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链接”:搭起文本理解的桥梁
2020-05-26刘艳
刘艳
教材是教师和学生的联结纽带,它是丰富的、立体的。“阅读链接”是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的一部分,表现的形式有诗歌、有散文,还有课文的背景资料、补充的文章等,这些内容既体现了编者的意圖,又涵盖了学习的重点。教学中,教师利用“阅读链接”部分能够引导学生迅速走进文本,对其课文理解有一定的帮助。为了提高学生的课堂学习效率,促进其对文本的理解,教师除了要钻研教材、了解学情、探究教学方法之外,还可以巧妙地运用“阅读链接”部分,为学生拓宽语文学习的空间,使课堂教学顺畅自如,从而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是以“走近鲁迅”为人文主题编排的一组课文。虽然六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学习能力,但鲁迅对他们而言是陌生的,其文章写作的时间在20世纪初,加之鲁迅半文半白的语言,这些都让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时有一定的困难。所以,教师可以在课前、课中和课后恰当地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部分,引发学生思考,提高其文本阅读理解能力。
一、激趣,引发阅读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对所学的内容燃起兴趣,势必会提高课堂教学效果。可见,学生的学习兴趣是课堂教学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阅读链接”中看似一段很短的话,实则能把学生带到学习情境中,帮助其迅速捕捉到有效信息,初步了解文本内容,唤起其学习期待。
统编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导语页虽然只用短短的几句话介绍了鲁迅,但足以让学生感受到鲁迅先生的社会地位和影响力。于是,笔者先进行了这样的导入:“读一读这段文字,从中知道了什么?”然后,笔者小结:“这段文字给了鲁迅先生高度的评价,即‘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奠基人,今天我们一同走近这位弃医从文的战士、文坛的巨匠。”可见,这样的一段“阅读链接”不仅让学生了解了人物,还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可以更好地引导学生进入文本的学习中,培养了其自主学习能力,也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
二、链接,了解背景
教师应根据教学的需要和文本的不同特点,做一些灵活处理,“阅读链接”的学习方式亦是如此。教师要想真正发挥“阅读链接”的作用,就要深入钻研、精心思考,使其在适当时机与文本整合的恰到好处,在课堂教学中穿插运用,有效地发挥其“链接”的作用。
《少年闰土》一文是选自鲁迅的短篇小说《故乡》。这篇课文通过“我”的回忆,把一个机智勇敢、聪明能干、见多识广的农村少年——闰土展现在读者面前,表达了“我”与他儿时纯朴真挚的友谊以及对他的怀念。笔者在引导学生体会闰土形象之后,由问题“他们长大以后变成什么样了呢?”来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的《故乡》(节选),以帮助学生更深入地体会“我”的内心世界,了解作者如此描写少年闰土就是为了与成年闰土进行对比,感叹当时的社会背景,了解“我”和闰土截然不同的生活环境,从而表达自己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对现实状况的不满。由此达成了人文主题教学——从“初识鲁迅”到“走近鲁迅”。《故乡》节选的片段链接在课文学习之后,这样比较阅读,有利于学生进一步了解当时背景,并能从中体会到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三、搭桥,帮助理解
在语文课堂中,教师可以将“阅读链接”的内容串联在文本学习的过程中。这样,教师可以优化课堂结构,充实教学内容,使其更富有层次,有助于学生更好地领悟文本。
《好的故事》一文是选自鲁迅的散文诗集《野草》,创作于1925年,是一首描写梦境的散文诗。当时鲁迅生活在北洋军阀统治下的北京,他感受到社会的黑暗,文章开头提到“昏沉的夜”。在这样的夜里,他做了一个梦,在梦境中看见了远方水乡的美丽风景,让他怀念、眷恋;但这一风景刚一出现就消逝了,徒增他无限的怅惘。《好的故事》由此表达了鲁迅对安宁、和谐生活的一种向往。由于这篇文章所处的年代比较久远,学生对作者所表达的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有一定的理解难度。所以,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这篇课文时,就充分利用了课后的两篇“阅读链接”,引导学生了解时代背景、了解鲁迅,揣摩作者蕴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教学时,笔者做了如下设计:
第一,组织学生交流:“开头和结尾为何都提到了‘昏沉的夜?”此时,教师要善于抓住学生理解的难点,适时点拨,引导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中文艺理论家冯雪峰关于此文论述的材料。通过课文的学习,学生明白“昏沉的夜”象征着当时鲁迅所处的黑暗社会,人民痛苦不堪;而那“美丽的梦境”象征的是作者对美好生活的渴望。
第二,在学习理解课文最后两个自然段时,笔者提示学生阅读“阅读链接”中李何林的注解,再结合课文内容去理解。学生了解了作者在课文中回忆许多儿时的事情,通过写“无数美的人和美的事”来展现出一幅幅美好的画面,表现了其对中国美好的未来充满希望。在“昏沉的夜”和“好的故事”强烈的对比中,学生感受到作者矛盾复杂的心理,更加体会到鲁迅的孤独、苦闷与向往,从而走近了鲁迅,了解人物的内心。
第三,学习完《好的故事》这篇课文后,笔者引导学生读读《影的告别》,借助这篇文章进行对比阅读,加深学生对散文诗语言的了解,从而促使学生更深刻地理解鲁迅的思想情感。
学习这篇课文,笔者充分运用了“阅读链接”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学生从字词句段中体会课文的内涵,走进鲁迅的内心世界,走进他心中所希冀的好的故事。在这篇课文的学习过程中,教师将“阅读链接”的提示、牵引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引导学生由对文本的“生涩”变为“熟悉”和“理解”,实现了多重阅读的有机结合。
四、助力,课外延伸
《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指出第三学段学生的课外阅读总量不少于100万字。众所周知,一本语文书的容量是有限的,课外阅读中所蕴含的内容是无穷的,而课文后的“阅读链接”正是衔接课内外阅读的桥梁,教师可以借助“阅读链接”把学生从课内阅读带到课外阅读中,延伸课内的学习,扩大学生的视野,提高其阅读量,使学生的语文素养不断得到提升。
在本单元学习过程中,《少年闰土》一文只是《故乡》的一个片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读读原著;《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可展开群文阅读,引导学生读一读郁达夫的《回忆鲁迅》、阿累的《一面》、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巴金的《永远不能忘记的事》,要求学生从中了解名家笔下的鲁迅,这样学生对人物形象的认识会更为丰满。
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中的“阅读链接”部分虽不醒目,但作用不容忽视。它能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加深其对课文的感知,帮助其准确地理解课文。因此,语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恰当地用好“阅读链接”,充分发挥它的牵引功能,引发学生深入阅读,帮助其提升阅读理解能力。
(责任编辑:孙丽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