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游词英译策略:基于语言文化的分析
2020-05-26王书敏
王书敏
摘 要:导游词英译作为目的性较强的翻译活动,应以传递信息为主要目的,同时还应兼顾交际效果,彰显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魅力。以桂林漓江导游词英译为研究对象,基于对桂林漓江导游词英译的语言文化分析,探究导游词英译中的“归化”与“异化”翻译策略,使得导游词英译达到语言层面和文化层面最贴切的转换,旨在更好地进行中华文化的传播。
关键词:导游词;英译策略;语言文化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1-7836(2020)05-0139-03
一、引言
自2000年我国提出建设世界级旅游强国的目标以来,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越发提升。桂林是国际风景名胜旅游地,自近代以来,已作为旅游代表地向国内外游客推广,外国游客呈现出持续增长的态势。因此,作为旅游活动的外国游客群体宣传媒介即英文导游词,在旅游业中扮演着文化载体的重要角色。在中外文化交流与碰撞的背景下,导游词英译的合适与否影响着外国游客群体对桂林景点的印象,更是影响着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适当且贴切的导游词英译是向国外游客展现桂林农家淳朴风情和山水文化的必要途径,也是以桂林作为文化代表地向世界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因此导游词英译必须得到重视。
“在翻译实践中,译者有时会进行一定的文化缺省,这种缺省会影响受众的理解。”[1]而基于实现中外语言文化交流的目标,导游词英译就对译者进行翻译提出了要求和明确的方向,即源语译为目标语后的文化取舍问题。袁晓宁曾提出,在外宣翻译中,“语言表达层面的翻译应该采用‘以目的语为依归的翻译策略,文化层面的翻译应采用‘以我为准的翻译策略。”[2]笔者认为,为了能够在迎合目标语的语言特点和标准的前提下保留源语的文化信息,在导游词的英译中应以“归化”为翻译用语的形式语言中心,以“异化”为文化因素表达的内容中心,以此既能够保证外国游客群体对旅游景点的理解,又可以最大化地向外国游客群体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因此,对于导游词英译策略的研究,不论是从完善以外国游客为客体的跨语言、跨文化的实践,还是促进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都是有探讨意义的。
二、语言文化阐释
导游词属于口头交际活动的一种,主要目的在于介绍旅游地的自然风光和风俗特点。英语导游词是导游词对外传播的语言形式,导游翻译语言的本质,就是导游翻译人员或导游人员在旅游途中,借助语言工具,满足外国旅游者娱乐情趣和求知欲望的一种面对面的口语化信息交流。作为旅游情境中的对外口头交流活动,导游词具有特定的语言特征,即“现实性——旅游活动中的所有任务、景物等都置身于现实之中;艺术性——语言、声音、景物、时间、地点等都具有统一協调的美感;指导性——引导游客理解景点的文化内涵并使其产生兴趣;工具性——是游客与导游甚至景点之间产生共鸣的语言工具”[3]。导游词中的语言文化是在跨文化旅游情境中存在感较强的对外传播因子,源语和目标语的语言文化在某种程度上引导着译者对翻译角度的选择。
三、漓江导游词翻译:基于语言文化的分析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导游词是在旅游情境中向外国游客群体传播中国文化的途径。在导游词英译实现基本信息传递目的之外,其中国文化的传达也是译者应该考虑的重要因素。“东西文化是世界上差异较大的两种文化,英语导游词作为中西文化交流的一种重要渠道,富含众多具有鲜明中国文化特色的信息,导游词的英译不仅需要译者在翻译中解读源语符号,也要求译者从跨文化的视角来破译源语文化内涵,从而将旅游资料中的文化信息准确地传递给海外游客。”[4]因此,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导游词具有一定的文化导向性,在旅游情境中注重对游客的文化信息传递,能够引起游客对不同景点的文化思维感知。译者在解码源语和重构目标语的过程中,不仅需要进行语言层面的转换,更需要在整体内容上注重文化因子的传播。“翻译过程表明,实践需要理论来支撑,中文导游词英译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其特定的语言和文体特点,从跨文化交际角度考量导游词英译的目的和方法。”[5]所以,针对导游词英译的目的和受众对象,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注意语言的文化因素,充分考虑不同民族所特有的文化心理和欣赏习惯,努力洞察本族语中所蕴含的文化因素和社会背景知识,在导游词翻译中将其以目的语的语言形式进行诠释,并且结合目的语的文化因素和社会文化背景,用受众所熟识的方式来传播景点中的文化内涵。
中国的语言文化以传达意象、情感和意境为主,而英语国家的语言文化则是以简洁、直截了当的信息表达为主。漓江作为桂林具有代表性的景点之一,其中文导游词大方典雅,字字句句精雕细琢,其语言重视景点内涵和情感的表达,重在传达观者主体感受,注重以景动人,以情感人。例如,在“冬天的漓江——碧绿如春,偶有飞雪,纵然寒冬腊月里,绿海行舟画中游”这句话中,把人的情感植入描写中的手法使得自然景物充满了感情色彩,容易使读者产生情感共鸣。并且在具体的情感运用中,汉语旅游文本会注重文采,描写景色义广而含糊,给人以无尽想象,正如上面的例子,大部分词汇在西方人看来显得较咬文嚼字,如果采用直译可能会造成外国游客的误解。
