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做好小学数学“培优补差”工作

2020-05-26邓午生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邓午生

【摘要】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要注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需求,让学生得到良好的发展。但实际上学生之间存在差异,不可避免的会出现优等生和学困生,这就使得教师要改善教学方法。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做好课堂上的“培优补差”工作,可以通过设置层次性的问题、分层教学法以及学生之间互相合作学习等方式来充分的引导学生学习,在满足每一个学生实际学习需求的基础上促使班级整体进步。本文结合当前数学教学现状,就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展开“培优补差”工作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关教学策略。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培优补差 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160-01

随着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教育越来越注重以人为本,满足每一个学生的学习需求不仅是当前新形势下教育的要求,也是教师教学责任之所在。但是由于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数学基础掌控程度存在差异,其在学习过程中往往会出现两极分化的现象,尤其是一些数学较差的学生容易产生畏惧心理,长此以往就会自卑自弃,甚至于放弃数学学习。为了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以及能实现班级整体进步,在教学过程中做好“培优补差”工作就成为了教师教学重点。

一、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据有关研究表明:好的问题能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促使其主动思考和学习。同时在课堂上给学生提出层次性的问题可以促使班级所有学生都能有所收获,而这也满足当前“培优补差”的教学要求。对此教师在教学中可给学生创设问题情境,既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也能激发其学习兴趣。首先,教师要对全体学生的学习情况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可从其课堂表现、数学成绩、回答问题以及习题演练等方面综合考核和评价。其次,教师要设置好的问题,不仅要层层导入,还要随时注意学生的学习情况,以便为其及时补充和完善问题。

如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一课教学时,在上课前教师要先从每一个学生的学习近况对其进行综合评析,要能大致了解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并准备和课堂内容相关的问题。在上课时教师可从最简单的面积入手,询问学生是否会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一般学生都会。然后教师再询问学生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如何计算,这时优等生会立即给出答案,学困生则通过计算或翻阅书籍才能给出答案,教师要给予学困生时间。在学生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面积以及表面积计算后,教师再提出体积如何计算,并逐步的引领学生了解不管是从底面还是侧面计算体积,都是用面积乘以高,从而让学生能对课堂内容有清晰的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创设问题情境,能有效的激发学生学习热情,且满足学生的实际学习需求。

二、根据课堂内容,给学生进行分层教学

分层教学法是基于传统教学方法创设出来的新的教学形式,在很大程度上满足了“培优补差”的教学要求。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依据课堂内容,给学生进行分层教学,从而提升每一个学生的数学水平。一方面,教师要对课堂内容进行大致分类,可将其分为基础知识、重点知识、延伸学习内容等。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不能歧视学困生,并且注重对学困生的学习指导,进而帮其建立学习信心。

如在《异分母分数加减法》一课教学时,在课前教师可将课堂内容进行分类,并给优等生和学困生制定不同的学习标准。在上课时教师可先以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给学生导入课堂内容,然后逐步的引领其学习异分母分数的加减法。对于优等生,教师不仅要要求其对异分母的加减法融会贯通,还要给其进行延伸教学,如异分母分数也可以转化为小数进行加减,在其有了全面的认识后,教师还可给其讲授分数加减的综合运算。对于学困生,教师要注重其对课堂内容的理解,引导学生学习异分母分数如何转化为同分母分数,然后再相加减等,从而促使学生在课堂上都能有所收获。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课堂内容进行分层教学,能有效的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

三、成立学习小组,实现学生优差互补

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理解并非是了解就行,最重要的是能够融会贯通,并且能给别人符合逻辑的讲述出来。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给学生成立学习小组,让优等生和学困生互相交流学习,即能巩固优等生的知识基础,也能提升学困生的数学水平。首先,教师要合理的分组,将优等生和学困生分到一组,并鼓励学生之间互帮互助。其次,教师要注意学生之间的交流过程,随时给其提出建议和补充学生的讲述内容。

如在《列方程解应用题》一课教学时,在上课时教师可先给学生讲述有关方程解应用题的内容,包括提取题目信息、如何定自变量以及因變量、如何列方程等。在学生有了深入的理解后,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解应用题比赛,并注意把优等生和学困生分到一组,鼓励学生之间互相交流探讨。在这个过程中,一般是学困生向优等生提问题,优等生给学困生进行讲解。同时教师要注意其讲述过程,对其错误要及时更正,对其不完整的地方要尽量补充,进而实现优等生巩固知识基础、学困生提高解应用题的水平的教学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给学生成立学习小组,实现学生之间的优差互补,能在一定程度上促使班级整体的数学水平提升。

结语

总而言之,在基础数学教学中实行“培优补差”教学策略能有效的满足全体学生的学习需求,也能实现新课程教学标准的教学要求。对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注意根据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和课堂内容制定合理的教学方案,既要让优等生不断发展,也要照顾学困生的学习,进而在使得学生个人数学水平提升的基础上实现班级所有学生的数学水平达标。

[ 参  考  文  献 ]

[1]王志文.培优补差在小学数学复习中的功效[J].考试周刊,2013,(15):83.

[2]陆美仙.小学高段数学培优补差对策初探[J].赢未来,2017,(8):72.

[3]王萍.小学高段数学培优补差方法探讨[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3,(3):62-63.

猜你喜欢

教学策略小学数学
高中化学反应原理学习难点及教学策略研究
识字写字结合教学策略探析
初中数学绝对值概念教学策略
培养学生数学阅读能力的三项教学策略
基于语文综合性学习的作文教学策略
关于提高小学生识字实效的教学策略
数学错题的自主管理与有效利用研究
建模思想在数学教学中的渗透研究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