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中山国文化背景下的乡村规划与改造概念设计
2020-05-23费文俞乔会杰
费文俞 乔会杰
【摘 要】一幅散发着浓郁乡土气息的画面,会唤起熟悉的乡情。中国是农业大国,脚下的乡土满载着祖祖辈辈的辛勤劳作与酸甜苦辣的回忆。本文从社会文化背景出发,针对用各种研究调研方法后剖析得出的现存问题提出相应概念设计策略,使村落焕发生机与活力,唤起乡土记忆,形成文化印记。
【关键词】古中山国文化;乡土记忆;文化符号
引言:
改革开放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改变了中国社会结构和自然风貌。空巢村,贫困村慢慢出现。新时代下,乡村振兴策略为农村带去新的发展机遇,为回归最本真的土地,无数人为之努力,乡村改造项目层出不穷。一次好的乡村规划改造一定从村落所在地特色出发,以人为本,反映村落真实生活,设计引领更美好的生活,让村落融于环境,散发出独特的魅力。
一、古中山國文化
滹沱河流域,存在着鲜为人知的神秘王国--古中山国。古中山国是居于陕西与山西的游牧民族白狄族经长期迁徙后定居在河北冀中平原建立的少数民族小国,是历史上游牧民族文化与中原农耕汉文明结合的典范,在两种文明的交织碰撞中,古中山国文化形成了独特的美学表达。
古人云:“战国所以盛衰,中山若隐为之枢辖”,古中山国于战国时期处于举足轻重地位,处燕赵要塞之地。因史书失载,后世难以了解其真实历史场景。随着上世纪70年代以来的考古挖掘,古老的文化正揭开层层面纱,如今,古中山文化作为河北石家庄的历史文化根脉重要组成部分,正向世界展现它的独特与历史踪迹。
二、设计与文化融合
概念设计过程中,探究古城历史风貌,合理提取古中山国建筑元素。例如,坡屋顶,山字形青铜器与出土文物纹理--瓦当的勾状纹、充满异族特色的错金银纹样、羊角回字形纹饰,斗拱技术的应用,营造古时都城风韵。文化与村落生活、环境自然结合,注入文化自信,以乡村建筑为载体体现乡村风貌,用独特乡村风貌展现乡村文化,形成特色乡土记忆,打造城市文化符号。
三、概念设计
(1)概念设计选址村落
选址村落位于距中山国景区约1.5千米的河北省石家庄市平山县下三汲村落。村落位于中山古城西城区,北枕灵山,南临滹沱河,山水格局,周边旅游资源丰富,村庄北部的小黄山高岗体现了战国时期中山国“山在邑中”独特的崇山文化。颇有陶渊明《归去来兮辞》中“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宁静山景中的恬淡心境。古城遗址内村落共21个,共计总户数约4800户,常住人口约20000人,村落总占地面积近95万平方米。选址村落下三汲村属城西王陵墓葬区,村落涉及用地约4万平方米,村内住户约200户,人口约800人。古时村落依水而建,选址村落与上三汲村共称三汲村位于“护城河”畔。19世纪60年代大水冲破堤坝,村庄淹没,三汲村划分上下两个村庄命名迁到如今所在位置。
(2)现状勘探
从相关研究出发,运用归纳总结,文献研究等方法进行案例分析总结归纳。从实地区域现状出发,运用实地考察,问卷调查,村民及景区工作人员访谈等方法进行现场调研,实地勘探,用地分析,需求分析,人群活动分析,气候分析,民风民俗,了解当地不同年龄段村民日常生活与活动范围,通过深入走访了解当地现存问题,建筑与用地使用情况。结合当地产业,风俗与村民需求,搭建设计桥梁,连接村落情缘,形成文化印记。
(3)剖析与策略