相较于中文用语情感和精细的语言加工,漓江导游词英语旅游文本则更加注重客观描写,强调对认知对象的描摹和再现,其翻译用语更加简洁,主要传递更重要的信息,其他次要的信息一般都放在句子或段落的后面,甚至于进行省略。在景物描写上,英语文本倾向于用客观、简约的语言追求一种理性之美。用较为简洁、口语化的语言表达而非复杂的语言结构,符合西方人的文化和交际用语特点,能够拉近与游客间的距离,同时较多使用祈使句,敦促或者建议游客遵守某些规则或者建议游客去参观某景点。例如“Please dont go up to the deck before the boat embarks. After the boat is leaving you may go anywhere but not into the water.”此句话用祈使句提醒游客注重安全方面的问题,提高游客在游览过程中的安全自觉性。
四、导游词的英译策略:以漓江为例
导游词英译本的用语特点与目标语的语言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决定了其英译本的翻译语言特点。“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际行为。”[6]在顾及导游词英译的目的和效果之时,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对于“归化”和“异化”不可固定择其一,而应将二者进行结合,根据不同语境选择不同翻译策略,从而达到交际效果,引起游客的共鸣,在最大程度上传递中国的传统文化。
(一)归化
由于旅游文本的翻译应该以实现其信息传递为主要目的,在景点的翻译策略上,基本上應该以“归化”为导向,以目的语读者为中心,贴近英语的语言和表达形式的翻译产出才能够确保意义上的准确传达。一般情况下,“归化”翻译用于文化表达微弱且不会对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造成阻碍的导游词篇章,又或者是使外国游客有理解障碍的中文古诗词的翻译。
例如,苹果山的讲解词引用了一句外国人耳熟能详的俗语“An apple a day keeps a doctor away”,之后引出如果你能记住漓江的苹果山,你也会永远健康。这样的幽默感和引用能够加深外国游客对这一景点的印象。此外,在另外一个版本的英文导游词中,讲解员用外国人所熟知的亚当和夏娃的圣经故事来谕指苹果山,以此表明旅游景点苹果山的吸引力有如伊甸园的苹果。以上提及的翻译方式可以将景点和西方著名的文化结合起来,引起游客的共鸣,吸引他们的注意力。
此外,中文导游词多引用中国古代诗句,以此来引起游客具有文化气息且以景感人的情感共鸣。导游词中古诗词的英译,若选择文学上的翻译方法和策略,会使得导游词过于书面化且生硬,没有了幽默之感。在引用诗句的英译过程中,译者更需要考虑源语和目标语的文化异同和传递信息的策略选择。由此,在诗句的翻译中,为了迎合英文导游词的口语化和简洁化特征,译者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更为切合旅游文本的翻译目的,能够以便于理解的语言给游客呈现景点的风貌,而不是咬文嚼字,仅注重于景点介绍的语言表达,从而忽略导游词的作用和目的。
例如,在漓江导游词中引用了唐代文学家韩愈对漓江山水秀丽的概括以及形象地描绘的诗句,即“江作青罗带,山如碧玉簪。”其英文译本并未直接翻译此句,而是翻译成The gurgling water likes a green silk ribbon snakes its way between the thousands peaks and hills,使得国外游客不仅能感受到原句的内涵,并且吻合其诗句的上下文。
又如在最后游船行至阳朔后,唐代诗人沈彬留下了一首著名的诗《阳朔碧莲峰》,表达出对生活在阳朔的人的羡慕,以及对阳朔生活的向往。这首诗涉及的知识点比较多,如果翻译出来会显得累赘,与导游词简洁性的要求不符,可以选择删除,但是这样会降低译文的吸引力,因此漓江导游词英译本中选择意译,采用归化的翻译策略,将全诗大意翻译为Like a paradise on earth in Yang Shuo, the households are below the green lotus peak.此种翻译策略符合英文的语言习惯,句子优美,结构合理,并且其意义的表达也无偏差。
(二)异化
从传播民族文化角度来看,导游词的异化翻译是必须的。异化翻译保留了中国语言的表达特点,并能兼顾中国文化的对外传播,外国游客在游览过程中能切身体会他语文化的魅力。但考虑到导游词作为翻译文本的特殊性,在中文导游词中,诗句引用较多,且中西方对同一物体所代表含义的认知有时会出现歧义,而在中文导游词的英译过程中,译者要考虑到英语作为目标语,英文导游词则必须要遵从英语简洁明了的特征,所以会尽量采用口语化的语言促进游客对景点的理解和认知。在此种情况下,译者如果采取直接异化的处理方式未免会使游客感到不知所云,从而无法体会旅游景点的魅力,不利于漓江旅游文化的对外传播。因此,异化基础上的增译不失为避免误解的一种处理方式。
例如:“各位游客,大家请看,在我们前方临江的那几处悬崖峭壁的形状很像是一只只展翅欲飞的蝙蝠,正在欢迎大家的到来,故这一景称为‘仙蝠迎宾。”
译文:Dear guests, please look ahead. There stand o group of hills with odd-looking peaks which resemble several gigantic bats spreading wings to fly skyward. So this scene is called “Fairy Bats Bring Happiness to the Guests”. (You wouldnt be scared if you know what bats mean in china. Bats is pronounced as “Fu”, a homonym of “happiness”.)
