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刍议

2020-05-25冯闻洁

兵团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制度

[摘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从比较中充分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在实践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好“看不见”和“看得见”“两只手”,在市场更加有效、政府更加有为、党领导更加有力三个方面努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关键词]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

[中图分类号]F12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274(2020)02—0087—05

[作者简介]冯闻洁,女,滨州市委党校科研处处长、副教授,研究方向:经济学。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指出:“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等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既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优越性,又同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生产力发展水平相适应,是党和人民的伟大创造” [1] 。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和所有制、分配制相提并论,是对社会主义基本经济制度的新概括,是改革开放理论和实践创新的重大成果。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更要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充分认识、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从比较中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优越性

优越性不是自说自话、不是喊出来的,是从比较中得出的、经过实践证明了的。在世界各国实现现代化的进程中,经济运行机制主要有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两种类型,它们和不同的制度相结合,实践中出现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三种类型。我国摒弃了资本主义市场经济,先是实行了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后转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得了辉煌的经济成就和持续的社会稳定。

(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相比较更有活力

1.社会主义计划经济的由来与实践。市场经济作为一种运行体制出现,是在资本主义社会,曾经以血腥的“原始”“野蛮”的发展形式,把资本主义制度下市场经济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对立表现得淋漓尽致。马克思通过分析得出结论:资本主义的丧钟就要敲响了,资本主义社会会被更高形态的社会主义社会所取代。马克思的设想是几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率先成为社会主义国家,生产资料由资本私有变为社会公有,没有商品也没有交换,实行有计划的按需生产,产品按劳分配。

自马克思的《资本论》第一卷出版到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成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甚至到1978年前,一直以来,我们对《资本论》进行解读,在否定资本主义制度的同时也否定了市场经济,认为社会主义国家不应该存在商品,应该实行计划经济,资本主义才实行市场经济;也是按照这种解读认识进行的实践。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党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我国具体实际相结合,通过社会主义改造,到1956年底生产资料所有制由私有变为公有,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建立的以公有制和按劳分配为基础的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为当代中国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奠定了经济制度基础。

公有制、按劳分配和计划经济体制在为生产力水平低下、资源匮乏、被孤立封锁的状况下,聚集资源、集中力量,为社会主义新中国建立起了门类齐全的国民经济体系,为现代化发展打下了坚实的经济基础。但逐渐走向“一大二纯”的公有制和逐渐走向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越来越不适应我国生产力水平低且不平衡的实际,从中央到地方按照高度集中的计划安排经济活动,经济主体被动接受计划安排,高度集中的计划在解决变化的供需矛盾方面、激发经济主体活力方面力有不逮,逐渐陷入僵化,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

2.从计划经济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定(见表1)。社会主义发展实践中的问题推动我们党重新审视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1984年6月30日,邓小平指出:“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贫穷不是社会主义,更不是共产主义。” [2]63-64他明确指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3]373我们在不断解放思想基础上,走渐近式改革道路,逐步走向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这一时期,重点是处理好计划和市场的关系。我们要建立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是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原则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结合,不是全盘否定计划经济,也不是全盘接受西方的市场经济,而是既有计划也有市场,市场在社会主义国家宏观调控下对资源配置起基础性作用。

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是僵化的,资源由计划管理部门分配,产品价格由物价部门制定,价格的信号作用无从谈起,经济主体是被动的,供给严重不足,因此当时号召“保障供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灵活的,资源由市场配置,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激发不同的经济主体主动捕捉市场传递的价格信号,在追逐各自的利益中提供了大量的丰富的产品,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文化需求。从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转型,推动了生产力大解放、人民生活大改善、综合国力大提高。

(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与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相比较更有效

1.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病。当今世界实现了现代化进程,迈入发达国家的经济体实行的是市场经济,毋庸讳言这些经济体是资本主义的。马克思承认“资产阶级在它的不到一百年的阶级统治中所创造的生产力,比过去一切世代创造的全部生产力还要多,还要大”[4]256,但也客观揭示了市场经济中资本追逐利润的疯狂、人的异化、贫富两极分化。资本主义的发展验证了马克思的分析。资本主义经济危机周期性爆发,1929年爆发的经济危机不仅持续时间长达十年之久,而且席卷了整个资本主义世界,资本主义国家借鉴社会主义的计划,从放任的市场经济转向主张国家干预的凯恩斯主义。但好景不长,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滞胀”,此后在自由市场经济和国家干预市场经济之间摇摆,借以纠正经济的偏差,但制度不变,根源不除,贫富分化、社会不公等问题得不到根本解決。

