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培养的策略分析

2020-05-26赖世锋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3期
关键词:体验教学兴趣培养小学数学

赖世锋

【摘要】  小学数学是学生接触数学知识的启蒙基础,在这段期间使地基稳固,后续的学习任务才更扎实。基于数学学习的逻辑强度,如何增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是为提高认知和成绩的重要一环。本文将根据小学学生的自身阶段特点,从如何激发、保持学生学习兴趣出发,再通过肯定的鼓励激发学习热情,落脚到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结合,围绕兴趣培养展开三点策略分析。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兴趣培养 启发思考 体验教学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153-01

教师应明确,学生才是选择学习方式的决策者和实行者。所谓因材施教,是分析学生的不同特点,根据特定情境的变化改变教导方式,所以适度的引导需要排到首位,用以启发学生在学习数学时的主观能动性,发展个人的自主探究性和开放创新意识。

1.引导学习方式,重视启发思考

1.1引导发散思维

一成不变的思维路易使人陷入思考盲区、原地踏步。数学知识可以用不同方式解读,因而要多角度启发小学生的思考,唤醒他们对数学的探究意识。“探究”不同于深入的科学研究,对小学生而言,探究是发展认识,发现新知。运用已掌握的原理,把它们代入到其他问题上,就是一种探究的过程。举一反三是数学教学中常见的手段,一题多变、多解,能常使学生产生好奇心,生出持续的兴趣。比如,在“分数的应用”这一知识点的讲解中,教师可以给学生出一个完全基于班级现实的题目。根据全班有男女生各多少人,提出带有倍数、分数等知识点的数学问题:例如,假设全班人数40人,男生24人,男生是女生人数的多少倍?女生人数是男生人数的几分之几?这样的问题组合能激励学生发散思维,探究理论运算时的客观联系。

1.2丰富教学手段

课堂板书是书写知识的传统方式,多媒体教学是调动积极性的有利帮手,音影技术的加入,对小学生自身观察能力的培养有重要作用。课堂里有了学生的参与度,课堂教学便不会感到太过于枯燥,一些抽象、难以用文字表达出来的知识点,可以借由多媒体的展示达到有效诠释。如在学习“图形的运动”这一章节相关知识时,教师可以把星球的运动、车辆的行驶、钟摆的摆动等场景通过多媒体课件向学生展示,用视频的表现方法重现数学问题情景,降低抽象问题的难度,直观且便于理解,对兴趣提升有百利而无一害。

1.3树立良好习惯

学习中不能一直依赖于老师和课本,除了课堂,还有大量自学时间可以用来消化知识。教师应鼓励学生自己主动寻找问题的解决方法,让他们在自主探究学习的道路上更进一步。在学生尝试用探究者的意识和态度去处理数学问题时,观察分析和思考判断会围绕自身形成逻辑定式,长此以往,能培养一种问题意识和科学精神。若在数学知识的汲取中能做到时时有发现、处处有探究,这一良好的学习习惯也会反作用于兴趣的衍生。

2.明确教学期待,增加奖励机制

2.1明确教学期待

兴趣的延续需要动力。对小学生来说,家长、教师的激励是很被重视的,当受到教师对自己的期待时,会实时影响学生的自我认知与评价。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传递的期待可能只是一句话,但学生在接受到正面信息后,会刺激自己完成任务,达到目标。

2.2增加奖励机制

当某学生在根据要求顺利完成上述“几何体组合”的摆设任务时,教师可以采取当面表扬学生的方式给予鼓励,赞扬该学生有对数学的空间想像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实践证明,学习积极性会在后续学习过程中展现,教师通过表扬鼓励,提出新的期待,如此循环,学生对数学学科的学习兴趣就会得到进一步培养。同时,教师要注意自己对于学生的评价可能产生的影响,引导时避免采用互相对比、批评惩罚的方式,信心的维护和兴趣的培养同样重要。

3.融合生活情景,提升学习兴趣

3.1引入故事谜题

小学生正是处在对世界最为好奇的阶段,解谜游戏颇受欢迎。教师可以利用这点,将数学文化的内容融合到课堂教学中,这样既能降低理论的抽象性,又能提升讲课效率。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引发他们的学习兴趣:如在学习“分数与除法”时,教师可以先向学生讲述一个相关故事。故事里带着问题,为进行追问,学生对此产生好奇,思维会进入活跃的状态。教师进一步引出本节内容的學习重点,带领学生找到解决方法,课程结束时再次回顾故事的谜题,也做到了授课节奏的首尾呼应。

3.2重视体验教学

兴趣产生的时机有千百种,除了课堂教学外,还要重视从生活体验来认识数学的渠道。数学知识往往能灵活地运用到很多生活场景中去,小学是认识事物的一个重要起始阶段,在这时树立好学习意识是尤为重要的。教师教授数学知识时,多思考生活中学生们可能会遇到的事件场景,选择合适的结合所学知识,让书本理论具象化。比如学习“几何图形”时,可以号召学生们在身边寻找存在的几何图形,认识它们的特征特性。如:书本是矩形,对边平行,有四个直角;红领巾是三角形,三边形成最稳固的图形,有两个锐角一个钝角;粉笔是圆柱体,不同于平面几何,占据了空间,正面看是矩形,俯视图是圆形……生活里的学问随时等着我们去发现,当学生们认识到数学并不是枯燥无用的符号,会自发地学会观察,进而产生深入提问和学习的兴趣。

结束语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习的主人,“教”不能完全替代“学”,发展兴趣培养,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实践也表明,只有充分地把学生的内在积极性调动出来,才能在一系列的教学实践活动中激发小学生的学习潜能,培养积极的人格品质。教师也要不吝鼓励和赞扬,帮助树立学生的信心,以多种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成效,让对数学的兴趣融入生活。

[ 参  考  文  献 ]

[1]陈学俊.以学生为主体,打造高效小学课堂[J].学周刊,2018(30).

[2]贺莉蓉.小学数学教学中发挥学生积极性的探析[J].科教文汇(中旬刊),2020(02).

[3]郎广娟.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兴趣的培养策略初探[J].科学咨询(教育科学),2018(05):116.

[4]卢江,杨刚.数学(五年级下)[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7.

[5]刘刚贤.小学数学教学中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途径[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8(20).

猜你喜欢

体验教学兴趣培养小学数学
抓住方法,实施体验教学
优化体验教学,创建高效英语课堂
高中生物学习兴趣培养方法探讨
灵动指尖的艺术
扩展阅读在小学高段语文教学中的运用
农村学校数学生活化教学探析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策略研究
体验式学习在数学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培养数学意识发展思维能力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