受保护或禁售物种实现全平台禁售。

猜你喜欢

野味词条蝙蝠
粗粝野味
利用简单的公式快速分隔中英文词条
“病毒”“隔离”“口罩”与“野味”
瑞士打猎季假野味上餐桌
蝙蝠
血色“野味”
别怕蝙蝠
蝙蝠为什么倒挂着睡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