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近代中国红十字会与慈善义演探析

2020-05-26岳鹏星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3期
关键词:中国红十字会近代中国

摘要:中国红十字会作为近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慈善义演活动。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主动组织的慈善义演活动主要集中于兵灾救护和灾害赈济两种类型。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社会力量投身慈善公益事业,通过慈善义演筹集款项,取得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彰显出慈善义演对于社会力量的意义。慈善义演有助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展示和以其为场域形成的社会认同感。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成为近代慈善义演的主体性力量而存在,体现出慈善义演领域中社会力量在近代中国参与公共空间的广度和深度。

关键词:近代中国;中国红十字会;慈善义演

近代社会力量在慈善义演的发展演变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占据了不容小觑的角色。社会力量主要是与政府相比较而言,其中包括了不同的社会人群、社会舆论传媒、社会团体等,尤以社会组织团体在社会力量的构成中最具代表性。而中国红十字会作为近代中国较具代表性的慈善公益组织机构之一,集中体现了社会力量在慈善义演发展演變中所担负的角色和努力。目前,学界针对中国红十字的研究成果斐然,大陆学者池子华、周秋光和台湾学者张建逑等均有系列论著成果,此不赘述。只是,在开展中国红十字会史研究的过程中,学界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组织、参与近代慈善义演的论述还稍显薄弱。除了郭进萍将中国红十字会参与的慈善义演视为中国红十字会的文化传播举措之一稍微涉足之外①,学界并没有专论出现。同时,致力于研究近代中国慈善义演的学者,亦没有集中对其进行深入探讨。笔者爬梳史料,试图以中国红十字会为视点,以《申报》记载为史料主体,窥探近代社会组织团体与慈善义演之间的互动关系。

一、主动组织:中国红十字会参与慈善义演的主要类型

慈善义演是一种文娱形式的慈善公益活动事象。就慈善义演的举办而言,中国红十字会出于筹款的目的,主要承担着主动组织、参与的角色。近代中国红十字会的人道事业是逐渐扩展的过程。清末民初之际,兵燹不辍,兵灾救助亟待进行。在这种情况下,中国红十字会遂于1904年应时而生,成为近代中国第一个专门进行兵灾救护和赈济的慈善公益机构。它成立之初即以“战时扶伤拯弱”“平时救灾恤邻”为宗旨,在日俄战争和辛亥革命中都全力以赴,积极投入战地救护,或抢救难民出险,或救治伤兵、掩埋暴尸。民国时期,随着外在环境的变迁与现实的需要,中国红十字会的慈善服务范围、内容更为广泛,“宗旨日见扩充,即如水旱、灾患时疫流行亦当设法拯救。是故,红会不惟于战争时有应尽之义务,平时亦有应救之灾患”②。伴随着中国红十字会事业的扩展,其所组织、参与的慈善义演逐渐呈现出不同的样态,并体现为不同的社会效用。总体上说,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主动组织的慈善义演活动主要集中于兵灾救护和灾害赈济两种类型。

针对战场救护筹款而举办的慈善义演,中国红十字会早在辛亥革命时期便有组织。例如,1911年,中国红十字会豫晋秦陇红十字分会鉴于“东南光复,大局初定。独西北诸省交通阻隔,迫近敌军,同起义师,独受奇苦”。于是,豫晋秦陇红十字分会“鸠集同志,广聘名医,组织红十字分会,分赴豫晋秦陇各战地从事救护”。由于开展范围广大的救护工作,需费浩繁,筹款不易,于是特商请新舞台的主事人即潘月樵与夏月珊,于12月13日晚“拼演拿手好戏,券资慨助会费”。豫晋秦陇红十字分会还呼吁“各界仁人不分畛域,惠然肯临,谨代四省同胞泥首顿谢。入场券售洋一元,临场概不募捐”。③ 1912年,四川红十字会在天津的会员,鉴于辛亥革命时期川省受难较多、社会动荡,便在天津的天仙茶园于2月12到14日“连演三日夜义务戏并邀请各园名角助成善举”④,救济受难同胞。