2.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完善和深化(见表2)。对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要辩证地看,既否定资本主义制度,又借鉴市场经济机制。因为我们实现共同富裕,实现现代化,一是必须发展生产力,而能够发展生产力甚至创造生产力的市场经济,就要为我所用;二是调整生产关系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发挥社会主义优势避免资本主义弊端,就要在坚持社会主义制度的前提下进行调整,我们的市场经济是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的,是效率和公平的结合,是先富和共富的结合。邓小平同志就指出,“我们坚持社会主义,要建设对资本主义具有优越性的社会主义,首先必须摆脱贫穷。” [5]235 “社会主义的目的就是要全国人民共同富裕,不是两极分化”[6]110-111。

这一时期,重点是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之所以说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要坚持我们的制度优越性,有效防范资本主义市场经济的弊端。我们要坚持辩证法、两点论,继续在社会主义基本制度与市场经济的结合上下功夫,把两方面优势都发挥好,既要‘有效的市场,也要‘有为的政府” [7]64。如果说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是市场经济1.0版本,那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就是市场经济2.0版本。我们在实现现代化的征程中,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充分发挥市场经济的优势,又必须给它套上社会主义的笼头,避免市场经济的缺陷,更是避免转向资本主义。

资本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利益至上,有失灵现象、有外部效应、有贫富两极分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追求全体劳动者的根本利益,注重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人的全面发展相平衡,一方面发挥市场作用的效率,一方面发挥政府作用的有为有效;既有市场对资源的配置,也有国家集中资源办大事;既有经济主体对利益的追逐,也有公有经济对共同富裕的追求;既有经济主体的效率,也有社会效益,从而在不断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的同时维护社会公平正义。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改革开放实践中彰显了巨大生机和活力,我们用几十年走过了西方发达国家几百年的历程,实现了从温饱到整体小康再到今年全面小康的目标,取得了成长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的巨大成就;1997年金融危机肆虐亚洲、2008年金融危机蔓延全球,中国风景这边独好;我们党领导人民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和社会长期稳定奇迹。我们党认识到市场化改革并非社会经济发展的权宜之计,而具有长期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应该是作为生产关系的实现形式,不仅仅是资源配置方式、经济运行方式,也不仅仅是机制、体制,和社会主义结合在一起还必须是基本经济制度。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上升为基本经济制度,再次强调了我国社会主义性质不变,进一步明确了市场化改革方向,这既是我们党对经济市场化建设的重大进步,向世界提供了中国制度,更是以具有长期性、稳定性特征的基本经济制度保障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优越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

二、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就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更好发挥政府作用”,就必须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用好“看不见”和“看得见”“两只手”,在市场更加有效、政府更加有为、党领导更加有力三个方面努力,从而推进经济体制改革向纵深发展,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一)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市场更加有效

遵循市场经济的一般规律,建设高标准市场体系,让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让市场更加有效。

1.完善产权制度,夯实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础。产权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基石。我国经济的巨大成就源于产权大幅改进带来的巨大动力和澎湃活力,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需要进一步完善产权制度,夯实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基礎,以产权有效激励持续激发市场主体发展动力和活力。

从理论上说,完善的产权包括使用权、收益权和转让权,完善产权需要明确产权、行使产权、保护产权。从实践中看,一是完善农村产权改革,实现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具体要完善农村土地产权界定制度以明确产权、设计合理的产权使用制度以行使产权、探索收益分配制度和流转制度以保护产权。在前期改革的基础上,重点探索土地经营权的具体形式,带动共同富裕;重点探索农村建设用地入市,和城市土地一样以市场价格享有收益权。二是深化国有资产产权改革。重点是从管资产转向管资本,发挥市场决定资源配置作用,实现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夯实国企这个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物质基础和政治基础;探索国有资本和非国有资本交叉持股、混合产权、混合经营,通过产权配置激发国有资本活力和控制力、影响力。三是保障非公企业产权,在思想上认同、实践中践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的“国家保护各种所有制经济产权和合法利益” [8],逐步消除产权的所有制歧视现象。四是从法律上健全产权保护制度,特别是建立知识产权侵权惩罚性赔偿制度,加强企业商业秘密保护。

2.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满足让市场决定资源配置的条件。经过40年的改革与发展,我国的商品市场建设已经比较完备,实现了商品价格由市场决定、资源由市场配置,商品生产销售实现了公平竞争,企业实现了优胜劣汰;但要素配置仍未完成市场化改革,当前经济运行表现出的结构性问题,主要原因是要素错位配置。因此推进市场化改革重在推进要素市场制度建设,在劳动力、土地、金融、科技、数据等领域健全制度规则,大幅度减少政府对资源的直接配置,实现要素价格市场决定,进一步形成流动自主有序、配置高效公平的市场机制,实现效益最大化和效率最优化。

