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诗道亦在妙悟

2021-11-05赵目珍

文学教育 2021年10期
关键词:坛子口语故乡

对照而言,周瑟瑟“寓言”式的写作,至少那些带有栗山影像的“寓言”式写作,明显带着诗人的匠心。这些写作无疑有一种对肉体和精神进行安顿的意识,透露着诗人对于故乡的隐秘情怀。然而,从诗人的另一些表达中,我们能看到诗人写作的另一种生成机制,那就是“悟”——顿悟,或曰妙悟。顿悟与妙悟,本是禅宗的法宝。这是人体验世界的一种独特方式,需要个体自己亲身的感受和直观领会。这种感受和领会置身于日常生活之中,主要经由普通的行为实践,通过个体具有独特性的直觉方式来加以获得。但是由于它们都比较强调个体感性经验在某个瞬间的即时性迸发,所以这种方式在任何场合、任何情境、任何条件下都有可能发生,存在一定的偶然性和随意性。不过也正应了中国传统诗歌生成的机理,很多诗人的诗歌都有可能是灵光一闪的冲动。宋人严羽论诗即主张“妙悟”,所谓:“禅道唯在妙悟,诗道亦在妙悟。”周瑟瑟一直被认为是口语诗人的代表。“口语诗”写作与其他类型诗歌在写作方式上有很大不同。而在我看来,“顿悟”或“妙悟”应当被看作是“口语诗”生成的重要机制之一。

周瑟瑟的许多诗歌都有这种“顿悟”或“妙悟”的痕迹。作为口语诗人,他有这种写作的优势。从其大量的作品看,他非常自得于书写自己在一刹那间的顿时性感受。这种写作往往通过某种机缘的投射,抵达事物或者思想的本体,读来也给人神清气爽的通透。我想,对于口语诗人而言,这样的写作一定有非同寻常的快慰和愉悦感,因为它给人带来一种“道着天机”的狂喜。下面我们以他的作品为例来作一番分析。

周瑟瑟的某些诗篇相对比较短小,而正是因为短小,所以能够见出“顿悟”“妙悟”在生成中的重要。《秋雾》写与父亲的重逢,然而这种“重逢”别开生面,那“秋雾”中的相见,在现实中是不可能发生的。诗人经由“秋雾”而想起父亲,也经由“秋雾”的弥漫、迷蒙而营造出一种迷离的氛围。对于诗的结局,这种烘托无疑是非常重要的。诗人经由“秋雾”结撰此诗,不可谓不是“顿悟”“妙悟”的结果。《豆酱》一诗,则通过奇特的想象将豆酱、故乡与母亲浑融在一起,这几种意象建立联系原本非常自然,然而其中描述的笔法又不能说不是妙悟。最符合實际的,当然是母亲将辣椒和黄豆封入酱缸里,然而在诗中,诗人说:故乡被“封存在一只碧绿的坛子里”,我把妈妈“封存在故乡”,显然是一种妙悟的结果。诗的后半部,情感的升华,无疑也得益于妙悟:“我给碧绿的坛子水沿/添加清水/我用清水/只有回到故乡/我才能喊醒坛子里的妈妈”,自然而又充满了“神思”,让人拍案叫绝。其诗集《种橘》中出现的很多作品,也都是如此。如《龙池》一诗写诗人在“龙池”中泡澡的体验,因联想到龙,所以有“泡掉龙鳞”的神思,一方面照应主题,另一方面也升华了主题。《寂静》一诗略显繁复,不过短缓的叙述恰恰是为了抵达“妙悟”的所在,而且“寂静”本身也寓有禅意的特征。《一只情诗》显然是诗人读书之时所得,借萧红的情诗入手,最后化出瞬间的“领悟”,这“领悟”中承载着某种荒诞或滑稽的意思,让人陷入对爱情的沉思。

此外,像诗人将“峡谷底的酒厂”比喻为“语言的发酵厂”,使酒的发酵、勾兑与语言的发酵、勾兑巧妙类比,加以贯通,建构的方式令人佩服。《平原上的亭子》也巧妙地借地域中带有特殊内涵的“亭子”建立一种象征,而诗人的进入,改变、打破了它的结构。对于诗的建构而言,诗人先“立”后“破”,到了最后又以“破”来“立”。这是一种很奇妙的表现方式。可见,周瑟瑟对于诗歌的“妙悟”“顿悟”并不仅仅表现在内容上,也表现在形式结构的建立上。

顿悟的诗歌,其长处显然不在逻辑推理,而主要在个人的直觉体验,所以它必须来源于现实生活之中,而最后又飞跃于现实生活之上,最后获得一种洗礼的意义,达到精神上的超越。从前举数例,我们可以很明显地看到,这些诗歌的取材均来自日常生活,而最后抵达于“悟”——诗在某种意义上的一种本质。其实,通过简单的思考,即可见出,顿悟或妙悟的现代诗,大致都是诗人对存在的一种短暂“陷入”和“摆脱”,它不是冥想,不是肃穆沉思之后的庄严。诗人总是经由某种契机瞬间进入诗的境地,从而开启对战栗的生命的灵敏体悟,开启对语言的开放与诉诸,而很少将其他无关的“附着物”粘连到一起,借用诗人的一句诗来表述,即是“泡掉了身上的龙鳞”,使诗歌表现出一种澄明和纯正的质地。

赵目珍,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育学院副教授,北京大学中文系访问学者。

猜你喜欢

坛子口语故乡
卖坛子
月之故乡
《故乡》同步练习
故乡
口语对对碰
口语对对碰
盲人买坛子
坛子菜
故乡常在我梦里
看影视学口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