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文化学视野下象形武术的“动态”文化符号

2016-12-16卫微

武术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文化符号动态

卫微

摘 要:象形武术从哲学上讲是以身体为作用对象、传承文化的载体,通过身体演绎本民族文化的运动形式。文章运用文献资料法,从符号学和文化学角度,对象形武术的身体符号所承载的文化学特征进行解读,它所体现的文化特征和文化符号特性是动态发展的,从而影射出象形武术的文化内涵。

关键词:文化学 象形武术 文化符号

中图分类号:G8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1839(2016)11—0028—03

人类文明的进程中,可清晰地意识到中国的古代哲学观念、审美意识、道德标准几乎都有与之相对应的表达符号。(1)文化之所以能被积累创造,主要是因为人类具有创造、运用符号的能力。“人类及其文化的起源过程,实际上是人类自身不断突破较低层次的感觉性思维向较抽象、复杂的概念性思维迈进的过程。”(2)人类通过赋予符号以表达某些特殊文化含义的象征意义,使象征“文化符号”具有自己独特的存在方式、表现形式以及内在属性。武术作为一项民族传统体育项目,是一种文化形态,也是一种身体运动形式。在文化学和符号学角度看,武术通过身体所演绎的民族文化实用性功能,逐渐将它背后所隐含的符号意义呈现,构成了武术“身体文化”符号象征。象形武术是在武术文化发展的历程中产生的“身体文化”符号,从象形武术中反映了武术运用身体表达的文化符号及其象征意义。

1 象形武术的文化释解

1.1 象形文化内涵

在文化《内涵论》中,指出内涵分为类相指称和殊相指称。“类相指称是指把表达式作为语言的词语和词组;殊相指称是指把表达式作为在语言的使用中所产生的词和词组的话语和标题。”象形具有其独特的文化属性,同样包含所属内涵。(1)象形的“类相指称”:在“象形”一词中,“象”即为模仿;“形”即为实体,样子。古老的象形字是一种表形的文字。“象形”一词来自于图画文字,突显象征性质,是一种最原始的造字方法。它的局限性很大,因为有些实体事物和抽象事物是画不出来的。因此,以象形字为基础后,汉字由表形向表意发展,指事字和会意字应运而生。(2)象形的“殊相指称”:在传统武术的产生和发展过程中,象形武术可谓传统结晶。纵观象形武术的历史,无论是动作的命名和套路的结构,以及简单的踢打架势或进退攻守的运动形式,而形成一些防身自卫的方法,均模拟动物的意识、形态、动作等加以提炼升华,其表现形象生动、风格独特、演练起来栩栩如生,反应其表现价值大多靠形象的象征价值所体现,以凸显身体作为“文化符号”的载体角色。所以,凭借处于特定环境中的动物形象才可发展成为今天的象形武术。例如,蛇拳中蛇的屈伸自如、左顾右盼;猴拳中猴的变化莫测之巧、纵身跳跃之灵;鹰爪拳中鹰的机智稳健、威力无比的钢爪;养生功法中“五禽戏”的“虎、鹿、熊、猿、鸟”的形态特征等。

1.2 象形武术的特质文化

象征价值体现了一种人们对于动物本质的诠释,以激发人们的联想和想象。日本著名的符号学家池上嘉彦说过:“在姿势中,有一种就被称为‘身体语的这种身姿语明显具有类似语言的东西,即‘符号的性质一样。”象形武术具有身体姿势的特征,成为“符号化”的身体语言,是一种不会说话的符号,一种无声的文化载体。

所以,象形武术通过身体姿势表现出的武术动作经过高度抽象化提炼,其形象直观、趣味性强的特点,对人们造成极强的视觉感染力,还可将象征武术中所包含的“象征”文化特征进行挖掘,形成“象征符号”,使观者在演绎者优美的动作中体验中国传统文化。无论是哪一种风格的象形拳,都是以人的身体来表现“象”的特征和特性,演绎着身体的文化,表现出不同象形风格的象征符号意义。