(二)提供高效优质服务,让政府更加有为

政府和市场,不是一对矛盾,不是此消彼长,而是强强结合。建设强政府,不是政府包办一切,也不是政府凌驾于市场之上,而是让政府更加有为,通过提升市场治理能力,推动高标准市场体系形成,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为经济高质量发提供保障。

1.服务市场主体,保障公平竞争。一是完善市场环境制度,保障公平竞争,维护市场秩序。完善公平竞争制度,强化竞争政策基础地位,落实公平竞争审查制度,加强和改进反垄断和反不正当竞争执法,同时放宽市场准入,让不同所有制主体能平等进入市场,通过维护公平竞争的秩序,为市场经济提供正常的运行环境。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改革生产许可制度,健全破产制度,为市场与政府划清界限,提高市场配置资源的能力,激发市场主体活力、鼓励创新创业行为,促进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二是加强和优化公共服务,优化营商环境。限制政府的不当干预,打破行业壁垒、企业垄断,激发市场主体尤其是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提高经济运行效率。深入推进“放管服”改革,推进政府放权给市场、社会、下属机构,优化政府服务、加强事中事后监管,提高政府服务效率。

2.积极作为,促进经济平稳高质量发展。一是发挥政府部门在宏观上的调控职能,招聘专业人士到政府任职,用其专业素养,结合我国实际,把科学性和协同性结合好,增强调控前瞻性、针对性和有效性,实现精准调控,填补市场自发调控存在的缺陷,为市场经济的运行创造稳定的宏观环境,从而保证经济增长速度保持在合理区间,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二是弥補市场失灵,促进共同富裕。对于那些市场因为利润原因不愿做或因力量不足做不好的事情,政府及时补位,提供公共物品和服务,调节社会的收入分配,促进经济社会平稳、可持续发展,让政府“看得见的手”推进生产要素投入少、资源环境成本低、经济社会效益好的高质量发展,让全体人民共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三)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让党领导更加有力

处理好政府和市场的关系,坚持党的领导是关键。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党的领导,发挥党总揽全局、协调各方的领导核心作用,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在我国,党的坚强有力领导是政府发挥作用的根本保证。”[9]61

1.坚定信念,以人民为中心。在社会主义条件下搞市场经济是我们党的伟大创举。实践中取得的辉煌成就,关键在于党的坚强领导,坚定人民群众的信念,凝聚各族人民的共识,始终确保我国经济沿着正确方向发展,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也是对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最重要的制度性规定。当前形势复杂、挑战严峻,就更要发挥党领导的定海神针作用,在推进经济发展的进程中坚定把握住社会主义的正确方向,把党领导经济工作的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为做好经济工作、完成目标任务提供根本保证。新冠肺炎病毒袭来,正是党强有力的领导部署,果断封城、采取措施,集中力量、支援武汉,才迅速坚定了人民群众战胜病毒的信心;以人民生命健康为重,不惜以经济停摆防控疫情;疫情一旦初步控制,就推动疫情防控和复工复产两手抓,既重视人民群众的健康、社会的安定,也重视人民群众的生活、经济的发展。

2.统领各方,凝聚力量。党是领导一切的,不是包办一切,而是发挥把方向、管大局、保落实的作用。党领导经济工作必须遵循经济社会发展规律,优化经济治理方式,协调不同部门在国家经济治理体系中的定位和功能,加强全局观念,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充分发挥党善于凝聚各方力量,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强大动力,集中精力办好自己的事,发挥社会主义制度集中力量办大事的突出优势,持续创造比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更高的生产效率。培养和造就一批又一批一心为民、勇担使命的优秀干部队伍和人才队伍,凝聚力量,不断发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优越性,不断提升经济治理能力,推进经济高质量发展,进而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奠定坚实的经济基础。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9-11-06 (01).

[2][3][5][6]邓小平文选 (第3卷) [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马克思恩格斯选集[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2.

[7][9]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7.

[8]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EB/OL]. http://cpc.people.com.cn/n/2013/1115/c64094-23559163.html.

责任编辑:彭银春

猜你喜欢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优越性制度
“四个全面”视域下构建新型政商关系探究
弗莱堡学派理论分析及其对中国改革的影响
某些单位的制度
水利工程招投标制度下的招标代理探究
电子商务环境下实体书店的发展与转型探究
浅谈人类对政府与市场关系规律的探求
如何强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工会思想政治工作
论制度安排的后发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