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舆情分析
——近年中国互联网的舆情报告研究

2020-05-28邢燕晨子

山西青年 2020年10期
关键词:热点舆情网民

邢燕晨子

软通动力技术服务有限公司北京分公司,北京 100000

一、近年中国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

我整理了2013 年到2016 年中国社会舆情报告,每一年的舆情报告都有着当年的特点及不同的关注度,通过报告数据,我们可以了解到近年中国社会舆情的发展变化,以及更清晰的了解到近几年,随着网络整治政策出台,我国网民逐渐倾向于正能量传播,他们的关注点发生的微妙变化,以及社交媒体在其中起到至关重要的影响。

(一)2013 年中国社会舆情的特点分析

《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4)》指出,2013 年中国社会舆情“关注事实”——司法直播和打击网络谣言是该年度舆情主线。2013 年整体舆情事件本身多为2012 年舆情热点事件的延滞,因此“庭审”作为2013 年度的关键词之一,每一次庭审都引起网民的积极互动,而年中启动的打击网络谣言行动成为该年度第二个关键词。2013 年舆情主体的特点总结为以下5 点:

1.网民的公民权利意识提升,网民从“吃瓜群众”到“意识主流”;

2.普通网民的增加了“求证”的行动,网络群体更加“讲证据,不妄言”;

3.网络话语建构具有建构草根与权贵冲突的话语图景、社会阶层对立的价值偏好,进而塑造社会悲观情绪;

4.网络话语表达方式表现出戏谑化和泛娱乐化;

5.网络意见领袖依然是社会价值赋予和社会动员的主导力量,社会参与阶层进一步泛化。

而舆情传播的特点则表现为:

1.网络舆情整体烈度有所下降,社会网络用户对负面舆情信息关注度有所下降;

2.月度分布在年中舆情热度最高;

3.地区分布:舆情热点以湖南、河南和广东等省区为最;

4.网络社会话语场开始投向新媒体:微博活跃度有所下降,这其中包括多家媒体公司的微博数据,微信活跃度不断升高;

5.网络谣言现象虽然没有因为整治行动戛然而止,但收敛幅度升高。

值得关注的是该年度移动互联社会舆情场域日益形成,同时社会公平正义与社会民生议题开始成为未来网络舆情的关注焦点,互联网公民群体逐渐偏向理性关注及发声。

(二)2014 年中国社会舆情的特点分析

到了2014年,《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5)》以多组图表参数展现了全年5 个维度的社会网络热点事件舆情指数构建体系,这些维度分别是时间维度①、数量维度②、显著维度③、集中维度④以及意见维度⑤。

我们借用一下这个表格:

表格一

报告以这5 个维度分别比对了从2009 年开始,至2014年阶段的数据,我们可以看到2014 年中国社会舆情主体围绕热点事件主要罗列了以下传播特点:

1.舆情热点事件发生主要在7、11 两个月份分布的比较多;

2.而2 月舆情指数均值⑥最高;

3.全年热点舆情事件数量连续两年呈下降趋势;

4.社会整体运行压力在不断增加;

5.舆情事件领域集中在“社会民生”话题;

6.舆情事件的关涉主体是公检法、市级官员和职能部委;

7.舆情事件地区分布依旧是上述三省等。

2014 年移动互联网已经成为主要社会舆论场,而从整体变化来看,微博依然是社会第一大信息源,占到了总体的四分之一,以社会舆情事件首发媒体分布可以分为三个序列,第一是微博和都市报;其次是通讯社、中央大报;再者是微信等自媒体平台,微信作为首发平台的比例正在不断攀升,其影响力也在不断提升,社交媒体的迭新正在显现其影响力。

(三)2015-2016 年中国社会舆情的特点分析

根据《中国社会舆情年度报告(2016-2017)》的数据整理,2015 年中国社会舆情情况根据上述5 个维度的占比数据进行测算、统计的方式,可以罗列出2015 年中国社会舆情主体围绕热点事件的传播特点分别是:

1.2015 年舆情热点事件6 月、7 月和12 月是月度数量分布高峰;

2.单年的舆情热点事件数据并没有呈现出多么明显的分布规律和趋向,但是纵览2009 年-2015 年的数据即可得出一定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全年依然存在M 形的双高峰分布,即初夏和年底;

