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中国70年脱贫攻坚成就及启示

2020-05-26张晓路谢玲

社会科学动态 2020年3期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脱贫攻坚改革开放

张晓路 谢玲

摘要:新中国70年发展历程就是同贫困作斗争的艰辛历程。在这一艰难曲折的历史进程中,党领导人民继续发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精神,逐步使人民生活水平由饥饿达到温饱,再由温饱迈向小康;文化教育方面实现了从文盲到半文盲,再到有文化的劳动者的转变;医疗卫生方面,从看病难到能看病,再到全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住房和环境方面经历了由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高层楼房和别墅洋房的转变。这些变化充分说明,70年来党领导人民在脱贫攻坚的伟大斗争中取得了重大胜利。

关键词:脱贫攻坚;改革开放;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主义建设

1840年以降的近代中国,民族危机四伏,国家四分五裂,民不聊生。为此,中国人民进行了不屈不挠的斗争,历经八十载血雨腥风,汲取无数次失败教训,历史和人民最终选择了中国共产党。中国共产党的诞生,使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从此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为摆脱受剥削、受压迫、受奴役的地位进行了长达28年艰苦卓绝的斗争,从而建立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新中国成立以来,共产党人始终牢记初心和使命,为了让人民过上好日子,彻底告别贫困,继续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一道,自力更生,艰苦奋斗,在与贫困做斗争中取得了一个又一个伟大胜利,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人间奇迹。

一、人民生活由饥饿到温饱再到小康

新中国是建立在千疮百孔的废墟之上的。国民政府风雨飘摇之际,已经把财富转移到台湾,妄图负隅顽抗。解放初期的中国大陆地区,一方面镇压反革命,另一方面进行土地改革;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另一方面进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同时,还要顶住帝国主义国家政治孤立、经济封锁和军事包围的巨大压力。党和国家就是在这样一穷二白、内外交困的环境中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

从1949年新中国成立到改革开放伊始这段时间里,全国人民基本上是勒紧裤腰带搞建设。在艰苦创业的社会主义建设探索时期,成功和失败相伴而行,除了特殊时期的自然灾害以外,国民经济总体上还是稳步发展的。由于新中国人口多,底子薄,生产力水平低下等客观原因,人民日常生活还是缺衣少食的,只能靠政府按计划划拨供应物资勉强维持生活。这一时期,很多日常生活用品按票供给,诸如粮票、布票、油票、副食品票等等。由于许多物质不能自给,所以就出现了洋布、洋油、洋火(火柴)、洋锹、洋犁等外来品。1960年至1962年,中国遭遇三年自然灾害,加上苏联逼债,猪、鱼等副食品被迫给蘇联还债。得知不少百姓在吃树叶、吃草根,毛泽东心情很是沉重,宣布自己三年不吃肉,和全国人民同甘共苦。

1978年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广大农村先后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人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获得空前提高。农民不仅完成国家计划征收粮任务,还有了一定剩余,同时发展了自己的副业,物质紧张的局面一去不复返了,农村还逐渐流行起了三大件:缝纫机、自行车、电视机。后来BB机、手机等通讯设备也开始进入人们的生活视野。改革开放政策给人民群众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好处。到了1990年,全国大部分地区的人民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到了2000年,人民群众的小康生活更加殷实。

进入新世纪,一个巨大而严肃的问题——“三农”问题摆在全党和全国人民面前,这也是一个事关国家发展全局的、绕不开的问题。党的十六大报告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然而,建成全面小康社会的重点难点问题是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没有近7亿农民的小康,就不是完全意义上的小康。因此,经过十六大以后十年的科学发展,尤其是十八大以来精准扶贫、脱贫攻坚所取得的重大成就,展现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巨大优越性,谱写出中国脱贫攻坚事业的伟大篇章。这不仅创造了中国奇迹,而且也创造了世界奇迹。如今,脱贫攻坚已经取得重大决定性成就,2020年将是打赢脱贫攻坚战的关键一年,必须一鼓作气、尽锐出战、聚力攻坚,确保再减少农村贫困人口1000万左右,基本完成“十三五”易地扶贫搬迁规划建设任务。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减贫贡献最大的国家,正在为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而奋斗,这无疑是对整个人类社会反饥饿、反贫困事业作出的重大贡献。

二、人民受教育状况由文盲到半文盲再到有文化劳动者

贫困是困扰人类发展、社会和谐、国家进步的重要民生问题。新中国成立至今,中国共产党在消除贫困方面做出了巨大努力,其中,教育扶贫、脱贫是一项治本之策。“列宁说过:‘在一个文盲充斥的国家内,是建成不了共产主义社会的。”① 由此可见教育贫困是一个国家贫穷落后的根源。

