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唯物史观对中国传统道德史观的超越

2020-05-27程杨帆

现代交际 2020年8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当代价值

摘要:对传统道德史观这一儒家思想的重要内容进行剖析,指出其在历史上的积极作用及面对近代列强入侵所产生的理论困境,同时指出唯物史观的传入超越了旧的道德史观,提升了被传统观念所束缚的中国人的认识水平,促进了中国人对于世界格局的认识,并对中国的民族解放产生了巨大的指导作用。时至今日,唯物史观依然具有重要的当代价值。

关键词:传统道德史观 唯物史观 民族解放 当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20)08-0223-03

关键词:传统的道德史观是儒家思想统治下的中国的传统史学观点,即将国家的治乱、家族的兴衰和个人的荣辱都归因于人的道德。道德史观在中国历史上曾产生了十分积极的意义,但面对近代中国在西方列强的侵略下一再丧权辱国的局面却丧失了解释力。为正确认识世界局势和拯救民族危亡,中国人亟须先进的历史观的指导,而唯物史观的传入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使中国人看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

一、中国传统道德史观的历史追溯

众所周知,儒家文化是中国文化的主流,儒家思想对于中华民族的影响可谓深入骨髓。大至宇宙观、世界观,小至生活情趣、风俗习惯,中国人的方方面面无不被儒学浸润。作为一个拥有几千年历史、王朝更迭频繁的国家,中国的史学十分发达,而儒家所提出的道德史观,贯穿二十四史始终,成为中国史家解释历史兴亡、评述政治得失的“总纲”。古往今来,史学巨著分析历史事实,总跳不出道德史观的窠臼,这对中国历史进程产生了深远影响,深刻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与价值标准。

中国传统道德史观,是儒家思想的理论基础和重要内容,儒家高举道德史观的旗帜,并对其进行系统化论述,使得浩如烟海的经史子集之中,无处不有道德史观的影子。在孔子的思想中,道德史观占有重要地位。《论语》有云:“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孔子还多次褒扬周公的德政,表达自己对周公的敬仰之情。孔子认为,统治者的道德对于国家兴衰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只有有崇高道德的人主政,才能实现儒家的政治理想,而春秋乱世的根源恰恰在于自天子至诸侯大夫丧失了西周以来的道德。孔子的道德史观集中体现在《春秋》之中,他希望以文化的力量使“乱臣贼子惧”,从而使君王和大臣都以道德来约束自己,实现国家的富强。孟子继承孔子的思想,并加以发展,提出了“仁政”的思想,进一步确立了道德史观在儒家思想中的地位。孟子认为,君王如果实行仁政,民众便会拥护君王,其他不实行仁政的国家的民众就会前来归附,国家的实力就会增强,上下一心的局面便会实现,对外战争便能取得胜利,这便是“仁人无敌于天下”。在孟子看来,尧舜禹汤文武之兴在于实行仁政,桀纣之衰在于不实行仁政,残暴的君王必定自取灭亡,贤能的君主必定终将胜利。与孟子同处战国时期的荀子主张治国应当“隆礼重法”,强调道德教化在国家治理中的重要作用。先秦儒家虽然对道德史观的阐述各有侧重,但在道德对于国家兴衰中的作用是十分重要的甚至是决定性的这一点达成了共识,他们一致认为,一个国家君主与民众的道德水准与这个国家的兴衰成正相关,而君主的道德在这个国家是最重要的,强调自上而下的道德教化。汉代儒学大兴,自汉以后,儒家的道德史观已成占统治地位的历史观,史家多以皇帝的道德高低解释王朝的治乱情况,盛世是因皇帝有德,乱世是因皇帝失德,得到皇位的是“有德之人”,失去皇位的是“无道昏君”,道德成为中国史学中最有解释力的概念。宋明理学更加强调道德对于国家治乱的作用,理学家们要求皇帝“格物致知”,“存天理,灭人欲”,从而使皇帝的内心“纯乎天理”,成为有高尚道德的圣人,这样国家才能长治久安,儒家的大同理想才能早日实现。在后世儒家眼中,道德既是达到目的的手段,又是评价行为的标准,道德成为儒家解释历史与创造历史的“终极钥匙”。

