综合护理对突发性耳聋患儿焦虑抑郁情绪的改善及疗效分析
2020-05-28冯彩红贾巧静王运芳王朝艳张海中
冯彩红 贾巧静 王运芳 王朝艳 张海中
突发性耳聋一般是指72 h内突发的、原因不明的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且至少在相邻的两个频率听力下降≥20 dB[1]。突发性耳聋作为耳科的突发性紧急疾病,可以发生在不同年龄阶段。有研究结果表明,突发性耳聋通常会发生在25~60岁的人群中,其中在46~49岁发病率达到高峰[2]。突发性耳聋在儿童中极为少见,且其发病原因尚不明确[3]。有报道称,突发性耳聋的患者中<18岁的人群占6.6%,<14岁的人群占3.5%,<9岁的人群只占1.2%[4]。鉴于突发性耳聋在儿童群体的罕见性,该类疾病的儿童群体相关的病因、治疗效果及预后的研究是有限的。突发性耳聋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与社交,久而久之会产生焦虑抑郁情绪。本研究通过对儿童突发性耳聋患者进行护理干预,研究护理干预对突聋患者不良情绪及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在我院治疗的年龄4~18岁的突发性耳聋患者60例,按照数字随机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30例。观察组:男14例,女16例;年龄4~17岁,平均年龄(12.23±1.50)岁。对照组:男17例,女13例;年龄4~18岁,平均年龄(12.79±1.71)岁。2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耳部内窥镜检查来排除导致听力损伤的外耳和中耳疾病。所有患者均进行纯音听力检测和语音听力检测评价他们的听力损失。根据听力频率检测,将其听力损失程度进行分类。见表1。
表1 2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n=30,例
1.2 纳入与排除标准
1.2.1 纳入标准:①年龄4~18岁患有突发性耳聋的患者;②符合突发性耳聋的诊断标准[2];③单侧耳聋;④配合度较高,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
1.2.2 排除标准:①经耳鼻喉头颈外科检查由于遗传、耳毒性药物、外伤等原因引起的突发性耳聋患者;②自身免疫性听力损失或辐射诱导的听力损失病史;③有耳部手术史的。
1.3 方法
1.3.1 药物治疗:2组患者均进行鼓室内注射激素的方法进行治疗,使用地塞米松5 mg行鼓室内注射,隔日1次,共治疗5次,并辅助营养神经药物和抗氧化剂治疗。
1.3.2 护理干预:对照组患者采用常规基础护理,遵从医嘱对患者进行给药。观察组采用干预护理。综合护理干预包括以下方面:①健康教育:为患者及其家属普及引发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及治疗方法,治疗难易程度,进而安抚患者及家属的焦虑情绪。②心理干预:a.放松干预。每日下午3∶00指导患者进行深呼吸式放松。具体方法:选择舒适的坐姿,闭上双眼,放松身体肌肉,以鼻部吸气嘴吐气,深吸一口气(默数3 s),憋气(默数4 s),用嘴吐气(默数6 s),自然呼吸数次后,继续深呼吸,反复10次。b.情绪干预。护理人员要有极好的耐心通过交谈的方式与患者沟通,引导患者保持情绪积极向上,克服其消极情绪。交谈过程中注意语气、表情、交谈内容。每天定时为患者安排其喜爱的娱乐项目,保持患者心情愉悦。c.支持性干预。采用鼓励与暗示的方法,向患者表示同情与关心,暗示患者并非患有很严重的疾病,使其具有战胜疾病的信心,使患者充分信任护理人员。③日常生活干预:饮食干预,禁食刺激性食物,多食清淡食物,保证睡眠时间,提高睡眠质量。为患者创造安静舒适的环境,减少家属探望时间,保持患者居住环境的整洁干燥,定时通风,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④家属配合:为患者家属耐心介绍突聋治疗的基本方法以及治疗期间的注意事项,叮嘱患者家属有要耐心的与患者沟通,注意说话语气、表情,让患者感受到家属的关心与爱护,配合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⑤用药指导:告知患者要根据医嘱用药,禁止自行对药物剂量进行增加、减少或改变用药时间,告知患者遵医嘱用药对病情缓解的重要性,讲解药物的药效、可能出现的不良反应以及用药需要注意的事项。在患者用药期间必须对患者的表现进行密切观察,定时对患者的脉搏、体温、血压以及呼吸进行测量,及时配合医生处理异常情况。