新中国成立之初,文盲占比80%,学龄儿童入学率仅占20%。在广大农村,不识字的人比比皆是,甚至村里干部也是文盲。中国人民在政治上翻了身,经济上摆脱了受剥削地位,但如果不识字,是睁眼瞎子,不能在文化上翻身,就不是彻底地翻身解放。面对这一严峻现实,毛泽东下定决心迅速改变这一面貌,要让人民在政治上翻身的基础上实现在文化上的翻身。全国各地先后掀起了四次扫盲运动,并取得了巨大成效。第一次扫盲运动:党中央提出“从百分之八十的人口中扫除文盲,是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② 在扫盲工作的具体安排上,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力量,提倡“以民教民,能者为师”,“亲教亲,邻教邻,夫妻识字,爱人教爱人,儿子教父亲。” 这些有效经验的推广,使神州大地到处呈现出 “读书声声响,处处是课堂”的热烈场面。到1953年底,全国扫除城镇职工文盲近100万人,扫除农村农民文盲308万人。第二次扫盲运动:把扫盲作为国家大政方针。1955年,扫盲教育工作再次被提到重要地位上。毛泽东亲自制定了“每人必须认识1500到2000个字”的扫盲标准。广大工人、农民学习掌握文化知识后,生活生产方面都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学员进一步学习文化科学技术,成为建设社会主义事业的骨干。第三次扫盲运动:扫盲“大跃进”。这一时期的扫盲运动中出现了浮夸现象,对此毛泽东作出过批评。他说:“世界上的人有的就不那么老实。……比如扫盲,说什么半年、一年扫光,我就不太相信,第二个五年计划期间扫除了就不错。”③ 尽管如此,1958年扫盲还是极大地动员了群众,也取得了很大成绩。第四次扫盲运动:加速巩固扫盲成果。这次扫盲运动主要采取汉语拼音识字的办法:首先,学习掌握汉语拼音方案。其次,借助汉语拼音字母拼读识字。再次,大量阅读标注汉语拼音的书报,不断扩大识字量。1964年,国家对国民的文化素质进行了一次全面的调查。结果显示:15岁以上人口的文盲率已经由解放初期的80%下降到了52%,1亿多人摘掉了文盲的帽子。

改革开放以后,我国教育事业蓬勃发展。邓小平曾指出:“我们国家要赶上世界先进水平,从何着手呢?我想,要从科学和教育着手。”④ “抓科技必须同时抓教育。从小学抓起,一直到中学、大学。”⑤ “一定要在党内造成一种空气:尊重知识,尊重人才。要反对不尊重知识分子的错误思想。”⑥江泽民同志强调素质教育和终生学习的重要性,他指出“终身学习是当今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他说:“国运兴衰,系于教育,教育振兴,全民有责。我们必须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教育与社会实践相结合,以提高国民素质为根本,以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努力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⑦ 胡锦涛强调:“要全面推动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国情,把握教育发展阶段性特征,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面向社会需求,优化结构布局,提高教育现代化水平。”⑧ 胡锦涛同志关于教育的讲话,从现实国情、教育目的与人的发展本质三个方面相结合的高度阐明了教育应遵循的客观规律。

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把教育的重要性提高到“国之大计、党之大计”的全局性、战略性高度加以阐述。“教育决定着人类的今天,也决定着人类的未来。人类社会需要通过教育不断培养社会需要的人才,需要通过教育来传授已知、更新旧知、开掘新知、探索未知,从而使人们能够更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更好创造人类的美好未来。”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既是建设人力资源强国的基本要求,也是加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选择。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讲话指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社会进步的重要基石,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德政工程,对提高人民综合素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增强中华民族创新创造活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具有决定性意义。教育是国之大计、党之大计。”⑩

纵观新中国70年教育发展历程,虽然不同历史时期提出的教育方针略有不同,但它们在本质上都是一致的,有着共同的、科学的思想基础,这就是从我国具体国情出发、实事求是地制定合乎本国实际的教育方针。无论什么时候,脱离了中国国情和历史发展阶段,违背实事求是的原则,必将给我国的教育事业带来严重的损失。同时,教育的发展程度,也反映着一个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乃至一个时代的文明发展程度。只有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才是最合理、最公平的教育,也必然是最值得人民拥护的教育。

三、人民医疗保障由看病难到能看病再到全民医疗保险

现实生活中,贫困的产生与医疗卫生条件的好坏有着直接的关系。卫生条件差,人们容易被感染传播疾病。建国初期,国家医疗卫生条件根本满足不了人们最基本需求,广大农村饮用水基本上是土井水、山泉水、河流湖泊或沟渠池塘里的天然雨水。民众中传染病、寄生虫疾病、营养不良等疾病肆虐。药品奇缺,只能靠土方或赤脚医生凭经验疗伤治病。很多产妇因为难产、催生婆或巫婆的迷信失误而丧失生命,婴幼儿死亡率也很高,人民的生命健康得不到基本保障。

