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6 年《解放日报》“四八”烈士报道研究
2020-05-28张慧芬
张慧芬
延安大学,陕西 延安 716000
1946 年春,国民党破坏《国共停战协定》,进攻解放区。4 月8 日,中国共产党代表王若飞、秦邦宪(博古)在参加重庆举行的政治协商会议之后,与叶挺、邓发、黄齐生等乘坐飞机,由重庆回飞延安。当天下午,飞机在山西省兴县黑茶山遇浓雾失事,机上全部人员罹难。噩耗传来,延安和全国各地陷人极大的悲恸之中,中华大地掀起了一场隆重悼念“四八”烈士的群众活动。作为中共中央党报的《解放日报》及时发布消息,刊登新闻资讯,并开辟专辑特刊对延安和全国各地的悼念活动进行集中报道,发挥了中央主要媒体的作用。本文通过对1946 年《解放日报》“四八”烈士报道的形式、内容和特点梳理和分析,为新时代下更好地缅怀革命先烈、铭记时代英雄、凝聚磅礴力量提供借鉴。
一、1946 年《解放日报》“四八”烈士报道的版面分布
1946 年4 月12 日,《解放日报》刊登了关于“四八”遇难烈士的第一则消息《中共中央以极大悲痛宣布:王若飞同志等遇难》,自此在短短一个半月内,《解放日报》持续刊发“四八”烈士报道文章多达172篇,包括被难烈士生平传略、遗作,中共领导人的题词,国内外人士的悼念文章,新闻资讯,各地电讯等。
《解放日报》自1941 年5 月16 日创刊,1942 年4 月1日改版,改版后版面由固守的一国际、二国内、三边区、四本地的模式调整为“一边区,二解放区,三全国,四国际”。1946 年对“四八”被难烈士的报道主要集中在第一、二、四版面,第三版面也有涉及。另外,4 月20 日《解放日报》增加了五、六、七、八四个版面,推出《追悼“四八”被难烈士特刊》,刊登各类报道49 篇,以示隆重悼念。
表1 1946 年《解放日报》关于“四八”烈士纪念主题报道版面篇数分布统计
二、1946 年《解放日报》“四八”烈士报道的内容考察
(一)中共领导人题词致哀
《解放日报》刊登了中共中央主要领导和边区政府领导悼念“四八”的个人署名文章以及题词。毛泽东题词“为人民而死,虽死犹荣”;朱德题词“为全国人民和平民主团结而牺牲”;刘少奇题词“把给予我们伟大死者的悲痛变为积极的力量,来巩固和平,争取民主”;李鼎铭题词“为和平为民主而牺牲,虽死犹生”;任弼时题词“你们的功绩永垂不朽”;康生题词“以中国人民的彻底解放来纪念诸位死难同志”。
(二)个人署名文章
“四八”事件发生后,中共领导同志相继发表署名文章悼念逝者,社会各界人士以及烈士家属好友纷纷撰文缅怀,刊登在《解放日报》上的多达64 篇。郭沫若先生两次撰文写下《献给若飞、希夷、博古及其他烈士》《为多灾多难的人民痛苦》来纪念“四八”烈士。徐特立、蔡畅、郭春涛等撰文哀忆王若飞同志;叶挺将军的儿子叶正明、博古同志的夫人张越霞发布署名文章哀悼逝去的亲人;张云逸、张映吾、李颉伯、钱来苏、江右云、复君等分别撰文悼念叶挺、博古、邓发、黄齐生、李少华、黄晓庄等。署名文章痛悼罹难诸烈士,总结了他们短暂而辉煌的一生,对他们在中国革命事业和人民解放斗争中的贡献给予高度评价,号召“从悲痛中更加团结”“用更好的工作来纪念他们”。
(三)烈士传略、遗作
《解放日报》相继刊登了王若飞、秦邦宪、邓发、叶挺、蒋登俊、李少华同志及黄齐生先生传略,通过介绍“四八”烈士生平事迹和革命史绩,鼓励全国人民益加奋勉,化悲痛为力量,为实现和平民主继续奋斗。同时刊登王若飞同志和叶挺遗作,激励解放区军民完成遇难同志未竟事业。
(四)国内外各界唁电
“四八”事件公布后,国内外各界纷纷唁电、唁函慰问死难者家属。中共中央委员会、政协综合小组、青年党、北平执行部中共代表团、晋冀鲁豫中央局、边参会、中共华东局、十八集团军驻平办事处、察省张市党委、新华日报社、中国劳动协会等唁函,表示沉痛悼念英灵,继续先烈余业,实现和平民主。1946 年4 月18 日,加大使欧德儿向周恩来发电表示深切慰问,4 月19 日苏大使彼特罗夫等纷纷向被难烈士致唁,4 月26 日马歇尔、吉伦吊唁被难烈士。
(五)悼念活动纪实
