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初中学生整本书阅读的策略浅谈

2020-05-26梁秋平

中学课程辅导·教育科研 2020年13期
关键词:整本书读书内容

梁秋平

【摘要】  统编本教材要求学生广泛阅读,并且要读整本书。整本书的阅读应保护学生阅读的兴趣,让学生喜欢阅读。在阅读过程中要加强对学生阅读方法的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的习惯,提高阅读能力。整本书的閱读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养成。

【关键词】  整本书阅读 策略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119-02

2017年全国中小学语文课程开始使用部编本教材,教材主编温儒敏教授认为“语文的功能最基本的是培养读书的习惯”。他认为语文教师要想办法让学生多读一点经典作品,认为扩展孩子的阅读面能提升孩子的人文素质。统编本教材把阅读提升了一个高度,主张加大课外阅读,要求孩子多读书,以读书为主要任务,鼓励“海量阅读”。在读书时,支持孩子“似懂非懂”、“连滚带爬”地读,鼓励孩子读整本书。

一、整本书阅读的意义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让学生变聪明关键是让他们阅读、阅读、再阅读。《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版)提出初中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学会运用各种阅读方法”,要求阅读教学“要重视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高阅读品质。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书。”并要求初中阶段学生应“学会制定自己的阅读计划,广泛阅读各种类型的读物,课外阅读问题不少于260万字,每学年阅读两三部名著。”可见,整本书的阅读越来越重要。

整本书阅读让学生接触到不同语言风格的作家和作品,使学生能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进行阅读。学生阅读了众多的名著,对自己的语言就会有所促进。而阅读能够发展学生的思维。学生通过广泛的阅读,获取大量信息,这些信息又对自己产生影响。如此自我观照和反思,学生的思想逐渐成熟。可见整本书阅读促进了学生的思考,给学生的思维增加了广度和深度。引导学生通过阅读整本书,形成阅读整本书的经验,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的读书方法,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并提高他们阅读鉴赏能力,提升阅读水平。因此,整本书的阅读能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有利于学生积累语言,提高思维水平,提高审美情趣。

二、整本书阅读应激发学生兴趣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人们如果对某件事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他们就会积极主动地去了解、探究。整本书的阅读也是如此。只有引起了学生对整本书阅读的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进行阅读。只有开展阅读,学生才能获得阅读的艺术,才能促进自身阅读能力的增长。因此,整本书的阅读首先要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激发其阅读的愿望,让学生爱上阅读。

语文老师可以借助书目来激发学生读书的兴趣。教师可以向学生推荐“2015年广州市中小学校园经典阅读推荐书目(初中生篇)”;也可以根据语文课本中的课文推荐同主题的作品或是同一作家的作品,使学生进行更深入的阅读。平时学生不爱看书原因之一是不知道有什么书可看、能看。教师向学生提供多种书目,所有的学生就能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到自己喜欢阅读的作品。

教师除了提供多样化的书目让学生能根据个人兴趣爱好选择阅读外,还可以营造浓厚的读书氛围,精心设计导读课,通过各种方式介绍各类作品,以帮助学生了解书籍。例如可以用幽默风趣的语言介绍作品的主要内容,把学生带入作品那独特的世界里;也可以让学生观察书中某些图画,描述自己看到图画的感受,从而引导其思考发生了怎样的故事;还可以引用书中情节、细节,让学生猜测故事的发展……学生对老师描述的作品感兴趣了,就会自觉主动地开展阅读。

教师还可以巧用评价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在阅读的过程中,肯定、表扬学生的阅读行为,创设平台给学生展示阅读成果等,都可以让学生在阅读中获得成功的体会,产生愉悦感,从而激发更浓厚的阅读兴趣。

三、整本书阅读的策略

叶圣陶先生认为,多读书固然重要,更重要的是知道怎么读。他还认为通过整本书的阅读要使学生不仅了解作品,还要习得阅读的方法和能力。孙儒敏教授也提到,对中小学生来说,阅读方法的掌握是很重要的,是基本的语文素养。那么,整本书的阅读可以教给学生哪些读书方法呢?

