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微探

2020-05-26徐文娟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过程性主体性有效性

徐文娟

[摘要]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具有重要的教育价值,但仍存在着忽视幼儿主体性、缺乏教育的有效性、缺少表达的过程性等问题。教师在进行班级物质环创时,要让幼儿更多参与,从环境中看到“自我”,注重与课程互动、与生活结合,并进一步提升过程性记录、交流的意识与能力。

[关键词]班级物质环境;主体性;有效性;过程性

一、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的意义

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包括主题墙面的环境,各区角的布置、规划及材料的投放,幼儿所能观察到的班级内其他的环境,如卫生间、盥洗室内的环境创设等。《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幼儿园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促进幼儿的发展。”可见,物质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对儿童的身心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二、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中存在的问题

(一)忽视幼儿的主体性

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幼儿学习的过程,不是被动地吸收、接纳,而是主动地在与环境、材料的有效互动中进行知识的建构过程。可是,很多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主观意愿太强,仅仅只是在某个环节,如准备材料、提供作品或粘贴等方面请幼儿参与,环境创设形式上以幼儿为主,但在实施中却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借助幼儿的手来实现教师的意图,幼儿不是班级环境的主人,自然对周围的环境也不感兴趣。

(二)缺乏教育的有效性

很多教师在创设班级环境时,一味追求装饰性,只为体现环境的美观与丰富,却很少考虑幼儿的兴趣爱好、生活经验水平以及幼儿年龄、身心发展需求,不去深入探究其背后对于幼儿的教育价值和意义,也无法更明显地反映出幼儿当下的活动目标与兴趣。教师对环境创设的目标性以及教育价值认识不清,导致了教育有效性的缺失。

(三)缺少表达的过程性

在班级环境创设中,内容的呈现多以艺术成品、图片展示或调查记录等形式展现出来,即多以结果性的内容呈现,缺少了过程性的有效表征。这种环境承载着空洞、单薄的空间与信息资源,既不能让幼儿充分表达自己对活动的兴趣与想法,也无法与同伴分享经验与感受,仅仅是作为一种陈设,很容易让幼儿产生厌倦心理。

三、幼儿园班级物质环境创设的建议

(一)创设以幼儿为主体的环境

1.让幼儿充当参与环境创设。著名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过:“让幼儿用自己的双手和大脑去创设环境,这样能够使幼儿更深入地感知周围的环境,也会使幼儿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爱护环境的重要性。”所以,教师应该引导幼儿说出自己的喜好和看法,选择符合其身心发展特点和兴趣的内容。鼓励幼儿搜集各种材料,并提供适宜的材料、工具等。只有让幼儿以主人翁的身份参与到班级环境创设的整体规划中,他们才能发自内心地喜欢环境,乐于和环境互动并爱护环境。

如笔者班级的美工区很受大家欢迎,可是常常拥挤不堪,大家都觉得必须扩大范围,留出更多的操作空间和展示空间。可空间毕竟有限,在老师的引导下,大家又进一步想到通过整理收纳美工区的各种材料以节省空间。结合已有的收纳经验,孩子们找来了笔筒,替换彩笔的包装盒;找来了多层的小抽屉,替换单层的小竹筐;还找来了带挂钩的小盒子,开辟利用柜子的侧面空间。大家还把在语言区闲置不用的网格架沿着窗户垂吊下来,这样用小木夹夹住作品,展示起来就方便多了。焕然一新的美工区激发了幼儿创作的欲望,同时,幼儿也更珍惜整洁有序的环境,开始主动收纳整理。

2.让幼儿在环境中到找到“自我”。研究发现,幼儿很珍视环境中那些包含着“自我”的元素。这些元素包括:自己的作品,幼儿乐于并会充满自信地向他人介绍自己的作品;可操作的材料,在与环境中的各种材料积极互动中,幼儿能够感受到自己的能力,产生学习的动力;近期的学习经验,一方面可以让“学习”被看见,另一方面也能帮助幼儿梳理已有的学习经验。这种高质量的班级环境,更能使幼儿对班级产生强烈的归属感。