翻开“二十四史”,以道德因素作为王朝兴根本原因的分析不绝于书,可见道德史观对于史学家们的影响之深。道德史观有力地约束了君主的行为,因为绝大多数君主都不想被评价为“无道昏君”,有些君主希望得到后世积极的评价而励精图治,建立了太平盛世。同时道德史观促进了中华民族道德水平的提高,有利于社会的发展,对于百姓来说是有极大的积极意义的。但是随着近代西方资本主义文明入侵中国,道德史观开始面临重大的挑战,甚至成为阻碍中国进步的力量。

二、道德史观的困境与唯物史观的传入

以英国为代表的欧洲资本主义国家为寻求原料产地和市场,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了扩张。1840年,英国以战争的方式打开了中国的大门,并以条约的方式确立了自己在华的特殊利益。鸦片战争产生了多米诺骨牌的效应,西方列强接踵而来,中国在对外战争中屡屡受挫,国家主权受到侵犯,清朝贵族的铁桶江山一时变得风雨飘摇。此时,道德史观的困境便显露无疑。

依据道德史观的看法,国家对外战争的失败是由于自皇帝至臣民的道德状况出现了问题,要想重振国威,皇帝必须以身作则,以圣人之道教化臣民,使得国家的整体道德水平得到提升,从而实现国家实力的提升,或者以高尚的道德感化“蛮夷”,使其臣服。然而,面对咄咄逼人的资本主义的力量,持道德史观的人显得格外天真,坚船利炮不是道德能够挫败,也不是圣人之道可以感化的。晚清大臣倭仁提出“以忠信为甲胄,以仁义为干橹”,要以儒家道德抗衡西方列强的火器,借此反对兴建洋务。许多饱读诗书却对外部世界知之甚少的人,面对十分强势的西方,大多会有此种想法。道德史观在中国读书人心中根深蒂固,近代许多反对学习西方的大家,都以此为思想根源,认为学习西方文明会破坏中国本身的道德,从而使中国丧失抗击外敌的力量,要抗击侵略,只有从“四书五经”中寻求力量。这种情况下,道德史观便成为阻碍中国进步的绊脚石,先进的中国知识分子,开始批判道德史观,从思想上为中國学习西方开辟道路。

严复译注的《天演论》,即对道德史观形成了巨大的冲击。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思想,使得中国人认识到,如果不进行变革,不去适应时代,即使拥有最高尚的道德也无济于事,即使圣人处于当时,不进行变革也会灭亡。一系列支持洋务运动的知识分子或引进西方思想,或以法家思想为武器,批判儒家的道德史观,促进了历史观领域的思想解放。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更是极大地动摇了儒家学说的地位,进一步打击了不合时宜的道德史观。与此同时,一系列西方史学著作传入,对于以道德史观为纲的中国史学也形成了冲击。总之,随着近代中国政治和经济格局的变革,思想领域也发生了巨变,松动的思想土壤为唯物史观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

新文化运动是自鸦片战争以来的思想解放的高峰,以《新青年》为代表的各类先进杂志,极力传播新思想,对儒家思想中的陈腐内容进行了一次总清算,许多青年从旧文化中解放出来,开始探求中华民族解放的新道路。马克思主义借十月革命和新文化运动的东风开始在中国传播,唯物史观开始在先进知识分子中普及。唯物史观的传入与普及,使得中国人掌握了一种先进的历史观,可以从全新的角度看待历史,可以从更深层次上把握现实,可以由此找到中华民族解放的新的道路。被唯物史观武装起来的中国知识分子和中国人民,找到了民族解放的希望所在。陈独秀认为“‘唯物的历史观是我们的根本思想,名为历史观,其实不限于历史,并应用于人生观及社会观”。自由主义者胡适亦认为“唯物的历史观,指出物质文明与经济组织在人类进化社会史上的重要性,在史学上开一个新纪元,替社会学开无数门径,替政治学开许多生路”。可见,唯物史观对于多灾多难的近代中国的影响之大。