战场救护是中国红十字会推行善举的基本定位。因此,中国红十字会关于战场救护筹款而主动组织的慈善义演在近代中国比较常见。比较有代表性的是1915年中国红十字会针对青岛兵灾而举办的慈善义演。是年,“青岛兵灾,哀鸿遍野,待哺嗷嗷,而青年妇女蹂躏为虞,尤群求脱离苦海”。中国红十字会“赈救兼营,需款浩巨”。于是承请“竞舞台夏君慨担义务,于腊月十三夜,即星期三演剧一天,看资每位一元,悉数充助赈款”。⑤ 在此次“竞舞台演剧醵资”的活动中,中国红十字会名誉会员沈洪来经募四明公所拨助青岛兵灾急赈银二百元⑥。黄玉书大善士慨助青岛兵灾急赈银三百元⑦。此次红十字会演剧募赈,“约售入场券二千余张”。在演出的现场,由于沈敦和“偶感风寒,不获到场”,于是,时任该会理事长赵芹波代表登台,申谢竞舞台主事人夏昆季暨诸艺员之担任义务和观众的热忱参与。⑧ 至于此次慈善义演募款的效果,中国红十字会还通过《申报》给予宣布、声明。如下所示:“本会办理山东兵灾急赈,于上年阴历十二月十三日假座竞舞台演剧酬资,兹将收到诸君子售券清数宣布报端,以昭核实,而志谢忱,惟祈公鉴。计开:洪文廷君洋五百七十元,沈联芳君洋十元,钱贵三君洋廿元,陈维翰君洋四十元,骆焕章君洋廿元,王一亭君洋五元,钟紫垣君洋三十元,朱葆三君洋五十元,邓笠航君洋十九元,沈鼎臣君洋三十元,叶庚三君、杨幼坡君合销洋六十九元,沈吟秋君洋十元,叶山涛君洋廿元,沪城分会洋一百元,吴秉谦君洋廿七元,陆凤竹君洋十元,吴敬仲君洋八元,袁仲蔚君洋五元,洪瑞侯君洋十元,卓镜澄君洋十元,谢蓉斋君洋五元,于启泰号洋三十元,臧廉逊君洋十元,朱仲宾君洋十元,洪少圃君洋十元,桂仲庚君洋九元,甘翰臣君洋廿元,黄玉书君洋十元,王子香君洋八元,南商会洋廿八元,樊时勋洋廿元,邵志奋君洋六元,莫子经君洋十元,沈明贤君洋五元,朱鉴堂君洋四元,祝伊才君洋十元,李征五君洋十元,赵芹波君洋一百三十元,和丰号洋二元,老杨庆和福记洋五元,长义豆行洋二元,源丰实缎庄洋五元,仁源永号洋十元,鼎昌绸缎号洋二元,大丰永金号洋十元,老甡元号洋十元,万有裕号洋一元,丰顺庄洋十元,马敦和号洋四元……”⑨ 从捐款的情况来看,可以得知此次慈善义演的规模和涉及到参与人群的庞大,个人和商号构成了基本的善款来源渠道。

与兵灾救护筹款相一致,由于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人道事业的扩展,针对灾害赈济而组织慈善义演也成为一种较为常见的类型。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如,1917年北京和河北地区发生了罕见的水灾,“哀哀嗷鸿多至三百万人”。作为赈济经费的补充,中国红十字会11月21—23日于苏州拙政园举办“筹赈游览大会,每日下午二时起十一时止”,为了方便游客从容出入,中国红十字会还与苏州警厅取得联系,申请娄、齐、葑三城门“准许延长至二时关闭”。同时,为了吸引民众参与,中国红十字会举办了花样翻新的会场游艺,活动主要有:“吴县诸大教育家化妆游戏,时曲幻术,省立第二中学军乐队,省立第一师范学堂音乐会,省立第二工业学校军乐队,县立第二三高等小学军乐队,苏州苦儿院军乐队,大魔术家韩敬文魔术,邱聘卿三弦拉戏,苏州名校书会唱,吴石生幻术,文明宣卷,郑少庚滩簧,光裕社会书,女子滩簧,女说书,女子新剧,天津各国租界大水发时真象并本会救灾留养妇孺活动影戏,苏州滩簧,八足龙驹,各国红十字会救护灯彩,余兴灯彩,水灾惨状灯彩,异样焰火,退思斋所藏前清内廷南薰殿唐、宋、元、明、清五朝帝王皇后御容并宋、元、明、清名画,消防队,苏州各种商店。除以上各种游艺并每日增添外,再罗列名菊点缀秋光”,务祈仁人善士联袂惠临,共襄善举,“既极游观之乐,实拯饥溺之灾”。同时,中国红十字会还表示“游览券每张洋五角,各大商号均有寄售,会场并不募捐”。⑩ 又如,1920年“水旱兵灾蔓延十省,情状凄惶,殆不忍言”,中国红十字会主事人汪大燮、蔡廷干承请上海“天蟾舞台全体艺员热心救济,准于旧历九月十二星期六为本会准演拿手好戏,并蒙海上著名票友市隐居士陶菊隐君、冯雏凤君慨允加入会串,所有戏资悉数助赈”。红十字会还通过《申报》宣传“是日之戏为救命而演,务乞各界士女慈驾惠临,赞成义举,俾数千万垂毙灾民同登袵席,积福种德,实无涯矣!”并特别提醒“该台花楼包厢无多,好善之士倘欲预定,早请与二马路红十字会接洽,包费随意乐助,临场并不募捐”。{11}

