伟大抗疫精神与高校思政课的融合探索
2020-05-26宋佳
宋佳
摘 要:在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伟大实践中,中华民族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体现出人民立场、团结力量、革命英雄主义、科技支撑和大国担当。在学生中开展抗疫精神教育具有重大意义,能够激发爱国主义情怀,坚定理想信念,培养责任担当精神,同时对提升道德与法治素养、领悟生命的价值、增强科学创新意识也具有指导作用。伟大的抗疫实践,孕育了伟大的抗疫精神。通过高校思政课来弘扬抗疫精神,应立足课堂教学,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结合抗疫故事激活生命力量,通过教育教学将学生培育成“明德、尚善、博学、奉献、笃行、奋进”的时代新人。
关键词:抗疫精神;抗疫实践;高校思政课
一、引言
抗疫精神生动地诠释了中国精神,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伟大的抗疫精神来自于抗疫实践,得益于全国人民团结一致对抗疫情,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认识的内容是在实践活动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的,人们只有通过实践实际地改造和变革对象,才能准确把握对象的属性、本质和规律,形成正确的认识,并以这种认识指导人的实践活动。2020年9月8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抗击新冠肺炎疫情表彰大会上强调:“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殊死较量中,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以敢于斗争、敢于胜利的大无畏气概,铸就了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的伟大抗疫精神”。
离开实践的认识是不可能产生的,一切真知都是从直接经验发源,一个人的知识,不外直接经验和间接经验两部分,就知识的本源来说任何知识都不能离开直接经验。正是有临危不惧的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和冲锋在前的医护人员舍生忘死的拼搏才铸就了伟大抗疫精神。但是,并不意味着事事都必须去直接经验,一个人的多数知识还是来自于间接经验,是从书本和传授中得来的。不是每一个人都有与新冠病毒进行直接较量的机会,通过学习我们了解到什么是抗疫精神。从根本上说实践是认识的源头活水。要想成就一番事业,不仅要努力学习,而且要潜心实践。抗疫精神既为抗击疫情提供强大的动力支持,也将成为激励新时代青年勇于担当、奋勇向前的伟大精神力量。
二、“抗疫精神”对青年学生的教育意义
(一)理论基础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实践的需要推动认识的产生和发展,推动人类的科学发现和技术发明,推动人类的思想进步和理论创新。抗疫精神是中国精神的最新发展,丰富了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的内涵,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资源。正是青年学生需要不断提高自我素质和自我修养,需要通过课堂教学实践丰富理论知识和素养,才促进抗疫精神走进思政课堂。
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深刻变化和我国各项事业快速发展催生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实践的需要是推动认识在深度和广度上不断发展之根本。此外,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还表现为实践为认识的发展提供了手段和条件,如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为抗疫精神的弘扬提供了教育阵地和途径。更重要的一点是,实践改造了人的主观世界,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通过高校思政课教师的引导和学生被动接受知识以及主动学习,能够提高学生对抗疫精神的认识和传承。人们正是在实践的推动下,不断打破认识上的旧框框,突破脑中的旧思想,引起认识上的新飞跃,从而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前进。
(二)教育意义
灾难,是一本厚重的教科书,抗疫过程中展现的抗疫精神内涵,为高校大思政教育提供了丰富的教育素材。“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面向大学生开设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和思想政治教育类课程的总体称谓,是高校设立的体现社会主义大学性质的公共必修课程。”
“理想是人在实践中形成的、有实现可能性的、对自身发展目标的追求,是人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在奋斗目标上的集中体现。”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理想指引人生方向,信念决定事业成败。没有理想信念,就会导致精神上‘缺钙”。抗疫精神能让大学生更加认识到我国国家制度和国家治理体系所具有的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显著优势,充分感受到中国共产党就是“能”、马克思主义就是“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确“好”,在引导大学生感受抗疫精神的过程中更加坚定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树立坚定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把个人的理想融入中国梦之中,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努力学习、不懈奋斗。
习近平同志指出:“青年一代有理想、有本领、有担当,国家就有前途,民族就有希望”。疫情防控中大量科学技术的运用、创新创造,都能引导大学生感悟抗击疫情中科学的伟大力量,深刻认识到科技和创新对战胜疫情、社会进步起到的推动力作用。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科技创新的基础还不牢固,创新水平还存在明显差距,在一些领域差距非但没有缩小,反而有扩大趋势。国际科技竞争,不进则退啊!”要让大学生在学习抗疫精神的过程中感悟到,不仅是疫情防控要紧抓科学技术和创新,祖国的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更要依靠科学技术和创新。要在大学生群体中积极弘扬抗疫精神,激励大学生努力学习科学知识,崇尚科学精神,同时培育创新性思维,不断开拓向前,做创新型人才,让创新成为大学生青春远航的动力。
三、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路径
(一)理论基础
