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析初中语文诗歌教学课型的选择及应用
2020-05-26吴云云
吴云云
【摘要】 诗歌是培养学生人文意识的灵魂乐章。在初中语文教学环节,要帮助学生感受诗歌中的人文智慧,在教导学生的过程中,教师应引领学生接触诗歌、品读诗歌、感悟诗歌。本文从现阶段的初中语文教学活动出发,以诗歌教学为论述对象,探讨不同教学课型在诗歌教学环节所表现出的价值。
【关键词】 初中语文 诗歌 教学课型 选择 应用
【中图分类号】 G633.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992-7711(2020)13-097-01
新课程标准对语文诗歌教学作了明确要求:“培养鉴赏诗歌的浓厚兴趣丰富自己的情感世界,养成健康高尚的审美情趣提高文学修养。”诗歌中包含着丰富的文化情感,要帮助学生理解诗歌中的人文智慧,拨动其思想之弦,教师应积极选择不同的教学课型,引导学生感悟诗歌中的人文意识,在历史、文化、道德的长河中遨游。合理选择教学课型,制定不同的教学方案,能够将诗歌教学推向新的高度。
一、朗诵课型,诗歌教育的出发点
诗歌是人文智慧的直接表现,为了帮助学生掌握诗歌中的文化精华,教师需要选择不同的教学课型相互配合,使诗歌中的教育价值完全的展现出来。在以往的初中语文诗歌教学活动中,教师对于诗歌的关注在于释义、内涵、情感等较为肤浅的层次,在脱离情感支撑的情况下,学生并不能及时理解诗歌中的教育内涵。作为学生的指路人,教师应引导学生积极开展诗歌朗读活动,通过朗读课程感悟作者的文化情结,陶冶自身的文化情操。
教师应积极帮助学生掌握朗读技巧,通过反复朗读、有感情的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在诗词与个人情感之间建立共鸣,并将朗读转化为朗诵,展现学生的智慧之光。在多媒体技术的辅导下,教师可导入对应的情景,为学生创造“身临其境”的教学环境。以七年级下册《登飞来峰》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对诗词进行分解,帮助学生逐句理解诗词中的情感,进而激发学生的朗读欲望。“飞来山上千寻塔,闻说鸡鸣见日升”,飞来峰上有一座高达千寻的高塔,听说站在山顶,就能在鸡叫头遍的时候看见旭日东升的壮丽景观。教师对诗歌进行合理解读之后,学生能够对飞来峰上的奇景产生一种向往之情,向往飞来峰的奇异景致,向往千寻塔的高耸入云,并将这种心驰神往的情感带入到朗读活动当中,营造蓬勃昂扬的阅读环境。而在对“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进行解读的过程中,作者将针对“天”的表述转化为针对“人”的表述,展现了一种不畏险阻、不惧黑暗的乐观精神,这与现代作品中的“海到无边天做岸,山登绝顶我为峰”有异曲同工之妙。通过朗读,学生的情感能够与作者的创作情感紧密结合,在声与形的同步协调下,学生能够将个人情感带入到诗词情景当中,更积极的理解诗词中的表达精髓。
二、鉴赏课型,培养情感的必修课
诗词的组成部分较为复杂,从结构上看,它是作者情感的直接体现,但其中又包含创作环境、人文环境等多种因素,积极导入鉴赏课型,能够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水平,在降低学生对于诗词的抵触心理的同时,使其有所感、有所知,在固定的教学环境中放飞自己的思维,深入理解诗歌作品的魅力。
以八年级上册教材《钱塘湖春行》的相关教学为例,教师可从作者生平、经历、情感等多个角度出发,引导学生对诗词作品进行鉴赏,进而提升个人的语文表达水平。从作品内容上看,白居易所表达的是春回大地、万物复苏的景象,字里行间中是对春天与生命的赞美。在完成诗词内容的赏析之后,教师应引导学生对作品的创作背景进行分析——在诗词创作期间,白居易任职杭州刺史,春风得意,前途无量,正是“人也逍遥,事也逍遥”的好时光,可谓是“春风得意马蹄疾,一夜看尽长安花”,其会发出“最爱湖东行不足”的感叹也不足为奇。当学生深入理解文章的创作主旨之后,教师应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作者作品,感悟同一文人在不同时间的文化表达形式,以杜甫晚年所创作的《春望》《茅屋为秋风所破歌》为例,其中的苍凉、落魄一览无余,怜悯之心不言而喻,在不同的表达结构中,教师应引导学生领悟同一作者的不同情感,进而了解那个年代。教师应为学生创造开放的鉴赏环境,将作者从神坛上拉下来,尊重其骨肉情感,尊重其人生起落,首先将其视为一个完整的人,其后才能将其视为一代名家,唯有如此,才能拉近学生与诗歌之间的距离,使其更好了解诗歌精华。
三、活动课型,勇攀高峰的垫脚石
“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在初中教学阶段,学生能够通过多種渠道接触到诗歌知识,其迫切需要一个展现诗歌魅力、领悟诗歌文化的机会,教师应为学生提供展示个人能力的平台,要求其根据活动主题自行准备,围绕诗歌发起多元化活动。
教师可针对不同的主题发起诗歌交流活动,要求学生从近体诗、现代诗、古代诗词与外国诗歌等文化形式中选择相应的载体,进而积极参与诗歌教学活动。以八年级下册教材《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的相关教学为例,在完成教学工作之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围绕“忧国忧民”这一主题开展诗词竞赛活动,在活动中,学生可展示自己所搜集的有关于爱国报国的古诗词,如鲁迅先生的“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谭嗣同的“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等,深入领悟文人墨客的热血之心,解读“位卑未敢忘忧国”的爱国情感。
结束语
在初中语文诗歌教学环节,可选用的教学课型是多种多样的,作为学生的导师,教师应积极了解学生的兴趣,从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中寻找对应的教学载体,提升学生的诗词鉴赏能力与表达能力,使文化诗歌成为养料,渗入到学生的骨血之中,为其未来发展提供不竭动力。
[ 参 考 文 献 ]
[1]曹兰,孙璐.十分语文,三分诗意,七分读——朗读课课型设计分析[J].课外语文,2017(33).
[2]丁雄鹰.“跟着古诗游中国”课程实施中课型的研究与实践[J].小学教学研究,2017(6):38-40.
[3]孙春成.学会创建语文“课型”[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中旬刊,2016(12):7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