由于游艺会具有丰富多样的娛乐内容,因此较为容易吸引民众的注意力,故而往往是中国红十字会进行慈善义演的主要样式之一。例如,1918年11月30—12月1日,为了赈济湖南的水灾,中国红十字与南洋公学举办了声势浩大的协济湘赈游艺会。开会的第一天,先由南洋公学校长唐蔚芝报告开会宗旨为提倡人道教育。然后马相伯演说,谓人道即仁道,并表示举办慈善义演,在于“昌明人道,即所以昌明仁道”。接着中国红十字会总理沈敦和报告红十字会湘赈经过事实并代红十字会及湘省灾民致谢。此外,法国领事、日本领事等均各陆续解囊,甚为慷慨。《申报》报道说,是日下午3点,“汪悦亭在大礼堂弹奏琵琶数阕,同时,昆曲在雨中操场按《十面》《絮阁》《惊变》《别弟》《刀会》《折阳》等曲,闻按曲诸君专诚自昆山莅止,可谓热心善举矣。同时大操场上有足球比赛,系该校与西人足球队比赛,双方均系上海著名球队,观者如堵,互有胜负。晚七时起雨,操场中奏西乐系中西音乐家演奏,次李松泉君演幻术,手术敏巧,观者无不解颐。”第二天即12月1日,继续开会,“添有童子军游戏拳曲电光世界等”。会场布置方面,“校门外有警察及童子军等,校中设立贩卖团数处,售有《人道教育》及《潇湘劫》等书,均系该校学生团所出版,上院有红十字会陈列宋元名人书画颇多”。游艺会得到了都市民众的欢迎,观者“目不暇给”。{12}

总之,中国红十字会主动组织和参与的慈善义演不少,主要集中于:为了战争难民救护和灾荒赈济筹款而举办慈善义演两种类型。本质意义上,此两种慈善义演类型是殊途同归的,它们的社会效应也基本一致,均是为弱势群体而谋益。

二、多元归一: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社会力量的义演汇聚

对于中国红十字会而言,除了自身单独主动组织慈善义演之外,或者由于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作为慈善公益组织所包含的人道力量的精神感召,或者因为其他社会力量需要依靠中国红十字会的组织团体,就慈善义演这一活动领域内,也曾形成了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多元汇聚情状。可以认为,围绕慈善义演,不同社会力量均有呈现,它们之间的互助合作起到了明显的效果。其中既有中国红十字会的力量吸拢,也有其他社会力量的合作助推。

(一)中国红十字会的力量吸拢

由于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人道事业的彰显,在慈善义演领域中,在近代社会各界对红十字会的广泛赞助里,戏剧界显得尤为突出。1904年中国红十字会成立伊始,就获得沪上戏剧界的积极支持。{13} 如,“赓春集同人准于四月初四、五、六等夜,假天仙茶园客串昆戏,所得戏资悉以捐助红十字会”{14}。李提摩太也注意到了这一现象,“华人捐款踊跃,除恩帑十万两及各处官绅所捐巨款外,即如上海戏园四家亦各分班合演,以所得戏资之半移助本会经费,可见同心好善,深为可喜”。{15}