三、唯物史观对于道德史观的超越及其影响

道德史观面对中国不断丧权辱国的状况的解释乏力,恰恰凸显了唯物史观强大的解释力。唯物史观从经济出发解释社会,强调经济对于政治、文化的决定作用,将被颠倒的世界颠倒过来,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同时认为生产关系对于生产力、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具有巨大的反作用。唯物史观深入到生产力的层面来解释社会发展,将社会的不断发展解释为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结果,在更大程度上把握到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相比于道德史观从君主与臣民的道德状况出发来解释历史,唯物史观直接抓住了生产力这一社会发展进程中的要害,道德史观对于血腥积累的资本主义能够繁荣发展的解释乏力,由唯物史观解释起来却显得游刃有余,这就更使渴求先进理论的中国人坚定了对唯物史观的信念。唯物史观并非否定了道德史观,而是对于道德史观的扬弃与超越。在唯物史观看来,道德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上层建筑对于经济基础的反作用是被承认的,适应于经济基础的上层建筑可以推动经济基础的发展,这就是中国历史上强调道德的朝代能够实现国富民强的原因。但是,道德史观将道德视为解释历史的“总钥匙”是错误的,这也是道德史观对于近代中国的许多状况解释乏力的原因。总之,唯物史观超越了道德史观,将生产力作为解释历史的第一因,将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视为社会发展的第一推动力,改变了中国人对于历史的看法,也为中国人解释现实世界提供了新的理论武器。

唯物史观彻底打破了陈腐的道德史观对于中国人的头脑的束缚,为中国人学习西方先进的社会理论开辟了道路,随着唯物史观在中国的普及,社会科学在中国学界大兴,原来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思想遭到了更大的挑战和质疑,中国的思想解放运动更加如火如荼,建立在科学基础上的改造中国的思想竞相迸发。唯物史观强调生产力的决定性作用,各家各派,无论改造中国的方案如何,都在必须发展先进的生产力这一点上达成了共识。因对中国如何发展生产力的看法不同,中国出现了各个救国的派别,有实业救国、教育救国、科技救国等,这些派别发起了各种各样的救国运动,试图通过自己的方式实现民族独立与国家富强。

唯物史观告诉我们,要实现发展,最根本的是发展生产力;要发展生产力,必须使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符合生产力发展的需要。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必须打破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束缚,奠定发展生产力的坚实政治基础,才能实现真正的发展。因此,按照唯物史观的观点,中国必须首先通过革命的方式实现政治解放,才能真正解放生产力,只有在政治解放的大前提下,各种发展生产力的救国途径才能各显神通。唯物史观为中国人提供了分析社会的显微镜和望远镜,为中国人寻求民族解放和生产力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为近代中国进行政治革命提供了有力的论证。在唯物史观的指导下,中国人民进行了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推翻了“三座大山”,终于为生产力的发展扫清了强大的政治障碍。

总之,建立在对社会的科学分析基础上的唯物史观,打破了统治中国思想界长达两千余年的道德史观对于中国人的束缚,将具有形而上学性质的“道德”概念拉下了至高无上的神坛,以社会基本矛盾运动的观念科学阐释了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极大地改变了中国人的世界观,解放了中国人的思想,推动了中國的历史进程。对于近代中国来说,唯物史观既破旧,又立新,是具有灯塔性质的科学理论。

四、结语

唯物史观作为科学的世界观,指导中国人民正确认识了近代中国的社会性质,把握了近代中国的主要矛盾,动员广大人民参与推翻“三座大山”的革命,最终促使中国走向了民族解放的道路。作为马克思主义的重要思想之一,唯物史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教条,而是与实践联系密切的科学理论,我们应当在实践中积极挖掘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不断丰富和完善唯物史观的思想,从而使唯物史观更好地指导实践,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

唯物史观的传入,拯救了道德史观解释力贫乏的危机,并为中国的民族解放带来了希望。时至今日,唯物史观以其深刻性依旧在影响着中国与世界,我们应当积极挖掘唯物史观的当代价值,从而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和全人类的幸福提供思想资源。

参考文献: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2]马克斯?韦伯.新教伦理资本主义精神[M].西安:陕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

[3]伯特兰?罗素.中国问题[M].秦悦,译.上海:学林出版社,1996.

[4]冯友兰.三松堂全集[M].郑州:河南人民出版社,1985.

[5]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6]钱穆.国史大纲[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2.

[7]李石岑.中国哲学十讲[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肖前.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4.

责任编辑:赵世鹏

[作者简介]程杨帆,中央党校研究生院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哲学。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当代价值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井冈山精神的当代意义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浅谈长征精神的当代价值
浅析马克思异化劳动理论及其当代价值
新形势下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