(二)创设具有全面教育意义的环境

1.与课程有互动。环境与课程相辅相成,一方面,课程生成环境;另一方面,幼儿在与环境的互动中还在不断生成课程。因此,创建与课程有互动的环境显得尤为重要。例如,在创设“中山陵”主题环境时,根据课程内容,笔者与幼儿将墙面分为人物、建筑、植物几个板块,分别以调查表、绘画、图片等形式呈现,体现出中山陵“中西结合、庄严简朴”的风格。幼儿不满足于平面的中山陵,在实地参观后,又对“牌楼”立体造型和坐落在中轴线上的建筑排列顺序兴趣浓厚,于是,大家又在建构区开展用雪花片和废旧纸盒搭“牌楼”、在美工区装饰“牌楼”、制作简易景区地图等活动,进一步丰富了区域内容和环境。

2.与生活相结合。儿童的发展是一个整体,教育活动与保育活动不能截然分开。因此,在班级环境创设过程中,应该统一创设理念,给予生活区充分的重视,更好地发挥环境潜移默化的作用。如在饮水区设置统计栏,引导幼儿自行记录每天喝水次数,培养幼儿勤喝水的习惯;在盥洗室贴上“洗手步骤图”,便于幼儿在每次洗手时学习正确的洗手方法;在评比栏张贴“不挑食小能手”“卫生进餐小能手”的照片,鼓励幼儿养成良好的进餐习惯;在个人收纳柜旁,用图片提示常见的收纳方法,提醒幼儿及时整理,保持柜中物品整洁。

(三)创设注重过程性表达的环境

1.提升过程性意识。一个主题活动的开展,是一个动态的过程,不单单是最后的作品和结论性的表述。环境应随着活动开展的进程、遵循幼儿的兴趣与话题不断扩充和调整,展现出活动进行的脉络走向与心路历程。如在“春天”的主题活动中,通过第一周的了解与调查,大家对“春天的野菜”这一内容最感兴趣,随即开展了认识常见野菜、找野菜、挖野菜、烹调野菜、品尝野菜、了解野菜的营养与安全等一系列的活动,笔者和幼儿一起把对常见野菜特征与生长环境的调查、挖野菜的场景与心情、野菜的几种吃法等内容,依次在主题墙、区域环境里呈现,并提供操作材料。所以这个环境不仅是幼儿当前兴趣发展的完整体现,更是能够帮助幼儿回顾、梳理学习经验,支持其进一步思考、探索的工具。

2.培养记录的习惯。重视班级环境创设的过程,记录幼儿在过程中的体验,才能真正发挥环境的作用。所以,记录在班级环境中有着独特的意义和价值。如结合主题,记录天气的变化、月相的循环,在自然角观察记录植物生长、动物活动,在游戏中记录自己的操作与发现,游戏后记录自己的表现与心情。老师还可以将幼儿的解释和说明以实录的形式记录在旁,使之更真实、明确,也更利于幼儿回想。

3.促进分享、交流。幼儿的各种记录可以使环境创设的内容更真实,也更能吸引幼儿与环境多次互动。但绝不仅仅是为了布置环境而记录。记录的目的除了帮助幼儿梳理思想,更是方便其与同伴、老师、家长进行交流,分享彼此的发现、想法、感受,既增长知识,也表达情感。如在科学区,幼儿将自己的实验记录展示于墙面,引来了同伴们的观看与讨论。围绕着各自记录的内容,有提出疑问的,有做出解释的,有意见一致的,也有产生分歧的。可见,这种区域环境可激发幼儿语言表达和再次操作、验证的意愿,不仅营造出班级良好的互动氛围,促进幼儿学习,而且有助于教师及时了解幼儿能力水平,调整活动方向,也能让家长对班级活动和孩子表现有所了解。

参考文献

[1]李俐.幼儿园班級环境建设[J].学前教育研究,2008,(8).

[2]刘萍.游戏材料投放的层次性策略[J].早期教育,2007,(4).

[3]蒋希,程晨,高星.幼儿园环境创设的问题及对策[J].成都师范学院学报,2015,(1).

[4]于冬青,管钰嫦.以儿童发展为中心的班级物质环境创设探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6,(8).

[5]魏婷,贺小琼.归属感与幼儿视角的优质班级环境[J].幼儿教育,2018,(3).

猜你喜欢

过程性主体性有效性
如何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
制造业内部控制有效性的实现
提高家庭作业有效性的理论思考
独辟蹊径,语文课堂要凸显学生“主体性”
论数学教学的三大价值
幼儿教育改革进程中几个重要问题的探讨
网络直播下身体在场的冷思考
论“教学留白”在语文教学中的巧妙运用
船舶严重横倾时应急行动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