1911年,武汉辛亥首义事起,“慈善家发起赤十字会、普济善会以医治受伤兵士、救济失所士商为宗旨”,希望能够稳定局面和秩序,但是“愿力宏大,经费浩繁”。{16} 更何况在战乱之时,物力艰难,募捐自然不易。“由娼入优,往来于沽津长江一带,演毛儿戏以自给”的翁梅倩{17}认为自己是“一弱女子,未能效力于其间,殊为怅惘,然亦系国民之一分子,不忍坐视”,于是恳请宝善街丹桂茶园诸艺员协力而助,并择于9月22晚演剧,即以所售入场券资除开支外,悉数捐助赤十字会、普济善会,聊尽义务{18}。足见诸艺员热心慈善。上海的新舞台是上海戏剧演出的中心之一。辛亥革命时期,新舞台诸君看到中国红十字会经费支绌,便定于12月12日夜“演剧襄助,所售募资除开除(支)外”,悉数拨充红十字经费。为了吸引市民往观,特别演出拿手戏剧,即《破采石矶》《七子八婿》《阴访白袍》《空城计》《夫妻元帅》《小金钱豹》《新荡湖船》《五六本》《新茶花》。{19} 辛亥革命时期,位于上海市虹口北四川路维多利亚大戏园为了补充中国红十字会筹款,举办慈善义演,于1911年12月19日午后“开演影戏及种种外国著名新剧”。红十会自身也积极宣传,呼吁“海内外慈善家惠临赞助,以襄善举”。{20}

除了娱乐界社会力量受到中国红十字会的吸拢而积极举办慈善义演之外,绅商、学界积极支持中国红十字会。辛亥革命时期,中国红十字会还组织医队“分赴苏、杭、嘉兴、乍浦、崇明、镇江等处,成绩甚著”。上海地区的崇明、松江、绍兴、枫泾等又复设立支部,辛苦经营,日渐发达。“其事务所已由大马路移至新闸路江宁公所,极力扩充,期达慈善事业之目的”。为了进一步扩大慈善行为的效用,亟需募捐更多的款项,因此发起慈善义演筹款,“特公恳学界、新社会诸君于十月初五、初六日下午二时至十二时假老靶子路赵氏扆虹园演剧二日,佐以赛菊大会,改良滩簧以娱嘉宾而筹会款,其入场券每张售银一元,全数充作赤十字会第二团经费”,并号召“绅商学界联袂往观”。{21}针对绅、学两界为代表的其他社会力量的支持,中国红十字会专门发布启文,宣称自红十字会第二团成立以来,先后承大慈善家热心资助,演剧筹捐,共计4次。“第一次为丹桂第一舞台,九月十一日日演;第二次为迎贵茶园,九月二十一日夜演;第三次为鸣盛茶园,九月二十七八两日夜演;第四次为赵氏扆虹园,十月初五、初六两日日夜合演。以上皆由商学两界先组织就绪,□定所收入场券全数充敝团经费”。而红十字会的角色,则在于在慈善义演即将进行之时,由绅、学两界“前来知照派人前往招待,并非本团人员运动成事”。{22} 商学两界之所以愿意积极投身慈善义演,多是因为红十字会的力量吸拢所致。

(二)其他社会力量的助推合作

中国红十字会有形或者无形的力量吸拢之外,其他社会力量的助推合作也成为举办慈善义演的常态。这些社会力量或者是营业性剧场,或者是个人,亦有一些社团参与。例如,1913年,作为中国红十字运动的奠基人,亦是时任中国公立医院{23}总理的沈敦和就上海大舞台为该院举办慈善义演,表示感谢。他表示6月30日夜“承大舞台为本医院筹款演剧,来宾众多,冒暑辱临,会串诸君登台演剧,销票诸君劝销戏劵,捐款诸君争输善捐,招待诸君殷勤接待。热心公益,钦佩良深”。{24} 对于慈善义演的核心社会力量即大舞台而言,沈敦和亦表示谢忱,谓“本医院因经费支绌,继续为难,辱承大舞台经理童君滋卿、何君瑞福暨同志诸君慨允于旧历五月二十六夜演戏一天,不取贴费。又蒙编辑《主权民命》新剧,现身说法以诏来者。是日,来宾甚众,筹款颇多,热心公益,感佩良深”。{25}

