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古代盛行生鱼片

2020-05-28刘国信

烹调知识 2020年6期
关键词:生鱼片华佗鲫鱼

刘国信

提到生鱼片,很多人会想到日本料理,但其实,生鱼片的起源是在中国。生鱼片在古代被称为“鱼脍”。所谓”脍”按照汉代许慎《说文解字》的解釋,“细切肉也”。《论语》里提到孔子的饮食之道,“食不厌精,哙不厌细”,生肉切得细,不仅好吃好消化,也更符合礼仪。

最初,先民们用简易的石刀、蚌片革除皮毛,剔去骨筋,割肉而食,就是最初的“脍”。后来,他们学会钻燧取火,告别茹毛饮血,开始吃熟食。但他们也发现,有一些食材,在经过蒸煮烹饪之后,会丧失原有的鲜美,比如鱼——生食肉质嫩爽口,味道独特。有一个成语叫“脍炙人口”,出自《孟子》,“脍”和“多”,即生切肉和烤肉,在当时都是人们喜欢的美味,后来引申为作品受欢迎和为人所熟悉。

中国最早吃生鱼片的记载,可以追溯到周宣王五年。《诗经·小雅·六月》记载,这一年周宣王命尹吉甫为帅迎击验狁,凯旋之时,“饮御诸友,脍鲤”,在宴会上用蒸甲鱼和生鲤鱼片来犒赏将士。出土青铜器“兮甲盘”的铭文也记载了这件事。《礼记》上说:“凡脍,春用葱,秋用芥。”可见古人早就知道吃生鱼片要用葱和芥末来调味。

后世因较多以鱼制脍,又出现了单独表示鱼肉脍的“鲶”。进入汉魏以后,食脍之风日盛,在隋唐发展到顶峰。李白就把吃“鱼朎”比喻为神仙般的生活,“吹箫舞彩凤,酌醴鲙神鱼。千金买一醉,取乐不求馀”。当时还有一道名菜叫“金齑玉脍”,薄切的鱼肉片用细缕金橙调拌,金橙丝色黄若金,鲈鱼片色白如玉,连奢侈无度吃遍天下美味的隋炀帝也禁不住赞叹:“金齑玉脍,东南佳味也!”

相传唐玄宗李隆基喜吃鲫鱼脍,还专门派官到洞庭湖取来鲫鱼放养到长安景龙池,备游宴时做鱼脍用。唐朝许多诗人都曾在诗里提到鱼脍。比如王维的“侍女金盘鲙鲤鱼”、王昌龄的“青鱼雪落鲙橙齑”、白居易的“脍切天池鳞”“朝盘鲙红鲤”。可见当时生鱼片不但是宫廷中常见的食品,也是平民的日常菜,甚至出游时也会就地取材。

宋朝时,食用鱼鲙依然很普遍。《东京梦华录》记载,御园金明池,每年三月初一开放。苑内不仅有诸般艺人作场,还有许多垂钓之士,他们得鱼后便高价卖给游客。“临水所脍,以荐芳樽”,现钓现做又现吃,妙趣横生,此“旋切鱼鲙”被当时游客视为“一时之佳味”。

相传,客居汴梁的诗人梅尧臣家中有一位婢女善于作陰,士大夫“以为珍味”,欧阳修等人“每思食脍,必提鱼过往”。苏轼与陆游也都喜欢吃生鱼片,苏轼写过“吴儿鲙缕薄欲飞”,点赞湖州生鱼片,陆游亦青睐“野鱼可脍菰可烹”。

鱼脍虽美味,却也暗含风险。古代鱼脍大都是淡水鱼,淡水鱼更容易滋生寄生虫而致病。三国时,广陵太守陈登突患怪病,经名医华佗诊治,是“食腥物所为也”。华佗饮之以药,陈登“吐出二升许虫,赤,皆动,半身是生鱼鲙也”。陈登病愈后,华佗叮嘱他,不要再吃生鱼片,但陈登实在克制不住对生鱼片的喜爱,仍然继续吃,最终旧病复发而死。李时珍在《本草纲目》里明确警告:“鱼鲙肉生,损人犹甚。为症瘕,为痼疾,为奇病,不可不知。”明代以后,以“脍”为名之食日渐稀少,生鱼片逐渐淡出中国人的主流餐桌,大概也与此有关吧!

猜你喜欢

生鱼片华佗鲫鱼
鲫鱼
华佗学医
华佗治病
鲫鱼之美
吃生鱼片可造成寄生虫感染
小华佗拜师
五禽戏
国菜趣闻
鲫鱼的食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