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

2016-12-23韩慧会

青春岁月 2016年22期
关键词:唯物史观马克思

【摘要】唯物史观是马克思一生中的两个伟大发现之一。唯物史观的创立实现了社会历史观的变革,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不断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过程,也是马克思不断肃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在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中,马、恩都进行了不懈的探索,但是唯物史观的最终形成主要归功于马克思。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主要分三个阶段:以《黑格尔法哲学批判》为主要标志的起始阶段;以《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为主要标志的探索阶段;以《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为主要标志的完成阶段。学习马克思的早期著作,探讨唯物史观的形成,对于我国当前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有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

一、马克思唯物史观的起始阶段

1842年4月马克思开始为《莱茵报》撰稿,后任主编。这期间马克思从单纯的理论研究转入到现实社会中,第一次遇到要对所谓物质利益发表意见的难事。此前,马克思受青年黑格尔派的影响,认为理性是社会发展的决定力量。但许多具体的国家问题和物质利益问题,如普鲁士专制制度的书报检查令问题、林木盗窃法问题等,使马克思看到普鲁士国家解决的每一个实际问题,考虑的都不是国家的理性,而是富人的利益。于是,马克思对黑格尔哲学产生了质疑,开始了新的探索。马克思在《林木盗窃法的辩论》中站在贫苦农民的立场上,认识到资产阶级的立法不是受理性规律支配的,而是为物质利益所决定的,从而否定了黑格尔的国家理性主义思想。在1843年1月《摩塞尔记者的辩护》中,马克思开始看到黑格尔唯心主义国家观的缺陷,反对用当权者的意志解释一切,把注意力主要放在物质的各种关系上,认识到国家的本质是经济上占统治地位的阶级为了维护自身利益而组织起来迫使被压迫阶级服从的强制性机器,从而抨击了普鲁士国家机关为资产阶级服务的本质。对物质利益问题的探索,为马克思向唯物主义转变提供了强大动力,它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形成的动因。

1843年5月,马克思在克罗茨纳赫完成了《黑格尔法哲学批判》。在书中,马克思批判了黑格尔国家决定家庭和市民社会的唯心主义观点,探讨了市民社会与国家的关系,表明了马克思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原则得以确立。市民社会决定国家的思想,是马克思思想发展中的重大转折,开辟了通向历史唯物主义的道路。

二、马克思唯物史观的探索阶段

此阶段的理论著作是《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和《神圣家族》。马克思在《手稿》中从异化劳动理论出发,批判资本主义,论证资本主义必亡和共产主义实现的必然性,取得了唯物史观的重要成果。书中,马克思还指明了实践的客观性、主体性和创造性,是马克思主义实践唯物主义哲学思想的诞生地。

其次,马克思通过对异化劳动理论的研究,指出物质生产在社会诸因素中起支配作用的思想。把物质生产理解为起支配作用的要素,并赋予马克思“市民社会”具体确定的内容,为马克思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辩证关系原理奠定了基础。

最后,马克思批判了各种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揭露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暂时性,阐述了共产主义的基本思想,论述了共产主义的历史必然性。

1844年,马、恩合写了《神圣家族》。此书已基本形成了许多重要的唯物史观原理。书中,马、恩对青年黑格尔派的唯心史观进行了彻底的清算,进一步论述了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为唯物史观的创立奠定了基础,是异化劳动理论到唯物史观的过渡。

三、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阶段

马克思于1845年写的《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和《德意志意识形态》标志着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形成。马克思彻底清算了费尔巴哈的人本主义,把实践引入社会实践领域,找到了建立唯物史观体系的基础即生产劳动,通过对生产劳动的分析,最终得出生产关系的概念,从而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之间的矛盾运动规律。

《提纲》在马克思唯物史观思想形成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在《提纲》中,实践是核心概念,马克思揭示了包括费尔巴哈在内的唯物主义的缺陷。而实践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显著特征,成为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区别于以往唯物史观的标志。在《提纲》中,马克思阐明了实践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的作用。同时批判了费尔巴哈对宗教和人本质的错误认识,提出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从而和费尔巴哈唯物主义划清了界限。

《提纲》只是一份纲领性文件,对唯物史观进行全面探讨的是《德意志意识形态》。它由马、恩共同完成,他们对青年黑格尔派进行了彻底清算,批判了费尔巴哈的直观唯物主义,系统阐发了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基本原理。

首先,马、恩从确立历史发展的前提入手,揭示了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任何一种历史观都有自己的出发点或前提,以往的历史观都没有从现实生活去说明历史。马、恩强调自己的前提与费尔巴哈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人是处在一定条件下进行的、现实的、可以通过经验观察到发展过程中的人。马、恩确定自己的历史前提后,通过考察现实的个人活动和物质生活,指出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四个基本前提:物质生产、满足需要的再生产、人的生产和社会关系的生产。其中,马、恩重点分析了第一个前提,揭示了第一个活动,物质生产就是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个观点是整个历史唯物主义体系的基石,为科学说明人民群众创造历史的观点、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观点奠定了基础,进而发现了人类历史发展的一般规律。

其次,马、恩揭示了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相互制约的关系。马、恩在论述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的基础上,揭示了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规律。

最后,马、恩探讨了阶级、国家和革命的关系。他们指出阶级的存在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不高、生产相对不发展的状况所决定的,自私有制产生以来,阶级斗争就没有停止过,阶级不是永恒存在的。在分析资本主义矛盾的过程中,马、恩找到了实现这一社会变革的途径,即消灭私有,实现个人全面而自由的发展。

四、马克思唯物史观形成的结论

纵观全文,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就是马克思不断揭示生产力和生产关系辩证运动规律的过程;就是马克思不断肃清费尔巴哈人本主义的影响,走向历史唯物主义的过程。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而不是抽象孤立的自然存在物,把人与人联系起来的是物质的经济关系,而不是纯粹的感情。马克思的唯物史观认为无产阶级只有通过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消灭剥削、消灭私有制,才能彻底解放自己,而不是通过人性解放,人的本质重新占有去解放自己。

唯物史观的创立是马克思一生中最伟大的功绩之一。它从根本上宣告了唯心史观的彻底破产,使唯心主义从它的最后的避难所中,从历史观中被驱逐出来了。从此,马克思就在唯物史观这块坚实的基础上开始了全面建造马克思主义理论大厦的伟大事业。我们重新学习马克思的著作,探讨马克思唯物史观的形成过程,对于我们划清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界限,把历史唯物主义运用于当代中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实践中,坚持和发展这一科学的社会历史观,具有重大深远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 马克思恩格斯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5.

[2] 列  宁. 列宁全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63.

【作者简介】

韩慧会(1994—),女,河北邯郸人,河北大学政法学院哲学系在读本科生。

猜你喜欢

唯物史观马克思
“分配正义”概念的历史追溯与唯物主义重构
最有思想的句子
马克思妙计催书
唯物史观下史料实证素养培养实践研究的思考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再论唯物史观的人本思想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毛泽东青年思想的唯物史观底蕴
论阿来小说《尘埃落定》中的唯物史观
别开生面的描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