与中国公立医院相同,是年中國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为专治“时疫急痧而设”,颇著成效,“时疫医院为最有益于社会之善举”。沈敦和与沪上各商董创设时疫医院,规模有条不紊,医士热心诊治,“故医痊之人不可胜数”。{26} 不过经费支绌,全赖众擎。于是新舞台诸人“念切痌瘝,于本月初二日义务演剧,不收贴费,以为之助”。{27} 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院长沈敦和、朱佩珍鉴于“来宾暨会串销票诸君子慨解仁囊,联镳蒞止,襄兹盛举,一滴杨枝,慈航普济”,钦感无量、特别鸣谢{28}。

不仅新舞台通过慈善义演的方式为时疫医院筹款,丹桂第一台亦有相似的举动。1913年,时疫医院因“分别男女养病之所,特推广房屋,并添购治病机器二十余具,因此经费非常竭蹶”。丹桂第一台经理许少卿自参观该院后,故商之该舞台各股东演剧一天,戏资悉数充助该院经费,一切开销,皆由该台担认。“幸皆赞成,并蒙后台全部艺员热心义务,各允排演拿手好戏”,其中最难得者如小杨月楼及吴铁庵二艺员,见义勇为,自愿担任至四处兜销票子,以尽义务。许少卿还认为此举,“想各界好义诸君见如此幼童尚不避劳苦,为社会尽力,况既可娱乐,且又系善举,定蒙解囊乐助焉”。{29}

营业性剧场之外,报馆也有参与慈善义演之举动。例如,1913年,扬子江兵灾流惨,灾民无告之苦,哈尔滨远东报馆王文林特于10月7日“演剧募捐,共集券资洋一千一百余元,并自助洋二百元,除去开支外,净余洋八百十元四角八分”,汇缴中国红十字会。沈敦和则专门登报谢忱,表示“王君侨寓远东,情殷救济,热心毅力,感佩至深。除推赠特别会员并举为名誉赞助员外,特登报端,以扬仁风”。{30} 同一时期,呼兰远东报馆的汪慕如、宋鸣初、李博臣、王笑山、姜善卿、李鼐臣,热心救济,在呼兰演剧募捐,除开支外,实存钱一万零四百五吊,照市价合成小洋一千零三十元二角七分。除去汇费外,交来捐款小洋一千元。{31}

总之,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社会力量的参与,对于慈善义演而言,发挥了较好的社会效用。围绕慈善义演,社会力量的集结与汇聚有力保证了慈善义演的筹款效果。

三、双向受益:慈善义演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作用

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以及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举办慈善义演,一方面有助于中国红十字会经费的取得和良好形象的展示、塑造,另一方面也利于社会民众依靠社会团体形成认同,特别是在抗战时期,促发国家民族意识的觉醒。

(一)形象展示

慈善义演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展示是显而易见的。中国红十字会自身举办慈善义演有利于民众对其保持较好的观感。在慈善义演领域内,自身公信力的建设也有助于提升自身的形象。中国红十字会自身是比较注重公信力的,组织慈善义演,亦需要防止其他力量打其名号而为之。在中国红十字会成立的初期,与不少分会自身积极组织慈善义演稍有不同,中国红十字会总会在该时期则很少主动举办。红十字总会在每一期的捐款征信录中都明确了款项的来源,“不论多寡,随时登报征信。深恐有人在外冒本会名义,逢人劝募等事,特再汇总,遍登各报,以昭信实,而扬仁风”。其中,中国红十字会事务所捐务处在第二届捐款(1911年11月份的捐款)汇总中明确表示“本会向无人在外挨户募捐,亦未在园场演剧、车站逢人劝募”。{32} 中国红十字会之所以在报刊中提出总会并没有“在园场演剧”,亦是有原因的,主要考虑到自身公信力的建设。例如,1912年2月,朱连魁率领诸多艺人,“会同花四宝坤班在张园演剧,拟以百分之二十五捐为中国红十字会经费,乃初六、初七两天所得看资提成,核送红十字会”{33}。结果,由于朱连魁通过报刊媒介广泛宣传,希冀引起民众的注意,而红十字会事务所则认为,“本会向无演剧募捐等事,刻见朱连魁登报告白及传单,知有在张园演剧提成捐助本会经费之举,本会不能承认”,因此要求“朱连魁登报取消各项广告”,红十字会自身还特此声明,以昭核实。{34} 在红十字会的交涉之下,朱连魁同日亦在《申报》中发布《朱连魁全班张园演剧不助红十字经费声明》,以免误会。{35} 从这一件简单的事例可以看出,中国红十字会正是凭借公信力建设而越发彰显自身的良好形象。

