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严羽的“妙悟”说

2020-05-25曾萍

北方文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严羽妙悟

曾萍

摘要:“妙悟”是严羽《沧浪诗话》中的一个重要诗学概念和美学概念,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诗学价值。严羽将其与“吟咏情性”、“兴趣”、“识”、“熟参”、“入神”等诗学概念相联系,形成了极具系统性的妙悟理论,对后世影响深远。

关键词:严羽;《沧浪诗话》;“妙悟”

严羽是南宋时期著名的诗论家,其《沧浪诗话》是宋代诸多诗话中最为著名的一部,也是中国诗学史上非常重要的一部,对后世影响深远。全书分为《诗辨》《诗体》《诗法》《诗评》《考证》五个部分,主要讨论了两个问题:一是什么样的诗是好诗,二是如何创作出好诗。本文仅谈第二个问题。严羽认为创作出好诗的关键在于“妙悟”,这是为了反对江西诗派的作诗弊病而提出来的,具有明确的针对性;他又将“妙悟”与“吟咏情性”、“兴趣”、“识”、“熟参”、“入神”等诗学概念联系起来,具有较强的理论性和系统性。

“妙悟”首先由禅宗提出,是一种领悟佛教最高“真谛”的独特思维方式。随着禅宗在中国的发展,禅宗思想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对中国文人产生了很大的影响。由于作诗与参禅在思维方式上存在相通之处,所以“妙悟”便被人们引入诗学领域,之后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中国诗学的一个重要范畴。较早以“妙悟”论诗的是唐代诗人王维,他主要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谈“妙悟”的。到了宋代,以禅悟论诗已蔚然成风。如吴可《藏海诗话》云“凡作诗如作禅,须有悟门。”(1)吕本中《童蒙诗训》云“作文必要有悟入处,悟入必自工夫中来,非侥幸可得也。”(2)曾季狸《艇斋诗话》云“后山论诗说换骨,东湖论诗说中的,东莱论诗说活法,子苍论诗说饱参,人处虽不同,然其实皆一关戾,要知非悟入不可。”(3)尽管他们的表述不同,但都强调了“悟”在诗歌创作中的重要作用。严羽则在前人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了“妙悟”理论,成为以禅悟论诗的集大成者。

严羽提出“妙悟”是基于他对诗歌本质的准确理解。宋代诗坛上最盛的是江西诗派,他们作诗的方式是“以文字为诗,以才学为诗,以议论为诗”。(4)严羽对这种作诗风气十分不满,批评他们“多务使事,不问兴致;用字必有来历,押韵必有出处,读之反复终篇,不知着到何处。”(5)认为他们违背了诗歌的创作规律,而出现这种失误的根源就在于他们对诗歌的本质认识不清,忽视了诗歌的形象性与审美性,也就是缺乏严羽所说的“兴趣”。严羽对诗歌本质则有着明确的认识,他提出“诗者,吟咏情性也”,(6)这与钟嵘提出的“至于吟咏情性,亦何贵于用事”可以说是一脉相承的。(7)在严羽看来,唯有吟咏情性的诗才成其为诗,才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才能打动人心。他认为盛唐诗能取得极高的艺术成就,原因就在于,盛唐诗是来源于现实生活的感荡激发,是诗人真情实感的自然流露,所以,他说“唐人好诗,多是征伐、迁谪、行旅、离别之作,往往能感动激发人意。”(8)可见,严羽是很重视诗歌与现实生活的关系的。

而与吟咏情性的诗歌本质密切相关的是诗歌的本体——“兴趣”,也称“别趣”。严羽提出“盛唐诸人唯在兴趣,羚羊挂角,无迹可求”,(9)这里的“兴趣”是“诗人的‘情性融铸于诗歌形象整体之后所形成的那种浑然无迹而又蕴藉深沉的艺术情味。”(1)严羽对“兴趣”推崇备至,连用“空中之音,相中之色,水中之月,镜中之象”四个比喻来描述“兴趣”所呈现出来的艺术效果,(2)看似玄虚缥缈、不可捉摸,实则是以一种诗意的言说方式来表现诗中含蓄隽永的艺术情韵。而想要创作出具有“兴趣”的诗作或感受到诗中耐人寻味的“兴趣”都必须通过妙悟。也就是说,“兴趣”是妙悟的重要内容,而妙悟是创造和感受“兴趣”的最佳方式。