蝙蝠这一物体体现了中西方文化的不同,蝠与“福”同音,所以在中国蝙蝠寓意着幸福安康美好,而在西方,蝙蝠是邪恶的化身。译文采取了异化的处理方法,保留了中国的文化特色,但为了避免游客误解,增译括号里的内容,对蝙蝠的寓意加以解释,促进了游客对此景点的理解,也让游客体会到了中西方文化的差异之美。
此外,中文旅游景点的名称由来都有一定的渊源,且名称作为景点的代号,其翻译表达最好能够传递景点的原汁原味。因此,考虑到景点名称后附有景点的一般介绍和解释,其英文翻译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策略,从而保留住景点的文化特色,既不影响游客的理解,又能让游客体会到中文旅游景点的特有情怀。
例如,“九马画山”这一景点为依照山上的形似九匹马的画而得名,而“马”在中国文化中寓意“马到成功”,其英文译名为Nine Horse Painting Hill,译者采用了异化的翻译策略,其译文不仅描述了景点,且可以引起游客兴趣,加深游客印象。“黄布倒影”,景点名称较抽象,其寓意为一面色彩斑驳的崖壁倒映在水中,像是一块黄布的倒影。其英文译名为The Reflection of Yellow Beach。另外一个景点“绣山彩绘”翻译成The Embroidery Hill,其中“Embroidery”一词的使用可以呈现出一种画面感,从而让外国人了解这个景点名称的意义,即崖壁上五彩斑斓的色彩让这个崖壁有如刺绣作品一样迷人。
观察了许多景点名称的翻译我们可以发现,这些名称翻译成英文之后都会在某种程度上失去美感和汉语的文化渲染力,但是由于导游词的口语化特征,我们不可能在翻译中选择太多书面语,因此,让景点名称贴近景点形象,符合景点的内容,表达明确即可。
五、结论
随着中国国际地位的提高和旅游业的发展,国外游客选择来中国旅游的主要目的之一是了解中国传统文化。导游词作为旅游活动的宣传载体,其英译的策略选择和质量影响着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好的译本能够提高中国文化在世界舞台上的地位[7—8]。因此,导游词的英译应以传达信息为首要,达到交际为目的。在翻译过程中,适当地多考虑目标语游客的审美和可接受程度,以“归化”为语言层面翻译策略,遵循西方语言规范,采用异化与归化相结合的方式,不仅从语言层面而且从文化层面,既展现旅游景点的美,更展现中国文化的意。
参考文献:
[1]王大来.翻译中的文化缺省研究[M].北京:中央编译出版社,2012.
[2]袁晓宁.论外宣英译策略的二元共存[J].中国翻译,2013,34(1):93—97.
[3]魏星.导游翻译语言修炼[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2004.
[4]石琦.论导游词英译中文化信息的传达——以河南省导游词为例[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1(1).
[5]李颖.跨文化交际下导游词的翻译[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5.
[6]李长栓.非文学翻译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译出版社,2012:7.
[7]金惠康.跨文化旅游翻译[M].北京:中国对外出版公司,2009.
[8]赵赟.论导游词英译——从功能翻译理论看文化信息的传递[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08.
Abstract:As a relatively purposeful activity,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 guide speech should be mainly for purpose of information transmission, taking into account the communicative effect and showing the uniqueness and charm of Chinese culture. By taking th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our guide speech of Lijiang in Guilin as the research object, this paper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culture-based translation strategies of “domestication” and “alienation”, so as to accomplish the more appropriat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the tour guide speech both in the language level and the cultural level, and then promote the transmission of the Chinese culture.
Key words:tour guide speech; English translation strategy; language and culture
(責任编辑:刘东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