中国红十字会举办慈善义演本身就是人道精神的形象展示。1930年,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为因赈济北省灾荒,救护战区兵民,以致经费颇形困难”。于是该会会员王振川医师,“请商上海舞台主人常云恒、沈兰松二君,假座演唱义务戏”,同时还得盖叫天与全体艺员的热心赞助。上海社会名流杜月笙、袁履登、王晓籁、王培元等,也“加入会串”。{36} 除了灾荒赈济之外,针对难民和伤兵的救护亦然。1937年为了筹集款项,由“各国领事及中外慈善界人士所组织,以筹募捐款,救护伤兵难民为务”的红十字会国际委员会,“拟邀集有名艺员演剧筹募”{37}。又如,1937年12月,中国红十字会上海国际委员会红十字募捐周定于是月8日,假座大上海戏院,聘请中外歌剧家“演唱义务剧”,“售票所得,悉以充救济难民之用”。{38} 诸如此类的事例不少,此不赘述。为了得到更多的红会会员,中国红十字会还曾演剧征求会员,并有沪上名票名角会串。{39}

由于中国红十字会通过慈善义演取得了较好的社会效果,其他国家的红十字会也曾经试图通过在中国举办慈善义演来筹款。例如,美国红十字会亦曾在上海举办慈善义演筹款。{40} 英国红十字会在九江也有慈善义演之举,1918年江西商会为了配合英国红十字会在华募捐,“拟在戏园演剧两日,以票资作捐款”{41}。

一般意义上讲,慈善义演最基本的效用是募款,不过,无形之中对于中国红十字会而言确实营造出一种良好的人道形象。

(二)社会认同

通过慈善义演的举办,中国红十字会增强了民众的认同感,特别是与其他社会力量合作组织的过程中,尤为明显。例如,1936年上海市商会、地方协会、红十字会合作成立绥远剿匪慰劳救护会,为了筹款“邀请梅兰芳、程砚秋两君,在沪演唱义务剧,以全部收入,作为援绥捐款,期以四星期。另请本市名媛闺秀六百人,担任招待,请林康侯、黄任之分别敦请接洽”。同时,上海市歌唱界还进行了联合播音,“经燕燕歌咏社发起后,各歌唱团体热烈参加,非常踊跃”。{42} 又如,1938年11月,上海市中华慈幼协会、上海慈善团体联合救灾会、上海难民救济协会、上海国际红十字救济委员会等团体,发起征募难童寒衣运动,并借“新世界大美电台”实行播音,“由本市票界伶界游艺界诸名人,担任节目”。{43} 1939年2月23日,上海难民救济协会在黄金大戏院与绍兴旅沪同乡会联合举办女子越剧大会串义演,筹募捐款,姚水娟、竺素娥、施银花、商芳臣、筱丹桂、马樟花、袁雪芬等参加演出。还动员各地京剧、越剧等剧种的名票友举行大会串义演,筹集捐款用于赈灾。这些活动取得了很好的社会效果。

抗战期间,中国人自身组织的慈善义演活动具有了明显的民族觉醒意义,参与的社会力量更加广泛,社会认同的功能较为凸显。例如,香港地区的慈善义演活动非常之多,其中香港九龙红磡街坊,每年旧历一月中旬,演剧筹款,办理当地慈善事业。1938年该街坊主事人张九君认为前方抗战将士对于雨具极为需要,于是动议发起在演剧时劝捐。参与该次义演的还有学生群体和众多商人、侨胞。{44} 1938年,针对日本的入侵,香港地区成立各界赈济华南难民联席会,并召开紧急会议,讨论推进各工作。{45} 接着,该会通过了募款方案,其中“劝助游艺部进行游艺工作”成为重要事项,除了举办义赛、义卖之外,粤剧、电影义演也成为重要内容。{46} 各界赈济会还决议督办献金运动,期间举行各种游艺{47}。为了激发抗战意识,香港各界赈济华南难民联席会在纪念黄花岗节日期间,香港四十余剧团拟将“《黄花岗》一剧”义演。{48}