2 象形武术的双行“动态”文化符号

哲人卡希尔认为:“人学研究的不是文化、也不是符号、而是运用符号进行创造的活动”。所以,从动态角度看,人类在社会生活中不断地“劳作”、创造符号、运用符号来创造世界。文化符号可以整合各种文化形式,使具有动态功能性的符号不同于静态的符号。象形武术的文化符号,也是在动态中行进,运用符号来传承中华精髓。

2.1 在“身体文化”基础上,象形武术呈“动态”的文化符号

“在武术的活动中,武术先民把各种动物的搏击形态及适应自然生存的本领结合武术的攻防特点创编成满目琳琅的象形武术套路,如拳理中的龙拳练神、狮拳练势、虎拳练骨、豹拳练力等。” “象形就是以人体动作,模拟客观事物的形象,即可是飞禽、走兽、花木鱼虫,抑或是人们生活实践的场景。取意则是象形动作中所含蕴的意义。”在武术文化中,其表现手法以象形为主,不仅有静态的单个动作,也有动态的组合动作或套路,均具有神似、形似及攻防含义、格斗意念,即“以形为始,以意为终”。通过不用的身体形态揭示出各异的“身体文化”。演练动态的象形武术时,为表现出不同的动物形象,不同自然社会景观的变化,演练者利用身体的姿态来体现,即劲力、伸展、开合、动静、快慢等,如猴的灵巧、鹰的凶猛等特征,这些都带有象征意义。象形武术是一种“动态”的身体符号,借身体的“动态”传承博大精深的文化,映射传统文化的象征精神。

2.2 从社会历史发展角度,象形武术“文化符号”呈“动态”式发展

2.2.1 象形武术文化的“原始文化符号”特性

“上古之世,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民食果蓏蚌蛤,腥臊恶臭,而伤害腹胃,民多疾病。原始社会的产力极低,人们过着共同采集、狩猎、平等的集体生活,生活极为艰苦,饱受野兽侵袭和疾病的折磨。恶劣的环境和气候,困苦的生活状况等外部条件,逼着原始人类不得不为了生存而顽强的挣扎、搏斗,进而学会思索和创造。”“原始人把握对象的基本方法是概括性的把握,凡是客观实在的对象,只要视而可见其形,均可用象形来把握。食物之形、衣食之形、屋宇之形、器物工具之形,等等。都可以模仿其形、其特征,甚至包括它们的声音,这种简单的模仿方法为武术思维的起源奠定了基础。”伴随着人类文明的进程,文化的积累和传递,身体赋予了文化生命力,他们利用身体传递信号、以身体行为表达文化内涵。原始的模仿思维方法被抽象的象形、取意、象征等理性思维方法所取代。身体行为传递的是一种身体文化、一种身体语言,这种身体语言起到了传递信息的符号功能。象形武术也恰恰是利用身体来传递攻防意识的“身体符号”,渐渐地随着人类文明的推进,原始的攻防动作逐渐发展成一种攻击和防守的符号,此类符号在原始文化中形成“原始文化符号”。

2.2.2 象形武术文化的“身体文化符号”特性

人类学家怀特说:“全部人类行为起源于符号的使用”。文化符号由多种符号形态构成,诸如语言、文字、行为和各种综合形态等,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语言符号的产生使人类最终与类人猿分道扬镳;非语言符号使人类文化更加丰富多彩、形式多样。在非语言系统中,身体动作语言涉及的面最大。象形武术正是因非语言符号所表达的某种特殊“言语”状态,通过模拟各种自然动物的特长和形态,用身体符号承载着“象征”价值的体现。在身体文化研究中,身体在文化的传承与传递中起到媒介的作用,凸显身体在其中所承载的符号角色。早期的武术习练者的传统思想是:“宁教千招,不说一招。”他们凭借“身体符号”进行传承,同时借身体符号传递着传统的文化与思想,形成象形武术中表达的“身体文化符号”。

