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语文“借题发挥”教学方法研究

2020-05-26张晓艳

教师博览·科研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研究方法小学语文

张晓艳

[摘要]题目可“牵一发而动全身”,在语文教学中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要发挥课题应有的价值与意义,本文本试从四个方面入手:望“题”生疑,激发兴趣;错“题”导入,引发思辨;小“题”大做,揣摩情感;借“题”助力,拓展探究,让语文课堂妙处生辉。通过应用“借题发挥”教学方法,聚焦课题,为学生搭建一个进入文章的阅读平台,不断提高小学语文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语文;借题发挥;研究方法

题目,文之眼,高度凝练文章内容,点明写作对象及特点,表达作者的感情和态度,揭示文章的主旨。课题是教学中宝贵的资源,是教学活动的“生长点”,面对这块需经打磨的教学“璞玉”,需要老师有借“题”发挥的意识,聚焦课题,教给学生“牵一发动全身”的阅读方法,理解谋篇布局的精妙,揣摩作者丰富的内心,让教学主线突出、明晰,这是语文教学高效的应该追求。

一、望“题”生疑,激发兴趣

题目是文章内容的浓缩,有些题目直截了当、开门见山地提示了主要人物及事件,有些题目极其简约地高度凝练文章的主要内容,而有些题目则比较委婉、含蓄,富有浓厚的文学气息,让人一读,即有强烈的阅读欲望。教师面对此类课题,要充分利用课题,精心设计导入,引发学生“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问”,在质疑中,最大限度地激起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达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这时水到渠成地进入课文教学,学生自觉、主动从文本寻求答案。以《小草和大树》一文为例,课文题目带有隐喻的象征意义,需联系课文充分感知题目的精妙。

师:小草和大树,自然界中的极为普通的两种植物。我们这篇课文是从状物的角度来写的吗?你有什么特别想知道的?

生1:我想知道“小草”和“大树”究竟指的是什么?

生2:以前的课题会直接告诉我们主人公或主要事情,这个课文题目和以往有所不同,作者以《小草和大树》为题,有什么特别之处?

师:拿起书本,自己从课文中找找答案。

……

学生交流。

生3:这里的“小草”指没有出名前默默无闻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大树”指成名后举世闻名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

师:为什么以此为题呢?不直接说《成名前后的夏洛蒂勃朗特姐妹》呢?

生4:课文中,在骚塞给夏洛蒂的回信中,有一句话这样写道:大自然里,小草和大树都是上帝的安排。我想题目源于这句话。因为很多课文的题目就取自内容中关键词语或短句。

师:这篇课文的题目有些含蓄,运用了比喻的修辞。那把题目和我们改的题目对比着读读看,你觉得原题目有什么妙处?

生5:通过“小草的渺小”和“大树的伟岸”形成鲜明的对比,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

生6:我觉得这样的比喻特别形象,突出了“小草”成长为“大树”的艰辛历程,写出了主人公顽强的抗争精神和不懈努力的坚强意志。

二、错“题”导入,引发思辨

题目亦有题眼,题眼是题目中最关键的部分,将情感浓缩,让立意鲜明,使内容凝练。教师要能钻入题眼,巧妙切入,以题眼辐射全篇展开教学,以达到教学内容选择的精准及教学效果的高效。

课文《司马迁发愤写史记》,“发愤”作为题眼,集中表达了了司马迁历尽艰辛写成《史记》的不易。如何让学生迅速关注到题眼,错“题”导入,引发思辨,不失为独具匠心的一种方法。

师板书:司马迁发奋写《史记》,齐读课题。发现了什么?

生1:老师,你把“发愤”错写成了“发奋”。

师:哦,这两个词语读音相同,为什么不能把“愤”写成“奋”?

老师扣住题眼,以故意出错的方式,迅速把学生的学习指向两个词语的区分。

生2:发奋是指振作起来,奋发;发愤是决心努力的意思。

师:我听出来了,你刚才把字典中的解释读给我们听了。那你们真正明白这两个词之间的区别了吗?

生沉默。

师:不急,课文会告诉我们答案。读读全文,想想司马迁为什么要发愤写《史记》,其间遇到了哪些挫折、灾难?