1.4 疗效指标
1.4.1 听力情况:比较2组患者护理前和护理后的听力,观察护理前后2组患者听力恢复情况。
1.4.2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①严重焦虑≥30分;②中度焦虑:25~29分;③轻度焦虑:20~24;分④无焦虑:<20分。
1.4.3 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①重度抑郁:≥30分;②中度抑郁:20~29分;③轻度抑郁:10~19分;④无抑郁:<10分。
1.4.4 疗效:护理干预后,按照突发性耳聋疗效评定标准判断患者疗效,患者听力完全恢复至健康水平或者恢复至患病前水平为治愈,听力平均提高30 dB以上为显效,体力水平提高15~30 dB为有效,提高<15 dB为无效。治疗有效率=(治愈+显效+有效)/总例数×100%。
1.4.5 护理满意程度:护理后对患者进行护理满意度调查,从医护水平、健康宣讲、医护态度及心理干预方面进行满意度调查。
1.4.6 住院天数:了解患者住院天数是否存在差异。
2 结果
2.1 2组患者治疗前后听力情况比较 2组患者治疗前听力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治疗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组患者治疗后听力情况较治疗前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组别治疗前听力治疗后听力t值P值对照组46.17±11.8430.40±10.254.2640.046观察组51.07±10.3323.40±8.416.3790.000t值0.0353.893P值0.9720.038
2.2 2组患者护理前后HAMA和HAMD评分比较 2组患者护理前的HAMA和HAMD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护理后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护理前(P<0.05);且观察组的HAMA和HAMD评分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见表3、4。
表3 2组患者护理前后HAMA评分比较 n=30,分,
表4 2组患者护理前后HAMD评分比较 n=30,分,
2.3 2组患者疗效比较 观察组的临床疗效为73.33%更优于对照组的6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5。
表5 2组患者疗效比较 n=30,例(%)
2.4 2组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观察组的护理满意度为100%明显高于对照组的8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6。
表6 2组护理满意程度比较 n=30,例(%)
2.5 2组比较住院天数 对照组患者的住院天数为(14.9±1.45)d,观察组的住院天数为(12.7±1.87)d,观察组的住院天数显著少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突发性耳聋目前常见的病因学及机制说以病毒感染和血管病变为主[7]。通过血清学和病毒分离实验已经证实,巨细胞病毒、腮腺炎、麻疹、风疹、流感病毒、带状疱疹、腺病毒等可引起突发性耳聋。25%~30%的患者在患病前期存在上呼吸道感染的病史。其中突发性感音神经性听力减退颞骨组织病理学在Corti器、盖膜、蜗神经、血管纹、前庭器等呈现类似于病毒性迷路炎的变化特点。磁共振成像(MRI)也支持突发性聋的感染过程。