1.浏览与略读

浏览就是粗略地看一遍。略读就是初步感知文章大意。浏览和略读,要求学生在阅读时不能一个词一个词的从左往右往下读,而是以语义单元为单位,捕捉重点字词,通过视线跳跃,扩大扫视范围,从而达到“一目十行”的效果。

拿到一本书时,浏览目录、前言和后记,可以了解作品的主要内容、作品的分类、语言风格等,这样能帮助学生找到适合自己阅读或是自己喜欢的作品,确定要阅读的书籍。略读作品,可以初步领悟作品内涵,理清作品思路,分析作品主要内容,同时对作品表达的内容有自己的心得体会。经过浏览和略读,叙事性作品能迅速了解故事主要内容;说明性作品能抓住事物特点或是明白要讲述的事理;议论性作品能把握作者的观点;而文学作品则能初步领悟作品内涵。

2.精读

精读就是熟读而精思。即要仔细阅读,深入研究,反复思考,既对作品进行分析性阅读又要有自己的阅读体会和评价,咀嚼品味文章的言外之意。通过略读整本书后,就要确定精读的内容,或是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是作品的主要情节,或是作品的情节结构,或是优美的语言,或是精当的描写,或是精彩的议论,或是精妙的写作手法等。

精读时要仔细思考,精心研究,一般情况下可以与做读书笔记相结合。可以摘抄精彩语句,可以写摘要,可以做批注,也可以梳理作品结构、写读后感等。通过精细深入的阅读,可以理解文章内容、积累知识、发展阅读能力、形成阅读方法,达到深度阅读文本的目的。

3.猜读和跳读

猜读指根据已知的内容猜测故事情节的发展或作品的走向。跳读是指跳过作品中的某些内容,一般情况下要求抓住作品的主要脉络理解作品内容和作者的观点,跳过书中不重要的内容。在整本书的阅读中,有时遇到有疑问的地方,有时遇到一些不能理解的词语或内容,也可以猜读或跳读,从而达到整体阅读的效果。跳读还可以利用目录找到自己感兴趣的内容,或是整合到相同主题的内容,进行专题的探究。如对作品中的某个人物或是某个事件等进行跳跃性的精读,可以理清事件发生的脉络,也能更突出人物的性格。

当然,在整本书的阅读中,阅读策略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各种方法要综合起来运用的并灵活转换。

4.阅读过程指导

在整本书阅读的过程中,并不是放任自流的,从始至终都贯穿着教师的指导。阅读前,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阅读水平、兴趣爱好等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作品。同时应帮助学生了解作者及作品的主要内容。而且让学生明白,阅读时不仅要了解大意,有一些文字深微曲折的,要仔细体会,领会文字的言外之意,不同的内容要选择不同的阅读策略。

在阅读过程中,教师可以限定大致的进度,定期举行阅读交流会,指导学生把握自己感兴趣的内容进行深入的探究,对精彩的章节进行赏析,指导学生写心得体会,帮助学生进行深度阅读。

整本书的阅读完毕以后,要举办读书活动,进行读书成果的交流、展示,促进阅读的深入发展。在这个阶段,教师要指导学生做思维导图、手抄报,写读后感,写小论文等,用文字材料展示自己的阅读成果。

例如指导学生阅读《昆虫记》。读前可用“蝉与蚂蚁”的故事引起学生阅读的兴趣,并简要的介绍法布尔及《昆虫记》,选定阅读的版本。然后在导读课上教学生浏览目录,略读前言及后记,了解作品主要内容和艺术特色。学生开始泛读以后,指导学生选择感兴趣的内容、章节进行精读,做读书笔记。同时组织学生讨论交流,以手抄报、思维导图、PPT等形式汇报自己的阅读成果。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根据选用适合的阅读方法,深入阅读自己感兴趣的章节。整本名著的阅读过程,学生既习得了阅读方法,又培养了良好的阅读习惯,形成了较强的閱读能力,提高了自身的语文素养和人文素养

开展整本书阅读,教师对孩子的阅读指导十分重要,这就要求教师必须要熟悉作品,要做“读书的种子”,和学生一同深入阅读。当然在整本书的阅读活动过程中,始终保护学生的阅读兴趣是教师随时应注意的。只有持续的激发孩子读书的热情,不断教给孩子读书的方法,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能力,使他们养成阅读的习惯,做一个有能力的阅读者。

[ 参  考  文  献 ]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定.2011年版/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集团.2012.1.

[2]叶圣陶,朱自清.略读指导举隅[M].北京:中华书局.2013-4.

[3]温儒敏.温儒敏谈读书[M].北京:商务印书馆.2019-4.

[4]李卫东.混合式学习:整本书阅读策略选择[J].语文建设,2016(9):15.

猜你喜欢

整本书读书内容
《论语》整本书阅读
我爱读书
正是读书好时节
统编教材视野下的整本书阅读策略——以四年级《夏洛的网》阅读指导为例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整本书阅读与研讨”课程体系建设必须斟酌的基本问题
我们一起读书吧
读书为了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