当下社会经济结构的转换,青壮年相继离开村落,形成村落空心化。市场经济下的利益关系取代了以血缘为核心构建的熟人社会,村落成为半熟人社会,已丧失原有生机活力。面对村落空心化现象,提出保留原住民,吸引在外村民回归家乡策略。经济上:保护地缘基础上发展新兴业态,将周边旅游景点与村落形成融合。村落不作为边缘化的村落,而成为旅游区的一部分,建民宿,采摘园,农耕体验,特色饮食等形成村落内部与外部的交互对话;发展养殖业,打造环保特色农场;实现农产品包装展销,形成村落特色品牌。文化上:重视当地教育与文化建设。从村落与古文化中提取色、材、纹理等元素进行村落规划升级,使其焕发生机活力,形成文化印记。将中山文化中的青铜文化、书法艺术文化、陶文化、酒文化、玉文化、射艺文化、中山历史故事文化融入村落标识,公共景观小品,村落广场及活动中心设计之中,增强村民文化认同,唤起乡村记忆,营造村落归属感。公共服务:完善医疗卫生与公共服务设施,提供村落情感,生活与文化的保障。
面对村庄建设文化活力缺失,提出形成村庄生活、生产、生态、连接空间有序一体的策略。结合现状对现有场地进行建筑微改、拆除与加建。在生活空间中,将村落中传统院落式建筑进行完善,发展庭院经济形成生活庭院场景化,故事化,让庭院成为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夷愉时光,成为村落文化的孕育场所。余秋雨在《文化苦旅》中提到“时间和文字在一个个老庭院里厮磨,这是文化存在的极温暖方式”。建造广场文化,形成娱乐休闲与集散场地,为村户间提供情感连接。加建村民活动中心,形成场所精神与室内文娱活动空间,提供乡村记忆留存,文化交流与学习场所。
在生产空间中,进行商业空间更新。集市、商业街是村民汇聚的场所,是人们情感的寄托与民风民俗的体现。在下三汲村落中,模拟古中山国作坊文化进行商业街建设,还原古城风韵。
在生态空间中,绿化体现在庭院,街巷,绿地,造景中。依据场地气候引入改善环境的不同花期植物,形成四季不同景观,同时引入净化水源。
在连接空间中,完善公共服务空间。建设公共坐具,村庄指示牌,灯具小品等服务性设施与雕塑,石碑,赏石花坛等观赏性设施。
面对旅游业不景气,进行游客体验与当地特色与服务建设策略。农耕场景文化,采摘园、中山国射艺,陶艺等游客体验与特色游人驻足空间设计,民宿建设,特色廊、亭,特色饮食制作与品尝,回归自然同时感受乡土情怀。
四、展望
村落融入文化,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结合当地产业,风俗与村民需求形成文化印记。村落重新焕发活力,形成优美居住空间,旅居空间。带动当地商贸和旅游业的发展,形成可游可居可观文化村落。形成人、文化、环境三者交互对话。
结语
以村落所处文化背景为依托,为村落注入文化印记,让生活在此的人了解到自己所在地历史文化的根脉。营造乡土文化记忆,传播古文化的同时让更多儿女回归乡土。以最本真乡村为起点,立足人的需求,让承载着祖辈的辛劳与精神、物质文化的土地重新焕发生机活力。中国以乡村为基础发展壮大,农村承载着某个时期不同时代人民难忘的回忆,面对当下乡村出现的种种难题,有效地解决必不可少。为村落注入文化,提供未来的方向,使乡村重新焕发生机。
参考文献:
[1]刘青,陈倩.古中山国青铜器中的设计美学——以四龙四凤铜方案为例[J].艺术品鉴,2020(12):160-161.
[2]郝卫国. “沽上乡韵”—天津地区乡村景观规划建设中文化特色保护研究[D].天津大学,2017.
[3]郭海鞍. 文化引导下的乡村特色风貌营建策略研究[D].天津大学,2017.
[4]曹田. “城乡互构”关系中的设计价值选择与中国乡村实践[D].中央美术学院,2016.
[5]孙德惠.古中山国青铜器物纹饰艺术审美探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1,34(03):46-48.
作者简介:
费文俞(1999.11-),女,汉族,河北平山人,大连工业大学艺术设计学院,21级本硕贯通在读研究生,硕士学位,专业:设计学,研究方向:环境艺术设计。
(作者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