新中国成立后到改革开放之前这段时期,毛泽东对国家医疗事业的发展有独特的贡献。他亲自指导开展了爱国卫生运动,防治血吸虫病等传染病,建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以及遍及广大农村的赤脚医生队伍等。在计划经济时期,我国卫生事业成绩突出。各级各类医疗卫生机构是公益性的、不以营利为目的国有或集体所有单位,政府统一保障医疗卫生事业的资金投入,医疗卫生服务收入与个人经济利益不挂钩。当时的医疗保障体制基本上能惠及全民。但这一时期也存在资金投入有限、总体技术水平较低、收入体制僵化等现实问题。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我国经济快速发展,我国的医疗卫生事业也取得了长足进步,医疗保险覆盖面扩大,受益人群逐渐增多,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不断提高。与此同时,医疗卫生体制也开始走向商业化、市场化。医疗卫生结构也从单一公有制转向多种所有制并存。医疗机构之间的竞争日趋激烈,逐渐从追求公益目标转向追求经济目标。值得注意的是,这种利益导向机制在一定程度上也阻碍了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健康发展。但不可否认的是,医疗卫生供给能力大大增强,技术装备水平全面改善,医务人员业务素质迅速提高。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我国已经建立起覆盖全国城乡的医疗、预防、保健、监督等医疗保障网络体系,重大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人才队伍建设加快推进,多元办医格局初步形成,基本上满足了城乡居民医疗卫生需求,初步建立了城镇职工医疗保险制度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妇女儿童卫生保健和健康水平进一步提高,实现了低生育率和低死亡率的良性循环。根据国务院新闻办公室2017年9月29日发表的《中国健康事业的发展与人权进步》白皮书显示:1949年新中国成立时,全国仅有医疗卫生机构3670个,卫生人员54.1万人,卫生机构床位数8.5万张,人均预期寿命仅有35岁。经过近70年的发展,中国人均预期寿命从1981年的67.9岁提高到2016年的76.5岁,孕产妇死亡率从1990年的88.9/10万下降到2016年的19.9/10万,婴儿死亡率从1981年的34.7‰下降到2016年的7.5‰。居民的主要健康指标总体上优于中高收入国家平均水平,提前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习近平同志在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健康中国发展战略,努力使中国卫生与健康事业发展再上一个新台阶。坚持“健康优先、预防为主、公益主导、公平普惠、共建共享”的原则,不仅要显著提高人民群众的健康水平,而且要努力形成符合中国国情的卫生健康和人权保障模式。

四、城乡住房和居住环境由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高楼房

安居才能乐业,实现居者有其屋一直都是中国共产党为之奋斗的目标,也是衡量各级政府政绩的重大民生标准之一。新中国成立至今,我国城乡居民居住环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之前,我国的城镇住房制度主要是福利分房制度,绝大部分居民住房是租赁单位或房管部门的房屋,只有极少数居民拥有自已的住房。这一时期,家庭人口多、住房面积小、几代同居一房是当时城镇住房状况的真实写照。那时的中国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只有7平方米左右,很多已经参加工作多年的同志不得不与同事蝸居在仅仅几平方米的筒子楼里。当时的年轻人感叹:娶到媳妇,搞不到房子!而在广大农村,还是以茅草房为主,陕甘宁地区的农民仍然住着具有地方特色的窑洞。

改革开放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从以前的茅草房、砖瓦房向平房、楼房、公寓、别墅等方向发展,城乡居民住房和人居环境大幅度改善。1980年代中后期,城市里许多家庭都住上了带有卫生间和厨房的单元房,居住条件上升了一个大台阶。进入90年代,国家实行住房制度改革,以前的福利房被商品房逐步取代,住房变成了自己的私有财产,新的住房时代到来了。进入新世纪以后,随着城市土地供给的紧张,高层住房逐渐普及,许多城市居民由自建简易平房或楼房搬到了新式的现代的高层商品房,过上规范化管理的社区生活。农村住房发展也有很大改观,经历了茅草房,到砖瓦房,再到砖混结构的平房和多层楼房的演变过程。同时,国家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和重农惠农的“三农”政策,不断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入,基本实现了乡乡通、村村通,农村面貌为之一新。

十八大刚刚闭幕,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就庄严地宣誓: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早在2012年9月29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就发布了《安徽省美好乡村建设规划(2012—2020年)》,在全国率先实施美丽乡村建设,并要求全省各地因地制宜地加以组织实施。随后,全国各地开展了美丽乡村建设的热潮,农民生活居住环境明显改善。为了配合美好乡村建设的顺利实施,实现党中央提出的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国务院先后投入巨资对农村旧房危房进行了改造,并开展了声势浩大的脱贫攻坚战役,这些重大举措已经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效,百姓的获得感和幸福感明显增强。由于广大农村生活条件的改善,城市里居住的人们生活观念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许多人更愿在郊外优美、清净、安逸的地方购买别墅和洋房,远离城市的嘈杂和喧嚣,回归自然的田园生活。