3.全年月中俩月的舆情指数均值最高。

而2016 年数据则是:

1.2016 年舆情热点事件全年平稳发展,不像往年有波峰低谷;

2.与2015 年的情况一样,纵览2009 年-2016 年的数据得到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全年M 形的双高峰分布;

3.全年1、8 月舆情指数均值最高。

在这两个年份里,很多数据呈现都是一致的,比如舆情热点事件数量,2015 年和2016 年都是呈持续下降的趋势,从舆情的烈度分析上看,社会整体运行相对平稳,红色警戒级别⑦的事件比例不断下降,从原来的1/8逐步回落到了1/10。另外,舆情事件警戒级别的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后面我会具体介绍一下。

而关于2015-2016年的舆情热点事件集中领域则与14年一致,依旧是社会民生话题。关涉主体也没有变化,还是公检法、市级官员和职能部委。热点事件的省域分布有少许微妙的变化,除了广东和河南外,之前北京虽然舆情热点话题数也在全国排名前十,但是这两年替换掉了之前的舆情热点话题省份湖北,成为前三之一。

二、近年中国社会舆情的发展呈现的社会运行压力

因为2013-2016 年的中国社会舆情数据做对比研究的话可能趋势及变化相对较小,所以我这边整理了自2009 年到2016 年的中国社会舆情数据参数,做了对比条状图,如图表1 显示。

图1

对比8 年数据,基本上处于橙色以下级别发展,社会整体运行相对平稳,红色警戒级别的事件比例不断下降。

另外,上述中提到了,舆情事件警戒级别的集中化趋势越来越明显,这会导致社会整体运行压力在不断增加,这其中表现出,民众对社会现实存在一定的忍耐度,社会整体容忍度在提升,但由于社会现实中存在突出问题,民众的不满在积压,必须对这种社会中产生的负面情绪进行有效疏导,要加强与网民、社会舆论群体的对话,要给出足够的空间去释放言论、体现真正的网络发声自由,当然是在合法合理的情况下,理智保护发声群体,并对群体诉求进行一定的回应与排解。

三、结论

《2017 年中国互联网舆论场发展报告》中讲到:“主流媒体和新媒体平台主题传播效果显著,网络正能量提升。”当前,我国信息化建设成果持续惠民,国家通过主动严管严控与平台自主整改等多重举措并行开展互联网治理,网络发展进一步规范化。我国互联网用户在近年的社会舆情发展中,逐渐驱动着正能量信息的扩散与推广。

但是研究报告指出,舆情事件警戒级别的集中化是一个很可怕的趋势,因为这体现了现实民众是在一定限制内做出了舆情反馈,这不乏有“社会期许偏差”的情况出现,同时抑制了网民的真实看法与观点,想说的不能说,想发声但是却没有保护机制,这是我们近年舆情发展中的负面产物,我们的互联网包括互联网产业在高速发展阶段,那么我们的舆情控制工作也应力求围绕在这周围,在我国网民逐渐倾向于正能量传播的步伐当中时,为我国网民群体建立好舆情管控机制防患于未然是首要任务。

注释:

①反映某一议题的舆论在不同时间点上的变化情况(具体表现在某一议题每天呈现的信息文本的总数变化).

②反映某一议题信息文本的多少(总数和平均每天的数量).

③反映某一议题信息文本在论坛总信息文本中的比例.

④反映某一议题信息文本在不同网友之间的分布.

⑤反映某一议题信息文本各种不同意见的分布情况.

⑥舆情指数均值:将月度舆情总指数与月度舆情事件个数进行比较,得出每个月的舆情指数均值,这些均值可以看作是每个月度舆情的平均压力系数,是带来社会民众内心的社会耐受力的一种考验和衡量.

⑦警戒级别:舆情指数为90-100分之间的热点事件的警戒级别划分为红色;80-89 分之间的划分为橙色;70-79 分之间的划分为黄色;60-69 分之间的划分为绿色.根据这种划分方法,可以将2015-2016年的所有舆情热点事件进行一个总体把握.

猜你喜欢

热点舆情网民
热点
结合热点做演讲
数字舆情
数字舆情
消费舆情
突发公共事件中的网民心理与风险沟通
有感“网民节”
2.9亿
首届网民节遭遇“尴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