真理不是自封的,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既不能从认识本身得到证实,也不能从认识对象中得到答案,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验证。抗疫精神,即生命至上、举国同心、舍生忘死、尊重科学、命运与共不是自封的,而是经过中华民族在这场同严重疫情的输死较量中凝练出来的,是经得起实践的检验的,我们从灾难中汲取精神养料,从艰苦卓绝的抗议斗争中淬炼出“中国精神、中国力量、中国担当”需要我们特别是青年一代更好地传承和弘扬下去。实践是认识的目的。伟大抗疫精神的诞生,特别是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不只是为了加深对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认识,而是为了弘扬中国精神、讲好中国故事,将抗疫精神的精髓落到实处。抗疫磨砺精神,学习凝聚力量,教师要将抗疫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把抗疫精神带进大学校园,将抗疫故事融入思想政治课堂,让青年学生通过实践真正感悟和践行抗疫精神,为青年学生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方向引导,进而培养奋发有为、德才兼备的新时代建设者。人们通过抗疫实践获得的抗疫精神,不是为了认识而认識,其最终目的是为实践服务,满足人们生活和生产的需要,促进人民更好地认识社会,认识人类自身,改造社会,建设精神文明,创造精神财富,促进人自由而全面的发展。
(二)把抗疫精神带进校园和课堂
斯蒂芬·利考克作为加拿大著名的文学家、教育家,他在《我见之牛津》中说过:“对大学生真正有价值的东西是他周围的生活与环境。”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学校是弘扬抗疫精神的主阵地,各高校可开展多种抗疫主题文化活动,把抗疫精神带进校园,传递给每一个学生,让学生在活动参与中更深刻地学习和感受抗疫精神,如开展征文比赛,运用“抗疫”榜样的力量增强学生的责任意识;组织观看疫情主题视频,分享观后感,共同感受中国力量和英雄力量等等。高校学生社团作为群众性的学生组织,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
贾瑜在《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意蕴、价值与外在表征》中认为:“课堂教学不再是单一的传授知识,而是在学习中诱导、焕发学生的主体性,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办好思政理论课关键在教师”,并对老师提出了六方面的要求“政治要强、情怀要深、思维要新、视野要广、自律要严、人格要正”。马克思指出:“全部社会生活在本质上是实践的。凡是把理论引向神秘主义的神秘东西,都能在人的实践中以及对这种实践的理解中得到合理的解决”。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也就是说不仅要重视“知”,也要注重“行”,二者缺一不可。高校社会热点案例教学法的运用,有利于学生的认识从感性阶段上升到理性阶段,有利于学生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能力相结合,有利于学生达成“知”与“行”的统一。
四、结束语
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上指出:“中国人民在疫情防控中展现的中国力量、中国精神、中国效率,展现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得到国际社会高度赞誉”。教育部部长陈宝生在教育系统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联学会上强调,“学习总书记重要回信,要进一步深刻理解其核心要义和精神内涵,进一步同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相贯通,同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青年工作的回信、批示、指示相结合,同弘扬伟大“抗疫精神”相统一”。
总之,疫情防控的战场,是思想政治课在形势下的鲜活课堂。教师要广泛挖掘和弘扬抗疫精神,传递抗疫正能量,将抗疫精神熔铸成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精神底色。未来进入“后疫情时代”,弘扬“抗疫精神”对学生成长成才,构建防范重大风险长效机制都具有重要的意义,也是高校与时俱进地承担时代责任和教育担当的生动体现。教师要激励学生立志担当时代责任,成为践行伟大抗疫精神的先锋力量,用青春之我创造青春之中国,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
参考文献
[1]佘双好.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教学法探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8:1.
[2]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29.
[3]习近平.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3-05-04(02).
[4]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2017年10月18日)[N].人民日报,2017-10-28(01).
[5]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24.
[6]王鹏.高校学生社团在构建全新育人格局中的功能[J].高教论坛,2018(8):103-106.
[7]贾瑜.素质教育背景下的课堂教学文化:意蕴、价值与外在表征[J].课程·教材·教法,2018(1):42-48高校.
[8]习近平.习近平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强调[N].人民日报,2019-03-19(1).
[9]马克思恩格斯文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01.
[10]新华社.习近平总书记在统筹推进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工作部署会议的重要讲话指引中央部门齐心行动[EB/OL].http://www.xinhuanet.com/politics/2020-02/26/c_1125630904.htm.
[11]教育部.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给北京大学援鄂医疗队“90”后党员重要回信精神联学会召开[EB/OL].http://www.moe.ov.cn/jyb_xwfb/gzdt_gzdt/moe_1485/202003/t20200327_435358.html.
[12]张陟遥.疫情防控融入思政教育的路径探析[EB/OL].http://theory.gmw.cn/2020-02/17/content_33561032.htm.
青島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山东 青岛 266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