总的来说,在过去40年的时间里,我国城市化发展进程可谓突飞猛进。1985年我国城市化水平突破20%,到了2011年就突破50%。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占比首次低于50%,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城市人口总数超过乡村人口总数,说明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加快,农民生活状况大有改观。

五、新中国70年与贫困作斗争经验与启示

新中国70年发展史既是一部党领导人民成就伟大事业的辉煌史,也是同贫困进行不屈不挠斗争的艰苦奋斗史。70年共和国的沧桑巨变给我们留下许多宝贵经验和深刻启示。

一是与贫困作斗争,必须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才能取得最终胜利。中国共产党成立至今已经有近百年的历史,一百年来,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历经千难万险,克服世人难以想象的困难,缔造了人民当家作主的新中国。28年的艰苦磨砺,铸就了中国共产党人的钢铁意志,能够从容自信地带领中国人民完成新的事业。这是党和人民长期同舟共济、患难与共得出的必然结论。

二是与贫困作斗争,必须贯彻群众路线,相信人民群众的力量和智慧,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人民群众是历史创造者和历史的主人。人民群众不仅能够解放自己,而且也能够发展好自己。共产党人的作用就是把人民群众有效地组织好,科学地引导好,最大限度地发挥他们建设幸福美好生活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要做好人民的勤务员,任劳任怨地为人民服务,使人民群众能够心情舒畅地投身到社会主义建设的时代大潮中去。新中国任何一项重大成就,没有人民群众的支持和参与是不可能取得的。

三是与贫困作斗争,必须坚定不移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通向成功的的道路千万条,但捷径只有一条。方法正确,少费周折;道路正确,少走弯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选择不是拍脑袋主观臆想的,而是在总结中外社会主义建设正反两方面经验教训的基础上得出的科学结论,是历史、实践和人民群众共同选择的结果。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核心思想就是坚持“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这一基本路线毫不动摇,稍有动摇,就会犯历史性的错误。坚持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遇到的任何困难,基本方略就是依法治国,不断完善社会主义法治;根本保障是加强和完善党的领导。

四是与贫困作斗争,要坚持统筹规划、科学发展、协调推进的新发展理念,实现共享发展。我国是一个历史悠久、地大物博、发展极不平衡的国家。东南沿海地区由于其独特的地理优势,得益于国家对外开放政策和外向型战略规划,率先富裕起来,并提前实现小康,但资源缺乏。中部地区人口众多,人力资源充沛,为发展注入活力。西部地区地广人稀,交通不便,发展受到极大限制,但资源丰富,蕴藏着巨大发展潜力。所以,我们一定要按照邓小平同志所设计的“两个大局”思想,因地制宜地统筹好东、中、西部地区资金、管理、科技、人力、资源等生产要素的合理配置,协同推进,科学发展,让改革开放带来的发展成果由全体人民共享。同时,我们要加大对贫困地区教育科技、卫生医疗、基础设施的投入,使广大偏远地区人民尽快摆脱贫困,过上幸福美好生活。

总之,新中国70年的历史就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与贫困作斗争的历史。在这场伟大斗争中,我国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百姓生活面貌发生很大变化,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总体表现为中国人民实现了由贫穷到温饱、再由温饱到总体上小康的历史性跨越,中华民族正在实现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強起来的伟大复兴。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说的那样:中华民族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更加接近世界舞台的中心。

注释:

① 《毛泽东文集》第6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55页。

② 《毛泽东选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1991年版,第1083页。

③ 《毛泽东文集》第7卷,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446页。

④⑤⑥ 《邓小平文选》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48、40、41页。

⑦ 《新中国65年大事记》(下),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第991页。

⑧ 《胡锦涛文选》第3卷,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第418页。

⑨ 魏礼群:《“四个全面”:新布局新境界》,人民出版社2015年版,第59页。

⑩ 《深入学习习近平关于教育的重要论述》,人民出版社2019年版,第15页。

作者简介:张晓路,中共中央党校党建教研部博士研究生,北京,100091;谢玲,合肥工业大学外国语学院,安徽合肥,230009。

(责任编辑  辰  曦)

猜你喜欢

社会保障制度脱贫攻坚改革开放
改革开放40年民族影像志
改革开放初期的上海百姓生活
因改革开放而生 因改革开放而兴
改革开放:干点什么最时髦
“捆绑制”的文化研判:基于文化适应论观点的分析
打赢脱贫攻坚战,民主党派如何作为
十八届五中全会以来的脱贫攻坚——基于新闻联播相关报道
共享经济的冷思考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当前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公平性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