1938年,日本敌机狂炸广州,“平民遭其荼毒,不可胜纪,其侥幸逃生来港者,日逾数千,各难民以虎口余生,亟待救济”。于是,仁人志士发出通告,召集全港各界侨团,举行紧急会议,磋商救济难民办法。其中出席此次会议的社团有,“中华国医学会,崇正总会,曹益商会,合一堂,华大械器会,红十字会驻港办事处,五旬节会,香港中华艺术协进会,香港学生赈济会,上海学生留港同学会,妇女策进会,南北行,洋务公会,全国童子军战时服务通讯社,妇女新运会,妇女慰劳会,女青年会,印刷业工会,陶秀女校,香港四妇女联合宣讲班,东华医院,中华厂商联合会,旅港顺德商务局,中国妇女同盟会,妇女兵灾会,潮州八邑商会,惠阳青年会,新会商会,酒楼茶室总工会,钟声慈善社,番禺商会等代表四五十人”。为了救济难民,此次会议的各方提案表示,为了救济广东受伤民众、救济逃港难民,决议实施“大规模演剧筹款救济难民”{49}。可见,从社会团体的力量来看,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社会组织通过慈善义演在救助难民的同时,也增强了民众的民族意识和认同。

结语

综上所述,中国红十字会作为近代中国极其重要的社会组织之一,举办了丰富多样的慈善义演活动。以其为代表,体现出慈善義演领域中社会力量在近代中国参与公共空间的广度和深度。中国红十字会与其他社会力量投身慈善公益事业,通过慈善义演筹集款项,取得了不小的社会影响,同时也彰显出慈善义演对于社会力量的意义。慈善义演对于中国红十字会的形象展示以及以其为场域形成的社会认同感,对于整个社会慈善公益风尚的养成和民族国家的确立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以中国红十字会为代表的社会力量成为近代慈善义演的主体性力量而存在,深深地打上了慈善义演民间属性和社会网络属性的烙印。

注释:

① 郭进萍:《红十字文化在华传播研究》,苏州大学2013年硕士论文;郭进萍:《红十字文化在中国的传播研究(1874—1949)》,苏州大学2019年博士论文。

②《红十字会研究大会纪事》,《申报》1911年12月13日第3版。

③《豫晋秦陇红十字分会演剧助捐广告》,《申报》1911年12月29日第1版。

④《四川红十字会筹办慈善赈济义务演剧启》,《大公报》(天津版),1912年2月29日第1版。

⑤《中国红十字会特烦竞舞台演剧助赈广告》,《申报》1915年1月23日第1版;另见《申报》1915年1月25日。

⑥《中国红十字会谨谢沈洪来君经募四明公所拨助青岛兵灾急赈银二百元》,《申报》1915年1月26日第1版。

⑦《中国红十字会谨谢黄玉书大善士慨助青岛兵灾急赈银三百元》,《申报》1915年1月29日第1版。

⑧《红十字会演剧募赈》,《申报》1915年1月29日第10版。

⑨《中国红十字会演剧助赈敬谢售券诸君》,《申报》1915年3月5日第1版。

⑩《中国红十字会假座苏州拙政园特开京直水灾筹赈游览大会》,《申报》1917年11月20日第1版。

{11} 《中国红十字会为天蟾舞台全体艺员演剧助赈启》,《申报》1920年10月19日第2版。

{12} 《协济湘赈游艺会初记》,《申报》1918年12月1日第10版。

{13} 池子华、郭进萍、邓通、李攀:《红十字:文化传播、危机管理与能力建设》,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103—104页。

{14} 《万国红十字会来函》,《申报》1904年5月16日第3版。

{15} 《详记万国红十字会问答之词》,《申报》1904年7月1日第3版。

{16}{18} 《中国赤十字会广告》,《申报》1911年11月12日第5版。

{17} 进步书局编辑所编辑:《清代声色志》,上海进步书局1915年版,第138页。

{19}{20} 《赤十字社广告》,《申报》1911年12月2日第1版。

{21} 《新社会演剧捐助赤十字》,《申报》1911年11月23日第3版。

{22} 《中国赤十字会第二团声明广告》,《申报》1911年12月10日第1版。

{23} 中国公立医院是一所1910年创立的防疫医院。是年虹口一带发现鼠疫。经上海总商会及旅沪各帮绅商与工部局反复协商,工部局后来同意,由华人医师对鼠疫发生地进行全面检查,检疫地区由工部局划定。同时同意由华人自己筹资设立防疫医院。(王远明、胡波:《被误读的群体:香山买办与近代中国》,广东人民出版社2010年版,第203页)自此,中国公立医院成为中国自立医院的源头。(孙善根:《中国红十字运动奠基人沈敦和年谱长编》,浙江大学出版社2014年版,第256页。)