那如何才能“妙悟”呢。严羽认为首先要以“识”为主,即要有辨识诗作高下优劣的艺术鉴赏能力:“夫学诗者以识为主:入门须正,立志须高;以汉、魏、晋、盛唐为师,不作开元、天宝以下人物。若自退屈,即有下劣诗魔入其肺腑之间;由立志之不高也。行有未至,可加工力;路头一差,愈骛愈远;由入门之不正也。”(3)严羽给学诗者提出了两点要求。一是入门要正。学诗者在入门时就要入对入正,如果入门正了,目标还没有达到,那就需要更加努力;如果入门不正,努力的方向错了,那越努力只會离目标越远。二是立志要高。学诗要从顶上作来,去学习那些上乘之作,因为“学其上,仅得其中;学其中,斯为下矣。”(4)也就是说效仿对象水平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学诗效果的好坏。但要能够识别诗之优劣并非易事,这需要大量地阅读作品,即“熟参”,他认为唯有熟参诗歌发展各阶段的作品,才能对风格各异的诗歌有一定的了解和体悟,并在此过程中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能力。“熟参”之外,还需“熟读”,认为要熟读宋以前词理意兴完美融合的优秀诗作,尤其是盛唐之作,即“第一义”之作。“熟读”不同于“熟参”,熟读的诗作范围要小得多,但所费心血要更多,需要学诗者不断地吟咏、讽诵和钻研,慢慢体悟诗作韵味及作诗之道。显然,他看到了文学作品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

除了最基本的“熟参”“熟读”之外,学诗者还必须进行长期而艰苦的艺术实践,方能达到“透彻之悟”的境界。(5)严羽认为学诗者一般会经过三个阶段,初学作诗时“不识好恶”,随意写来,自认为作诗十分容易,一动笔就完成了,自信满满,而实际上根本未悟。而当他悟了一点,即达到“一知半解之悟”时才发现自己之前所作之诗的幼稚与拙劣,深感羞愧,对于作诗也就产生了敬畏之心,变得畏缩起来,不敢轻易作诗,懂得了作诗之难。等他真正领悟了作诗之道,即达到“透彻之悟”时,作诗便得心应手,挥洒自如了。(6)在这里,严羽论述了悟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需要在长期的艺术实践中慢慢获得。

最后,妙悟所达到的最高境界是“入神”。 “诗之极至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严羽将“入神”视作诗歌创作的最高境界,在他看来只有李白和杜甫两人达到了这种境界,所以提出“论诗以李杜为准,挟天子以令诸侯也”了。那何谓“入神”呢?(7)陶明濬在《诗说杂记》里说:“真能诗者,不假雕琢,俯拾即是,取之于心,注之于手,滔滔汩汩,落笔纵横,从此导达性灵,歌咏情志。涵畅乎理致,斧藻于群言,又何滞碍之有乎?此之谓入神。”(8)显然是从诗歌创作的角度理解“入神”的。陈必胜先生则是从文本的角度进行理解,认为“入神”应包括三方面的含义:第一,“入神”之作,要有“言有尽而意无穷”的含蓄意境。第二,“入神”之作,“词理意兴”要密切结合。第三,“入神”之作,在艺术风格上要体现时代风貌和作家个性。(9)两种说法结合起来理解更为接近严羽的原意。

总之,严羽的“妙悟”并不是像有些学者说的那样是一种玄虚的空洞的理论,而是具有一定操作性的,能够通过后天的努力慢慢培养的,因此是属于唯物主义的,而非唯心主义的诗学理论。严羽的“妙悟”理论在系统性和理论性方面远超前人,对后世的诗学理论与艺术理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猜你喜欢

严羽妙悟
A laser-produced plasma source based on thin-film Gd targets for next-generation extreme ultraviolet lithography
诗道亦在妙悟
生辰感怀
艺术感言
论严羽的诗歌创作特色——试析严羽所自为诗反映的思想风貌
论唐宋时期中国文论元范畴“象”的发展演进与文学创作
美女骗局
严羽诗论“兴趣说”含义新探
严羽“妙悟”说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