血管痉挛、血栓、耳蜗微循环障碍是造成突发性耳聋发生的重要原因。在临床上,患者情绪紧张、激动,可引起自主神经功能紊乱并诱发内耳血管痉挛,引发内耳供血不足,造成突发性聋的发生。高血压、低血压、动脉硬化、血脂过高等也容易引发突发性耳聋的发生。在突发性耳聋患者中存在血液流变学变化,血液粘稠度增加,血小板聚集性及粘附性增强,纤维蛋白原含量增加、纤溶酶活性降低,红细胞变形能力降低。内耳小动脉有迂回、盘绕行走的特点,在一般情况下,该处血流缓慢,由于血液流动学变化,易发生血小板沉积、粘附、聚集,甚至导致血栓的形成。在正常的生理状态下,血液中的前列环素(PGI2)与血栓素(TXA2)的浓度处于相对平衡的状态,进而维持体液内环境的稳态。突发性耳聋发生时,血小板释放TXA2,进而导致其相关代谢产物TXB2的积累;由于血管内皮细胞受损,其合成与释放的PGI2水平降低,从而扰乱PGI2- TXA2的浓度的稳定,促进血栓形成,导致突发性耳聋的发生。
儿童突发性耳聋一般以单侧耳聋常见,并伴有耳鸣、眩晕、耳胀、恶心等症状,通常具有发病隐匿,不易早发现的特点,进而延误治疗,最终影响正常听力的恢复[5,6]。儿童突发性耳聋的病因、发病环境、初诊判断等仍旧处于不明晰的状态。儿童患者因其年龄小,对疾病耐受力差,因病痛与社交障碍导致的无助感与沮丧感会比成人更强烈,因此儿童患者的心理状态更差[7,8]。
突发性耳聋常见的护理干预对策包括心理护理、饮食护理、睡眠与休息以及治疗过程中的突发性耳聋眩晕护理干预、微波治疗的护理干预、高压氧治疗的护理干预等几个方面。有研究表明,为了保证突发性耳聋的临床治疗效果,避免突发性耳聋转变为永久性耳聋,丧失听力,护理干预工作的展开在临床应用的具有重大意义[9,10]。
现代医学认为,心理健康与身体健康是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精神和躯体、心理和生理是互相联系的整体。有研究表明,心理疾病患者比普通人群更易引发机体健康障碍且有较高的死亡率[11,12]。患者具有积极向上的心理状态有助于减轻由疾病导致的负面情绪,合理调节其生理功能及行为能力,有利于机体康复。通过对患者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及护理干预,使患者处于放松愉悦的心态,减轻心理压力,从而以积极治疗态度配合临床诊治。有报道认为,消极的精神心理状态可引起交感神经调节异常,进而对血管收缩功能及血液流动产生影响,引起血液粘稠,不利于内耳血液循环,导致内耳毛细胞受损,影响患者对外界信息的感知[13,14]。对患者进行积极有效的心理暗示在一定程度上对于患者治疗具有积极作用。
本研究结果发现观察组在听力恢复、缓解焦虑情绪、抑郁及住院天数方面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说明积极的护理干预可有效促进儿童突聋患者听力恢复和治疗效果,并能缓解突发性感音神经性耳聋导致的不良情绪,进而实现治疗效果较好,可以早日出院。目前,已有相关报道佐证,护理干预对于成年人突发性耳聋的治疗效果及不良情绪的调节方面具有积极作用[15-17]。本研究以儿童作为研究对象,研究结果与成人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然而儿童作为一个敏感而脆弱的群体,对其突聋研究的报道笔者所见较少。护理干预组中由于儿童的依从性较差,对疾病的耐受性也比较差,容易产生恐慌心理。部分年龄较小的儿童对护理干预的配合程度较低,对焦虑抑郁的感知能力、描述能力存在较大的差异,有可能导致研究结果出现偏差。本研究在选取样本的过程中有样本数量、突发性耳聋程度可能存在样本数小及偶然性存在的问题,为精准验证护理干预对儿童突发性耳聋的影响,后续需要加大样本量,并对突发性耳聋的诱因、病程、有无眩晕、分度等指标进行细分,除护理干预外可对治疗方式进行再次干预,辅助高压氧、微波治疗等方式,进而更加精确地阐述护理干预对儿童突发性耳聋的疗效及不良情绪的作用。
综上所述,基于儿童这一特殊群体,本研究发现儿童突发性耳聋更易引起焦虑抑郁等不良情绪,积极的心理暗示与有效地护理干预对于缓解不良情绪,保持心态平和,积极配合临床治疗且获得较好的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