学生交流:

生3:父亲离世,临终前再三嘱托司马迁要完成他未尽的遗愿——完成《史记》。

师:他还遭遇了什么更重大的打击?

生4:他遭遇了突如其来的飞来横祸,只因替李陵将军说了几句公道话,含冤入狱受了酷刑。

师:是怎样的酷刑呢?补充资料。酷刑给司马迁的身心带来了痛苦与耻辱。

……

师:课文学到这儿,我们再来看看“发愤”这个词,除了有“奋发努力”的意思之外,竖心旁的“发愤”还表示遇到了什么?

生5:“发愤”一定是饱受磨难,通过艰辛的努力,才达到成功的顶峰。这“愤”字是竖心旁,说明内心在这个过程中,得到了升华。

师:理解得真好!相信你们已经深刻地体会到“发愤”的丰富内涵了。拿起笔来把“发愤”这个词圈起来,它就是这个故事的题眼。

三、小“题”大做,揣摩情感

题目虽小,包含的内容与情感却是极其丰富的,小到一个词语,甚至一个标点,都值得反复品味,仔细斟酌。因此老师要有小“题”大做的意识,重拾课题中容易忽视、一晃而过的细节资源,把题做实,把题做深,把题做厚,让它服务于内容的理解,情感的揣摩,思路的架构。

《明天,我们毕业》作为小学階段的最后一篇课文,作者丁雪飞通过回顾丰富多彩的小学生活和老师的悉心教诲,感激、眷恋之情涌上心头。文章内容贴近学生的生活,加之处在毕业季,学生能迅速把生活与课文勾连,走进文本,跟着作者回忆自己精彩而难忘的小学生活,与课文、与作者共鸣。因此,老师要挖掘题目中的细微之处,把握贯穿全文的情感基调,带进文本去亲历,去探寻,去感动,才能与文本零距离接触。

师:读读课题,细心的同学发现了什么?

生1:我们小学阶段学了这么多课文,很少能看到像这篇课文,题目中带有标点。

师:很有价值的一个发现。我们来试着读读看,有逗号和没有逗号,读起来有什么不一样?

生2:没有逗号,读起来比较平淡,感觉离别的情感读不出来。而加了逗号,突出了“明天毕业”这件事时间上的特殊性,我们很快就毕业了。

生3:我读了题目,感觉加了标点,有了短暂的停顿,让我们有了情感上的酝酿,读起来就有一种不舍。

生4:我们课题,因为有了逗号,渲染了离别伤感的氛围,感觉到了作者对校园与老师、同学们的依恋。

师:同学们的体会很到位,带着你们的理解,一起读好题目。

四、借“题”助力,拓展探究

语文的工具性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字的习得与运用。题目是文章的统帅,是语言文字训练的着眼点和着力点,教师要借题助力,发挥教材的示范作用,从课内走向课外,从学习转向表达,让语言的广度向生活扩散,让语文学习向更广阔的世界延展。

《鸟语》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与鸟儿交谈、揣摩鸟语的情景,课文给学生带来了有趣的自然体验,听鸟语、识鸟音,让生活在城市钢筋水泥的心灵得以放飞。

师:春天到了,布谷鸟“布谷,布谷”地亲切啼叫着,“我”听懂它在说什么呀?让我们读读他们之间的对话。

师:这篇课文题目就是《鸟语》,你们能听懂鸟语吗?让我们做一回现代的公冶长。

学生展开想象,课堂氛围其乐融融。

生1:喳喳,喳喳

勤劳刻苦

梦想远大

清华北大

生2:布谷布谷

学习不苦

踏实付出

必成猛虎

师:鸟有鸟语,其实万物皆有独特的交流方式。你知道哪些呢?

猜你喜欢

研究方法小学语文
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研究
关于“学案导学,分层互动”教学模式中学情的研究
谈谈翻译史的研究方法
社会主体研究方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系中的运用
天津游泳运动员思想政治现状调查与分析
浅谈语文课堂的情感教育渗透
语文教学中师生互动语言沟通探析
优化朗读技巧,提升语文实效
浅谈如何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
让多媒体课件为阅读教学助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