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导学生对课本进行质疑
2020-05-26谢丰荣
谢丰荣
摘 要: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语文学科不可能只有绝对正确的唯一答案。在很多方面,比如字词读音、词语运用、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甚至文章主旨内涵等等,都可能众说不一,可谓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时候需要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专家学者的论断也许最应该作为参考,但切不可当成必须服从、必须采用的独论。人云亦云在做学问里边是行不通的。
关键词:引导学生;质疑课本;检验真理
因此,对学生进行怀疑的引导,让他们具有怀疑精神,从而在任何时候都自觉检验真理,审视权威,这才是语文学科应该完成的教学任务。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孟子的名言是有温度的。在今天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真真假假的、严谨或不严谨的信息铺天盖地,这更需要每个人都具有这种怀疑精神。
语文书中不可能没有假的知识,或者不严谨的内容,出现错处或漏处都是难免的,有些是来自作者的,有些则是来自编者的。比如,过去的语文书中,《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文章里,就把“捉了苍蝇喂蚂蚁”印成了“捉了仓蝇喂蚂蚁”,这错别字连学生也容易发现,别说老师了。又比如,《愚公移山》这篇文章中,“曾”这个字的读音,就更正了好几次,我一轮一轮地教,从zēng到céng,再到zēng,再到céng,而现在的课本再次读作zēng,由些可见,即使是专家学者也有可能持不同看法。有些时候,我们这些普通语文教育工作者,只好等专家们确定好了,我们再照本宣科。不过,这并不意味着我们无法达成共识,很多学术性的东西都可以找到相当程度的一致。有些开放题,我们尽可以“言之成理即可”,但语文也有板上钉钉的、说一不二的答案。所以,尊重各类语言现象,正确使用怀疑的眼光,是我们必须具备的能力。
《马说》是唐宋八大家之首韩愈的一篇文章,其中语句“一食或尽粟一石”的“石”究竟该怎么读?读shí还是读dàn?本着怀疑的精神,我查阅了很多书籍,《现在汉语字典》和《古汉语字典》,发现古今都有相同的义项:容量单位,10斗等于一石。但是同为容量单位,现代汉语里“石”读作dàn,古代汉语里却读作shí,究竟在《马说》中应该读作什么呢?《马说》是古文,可我们是今人,所以读古音,读今音,似乎都有道理。偏偏课本里回避了这个问题。
听董卿主持中国诗词大会,其中她读“远上寒山石径斜”时,“斜”发的是古音xiá,不过翻遍字典,这个字只有一个音,读xié,相信遇到这种情况,我们很多老师又开始犯迷糊了吧?
以上,我举了好几个语文中有争议的例子。这些例子说明,权威也不完美,我们有时候可以挑战权威!当把这个认识灌输给学生之后,他们一定会十分惊讶。什么?课本里也会有错?专家也会有错?老师也会有错?等他们接受这个观点后,他们会壮起胆,开始跃跃欲试,希望自己也能挑出某个别人忽视过的纰漏。
于是,学生走出了疑的第一步:壮胆!
当无法得到统一答案时,我们只有发挥我们自身的辨别能力,去求证、去质疑、去寻找更接近正确的理解。教师首先要为学生做个榜样,以大量的实践活动作为探寻的基础,等教师自己把问题里里外外弄清楚了,再将自己探寻的思路一一展示给学生,让他们循着教师走过的怀疑之路、探寻之路,走向问题深处。这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学生的求知欲望能被充分激发出来,他们会发现这不是语文的常路,而是一条有趣味、有新鲜感的小径,多走这样的小径,比只走大路更锻炼意志、培养能力。
于是,学生走出了疑的第二步:来劲!
当然,学会质疑,并不是无端乱疑。这就要时刻修正学生的探究方向,不让他们跑偏。疑是要有依据的。因此我们首先要会利用身边的一切资源,人的资源、物的资源、环境的资源等等。在老师的指导下,学生开始查阅书籍,开始向有学问的人请教,开始四处奔忙。只有当占据的信息地盘越大,才能得出更靠近真理的結论。凡是目空一切的态度,浅尝辄止的做法都不提倡。质疑并不是不尊重,恰恰相反,质疑权威正是对权威的尊重,质疑也可以采用谦虚的方式来完成。
于是,学生走出了疑的第三步:真诚!
下边我想以自己在课堂引导学生质疑的例子来诠释我的观点:
纪晓岚的《河中石兽》一文说,寺门倒塌,两只石兽沉入河中,多年后,僧侣想打捞上来,先在下游寻找无果,又听信一个讲学先生的分析,在原地泥沙里挖掘,仍然无果,后一老河兵凭多年治河经验,指引他们在河上游十里的地方就找到了。故事写得波澜起伏,僧人只考虑了水性,讲学先生不仅考虑了水性,还考虑了石性,认为石性坚重,而泥沙轻浮,石兽应该沉入泥沙。老河兵则全面考虑了水性、石性、沙性等因素,认为在水的冲击下,石兽下边会被掏出一个坑洞,石兽会倒将下去,于是向上游前进了一步,水继续冲石,继续形成坑洞,石兽继续倒将下去,又向上游前进一步……这样“转转不已”,所以多年之后,石兽就出现在上游十里远的地方。
看来逻辑非常清楚,故事很具有“科学性”。只是,读罢全文,总无法说服我的内心。
于是我将问题抛给学生:纪晓岚的逻辑说服了你们吗?
全班开始讨论。不久有人站起来说:“我没有被说服,因为我考虑了河水的流速。如果这条河流得非常慢,那它没有力气把石兽冲走,但如果河水流得非常快,对石兽的冲击力量很大,那它究竟会往上游倒还是往下游倒,真不好说。”
另一个人又说:“我觉得根本不可能向上游挪那么远。既然水流冲石,会在石兽下边形成坑洞,石兽正好倒在坑里。大家要知道,这时石兽已经比先前的重心低了一点,换句话说,它有一部分已经埋在泥沙里了。水流继续冲石,又形成一个坑洞,石兽又倒下去,这时,它的重心更低。石兽一边向上游挪动,一边也在泥沙里越陷越深,问题是,河床里有多深的泥沙?等石兽下边的泥沙冲干净,石兽压在坚硬的河床上时,它还能继续向上游挪动吗?”
这名同学说完,大家鼓起掌来。
我最后说:“同学们,刚才我们对纪晓岚这位大学者进行了质疑,也是对语文课本进行了质疑。我们都能言之成理,不过,我们一定不要沾沾自喜,以为自己的诊断远胜古人。说不定我们自己错得更凶呢!按理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真应该找机会去做这个实验,尽管这样的实验很费时费力。”同学们纷纷点头。
在这堂课里,我挑起了学生的怀疑,但作为教师,我相信,怀疑能使人终生受益!
参考文献:
[1]张晶晶.“字”“词”本位下的对外汉语初阶汉字属性对比研究[D].四川外国语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