1.成立治丧委员会。4 月13 日,中共中央及延安各界成立由毛泽东、朱德、刘少奇、任弼时、康生、彭德怀、林伯渠、徐特立、贺龙、张云逸、陈绍禹、蔡畅、习仲勋等26 人组成的高规格治丧委员会,次日治丧委员会发布诸位烈士遗体运回延安、公祭追悼及安葬等启事。4 月14 日,晋绥组成治丧护柩委员会,停柩临县公祭三日,全体干部臂纱致哀。噩耗传到东北,党政军全体同志及各界人士均感哀痛,下半旗三天,停止娱乐活动一周,以示哀悼。
2.修建烈士陵墓。“四八”烈士遗体运回延安前,延安半悬国旗,人民生活在沉痛的心情里,各机关和市民赶制挽联和花圈,准备敬献给为人民解放事业而牺牲的伟大战士。为了安葬自己伟大的战友,延安市千余人赶修陵墓,从早到晚不知疲惫,有的甚至不吃午饭。延安市的多位老人抢着让出自己的寿木,让这些为和平事业牺牲的先烈“睡个好棺木”。
3.举行公祭大会。“四八”诸位烈士遗体从黑茶山至岚县,千余群众抢抬灵棺,4 月18 日,烈士遗体抵达延安,朱总司令、刘少奇等同志亲视入殓,各界公祭安葬典礼19 日隆重举行,三万人隆重悼祭。27 日,重庆各界人士六千人追悼“四八”死难烈士。
三、1946 年《解放日报》“四八”烈士报道呈现的特点
“报纸不仅是集体的宣传员和集体的鼓动员,而且是集体的组织者。”作为中共中央和陕甘宁边区政府的机关报,1946 年《解放日报》在报道“四八”烈士纪念活动中呈现出党性、群众性、战斗性、组织性这四个最鲜明的特点。
(一)党性。党报应该紧密配合党中央的中心工作开展报道宣传,“应该成为党的一切政策,一切号召的尖兵、倡导者。”《解放日报》4 月13 日发表题为《痛悼死者》的社论,社论写道:“他们是为什么而死的?他们是为和平民主事业而死的,是为坚持政治协商会议全部协定而死的……中国人民和全体共产党员将因他们之死而更千百倍地加强自己的意志和努力,以完全贯彻和平民主的事业,完全实现政治协商会议的全部协定、停战协定和整军协定……把中国法西斯派的内战与独裁的阴谋完全粉碎到底!”通过对被难烈士的缅怀,进一步明确中国共产党的政策和使命。
(二)群众性。在革命战争年代,报纸是广大人民群众获取信息最基本的渠道,中国共产党十分重视发挥报纸对群众的宣传鼓动作用。《解放日报》报道了社会各界对“四八”烈士的哀悼和缅怀,通过修建陵墓、扶棺抬灵、臂纱致哀、停止娱乐、公祭追悼等哀悼仪式,来反映群众对革命烈士的痛惜之情,动员广大民众投身到诸位烈士没有完成的革命事业中去,为实现和平民主而更加奋勉。
(三)战斗性。“四八”烈士纪念报道文字洋溢着战斗性,鲜明的反映了党的斗争动态。毛泽东在悼文中说:“你们的死是一个号召,它将加深中国人民对中国共产党的认识,它将加强中国人民坚持和平、民主、团结事业的决心!”朱德发表了题为《完成死难者遗下的事业》的悼文,社会各界的唁电也都表示誓成遗志,完成先烈未竟事业。通过报道打出了一场舆论宣传战,揭露了国民党反动派破坏政治协商会议协定的阴谋。
(四)组织性。《解放日报》发布了治丧委员会启事,向社会各界人士告知烈士遗体回延时间、追悼大会和公祭活动的时间地点,报道了全国各地追悼活动筹备和举办情况,并开辟特刊有序发布各界人士的哀悼和缅怀文章,通过建立对死难烈士哀思和追念的悲痛之情,来唤起广大群众对自身、民族和国家命运的思考,从而转化为奋力实现烈士遗愿的行动力量。
追悼和缅怀革命烈士,既是为了弘扬先烈的人生价值,更是为了倡导集体主义精神,唤起民众的民族和国家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曾经说过:“一个有希望的民族不能没有英雄,一个有前途的国家不能没有先锋,英雄是一个民族最闪亮的坐标。”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改革建设年代,都会涌现出一批批为国家和人民献出宝贵生命的英雄们。新时代下,我们要充分借鉴历史经验,发挥好融媒体在烈士纪念活动宣传报道中的重要作用,更好地树立英雄的光辉形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