{24} 《中国公立医院谨谢来宾暨会串销劵招待临时捐款诸君》,《申报》1913年7月5日第1版。

{25} 《中国公立医院谨谢大舞台》,《申报》1913年7月5日第1版。

{26}{29} 《丹桂第一台初九日日戏补助时疫医院经费》,《申报》1913年7月9日第9版。

{27} 《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谨谢新舞台诸君》,《申报》1913年7月7日第1版。

{28} 《中国红十字会时疫医院谨谢来宾暨会串销劵招待诸君》,《申报》1913年7月7日第1版。

{30} 《中国红十字会谨谢哈尔滨远东报馆王文林君自助演剧助捐》,《申报》1913年10月10日第1版。

{31} 《中国红十字会谨谢呼兰远东报馆汪慕如诸君演剧助捐小洋乙(一)千元》,《申报》1913年11月25日第1版。

{32} 《中国红十字会第二届捐款汇总志谢》,《申报》1912年1月7日第4版。

{33}{35} 《朱连魁全班张园演剧不助红十字经费声明》,《申报》1912年2月25日第1版。

{34} 《中国红十字会不收朱连魁演剧捐款声明》,《申报》1912年2月25日第1版。

{36} 《红会时疫医院将演戏募捐》,《申报》1930年6月22日第15版。

{37} 《红会国际会财部拨助百万——分向海外劝募並演剧筹捐,补助各善团救济伤兵难民》,《申报》1937年10月29日第6版。

{38} 《红十字国际委会定期演义务戏》,《申报》1937年12月4日第6版。

{39} 《紅会演剧征求会员》,《申报》1935年9月26日第5版。

{40} 《美国红十字会之筹捐办法》,《申报》1918年5月2日第10版。

{41} 《九江近事》,《申报》1918年10月11日第7版。

{42} 《慰劳救护会邀请梅程演剧援绥——名媛六百人担任招待,四星期收入全作捐款》,《申报》1936年12月12日第6版。

{43} 《征募难童寒衣,善团今日再度集议》,《申报》(香港版)1938年11月5日第6版。

{44} 《侨胞捐输医药与款项》,《申报》(香港版)1938年4月1日第4版。

{45} 《各界赈济会紧急会议,讨论推进各工作及指定劝募队长》,《申报》(香港版)1938年7月26日第4版。

{46} 《赈济难民联合会议决通电响应国际反轰炸会——声讨X机滥炸市区平民,函港富豪捐款救济难民》,《申报》(香港版)1938年7月27日第4版。

{47} 《各界赈济会昨决议督办献金运动》,《申报》(香港版)1938年8月3日第4版。

{48} 《各界赈联会昨常会拨助黄花岗义演经费——拟拨演出费一千元提今日大会通过,因筹备时间迫促改期下月中旬公演》,《申报》(香港版)1939年3月21日第5版。

{49} 《全港侨体为救济难民昨召开紧急会议——各社团出席代表即席认捐款项,以大会名义通电世界各团呼吁》,《申报》1938年6月11日第5版。

作者简介:岳鹏星,河南大学经济学院副教授,河南大学历史文化学院博士后研究人员,河南开封,475001。

(责任编辑  刘晓慧)

猜你喜欢

中国红十字会近代中国
20世纪30年代中国红十字会救灾机制的转变
近代中国孔子形象的变异及其原因分析
西方民族概念引入近代中国源流考
网络炫富事件中社会舆论的三种期待
阿甫夏洛穆夫对中国近代音乐发展所作的贡献
从甲午战后到五四时期,中国人对日本、俄国认识的演变与比较
赵白鸽:一位积极并且有领袖能力的领导
抗美援朝运动与中国红十字会的政治动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