2.2.3 象形武术文化的“行为象征符号”特性

非语言符号的象征在传统的象征符号中非常重要和普遍存在的。“中国传统象征符号具备了现代符号简洁的外部特征,而丰富的内涵则包容了华夏民族对宇宙自然乃至现实的各个层面。它包含有图腾崇拜、宗教信仰、哲学观念、道德审美等各个层面。既有对天地日月、星河云雷等自然景观充满幻想的符号,也有借助于各种动植物寓意的图形,还有以抽象形态象征的哲学观念、文化意识的图形符号。”可以说,象征在意义上讲是文化符号的延伸。象征的本质就是用具体的媒介物表达某种特殊的意义。象形武术是人类通过身体所演绎的象征含义,身体的运动在社会研究中称之为行为活动。象形武术是在原始模仿文化下逐渐发展起来的,是以运动行为活动所开展的,具有一定意义的“行为象征符号”。

文化的繁衍不是单一的,可呈双行动态形式发展,使两种“动态”并驾齐驱。所以,象形武术在历史演进层面上,依循着它的发展客观规律。从文化学和符号学角度看,象形武术文化本身包含着“文化符号”特性,从最初的“原始文化符号”,发展到“身体文化符号”,再到具有意义特征的“行为象征符号”,它的发展呈简单化到复杂化的“动态”式发展。

3 结论

“文化是一个社会中所有与社会生活相关的符号活动的总集合。”文化符号是人类复杂思维在长期的社会实践中作用的产物。象形武术本身作为一种文化属性根植于传统文化的土壤之中,具有传承功能和符号功能。在发展过程中,以“身体文化”为先导,揭示了象征“文化符号”,表现出“动态”式的结构传承和“动态”的文化形式发展。意在使象形武术的“文化符号”凸显文化内涵,使其成为承载中国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

参考文献:

[1]阴法鲁,许树安.中国古代文化史[M].北京:北京人学出版社,1991:21.

[2]陈华文.文化学概论新编[M].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2009:199.

[3]张 峰.象形武术·身体·思维符号[J].体育与科学,2010(1):48-51.

[4]关文明.体育史[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9.

[5]闫 民,邱丕相.象形武术—一种用身体表达的动态文化符号[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2007(4):48-52.

[6]方国清.一个中国特有的文化符号——武术之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2011(8):38-39.

[7]黄海蓉.解读和运用象征符号[J].大众文艺,2012(1):47

[8]黎 华.论中国武术的象形魅力[J].中国武术研究,2011(3):58-63.

[9]贾玉科.象形武术·承载传统思维方式的文化符号[J].搏击·武术科学,2008(10):26-27.

[10]余菲菲.从“图式”到“艺术符号”——对儿童绘画中艺术符号的阐释[J].学术论坛,2013(2):43-44.

[11]王国志.中国武术”武”动的线性艺术[J].搏击体育论坛,2011(8):3-7.

[12]刘 婷.中国象征人类学研究综述[J].贵州民族研究,2010(4):39-46.

[13]谭剑丹.身体社会学的思考[J].理论观察,2013(1):55-56.

[14]身瞿明安.体部位的象征人类学研究[J].世界民族,2009(1):33-42.

[15]朱宝莉.象征人类学视野下民间仪式旅游及其开发[J].旅游管理研究,2012(7):23-25.

[16]内涵论[EB/OL]. http://baike.baidu.com/view/3974127. htm,2010-7.

On the "Dynamic" Culture Symbol of Imitative-styles Wushu from the View of Culturology

Wei Wei(Shanxi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Taigu Shanxi 030081, China)

Abstract: Imitative-styles Wushu, from the view of philosophy, is based on the body as object function, the carrier of culture inheritance, to deduce the national culture through the body form of exercise. The article USES the method of literature, from the views of semiotics and cultural science, to study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of imitative Wushu culture symbols, and finds that the cultural characteristics conveyed by the cultural symbol is a dynamic development feature, which reflects the Imitative-styles Wushu cultural connotation.

Keywords:culturology imitative Wushu culture symbol

猜你喜欢

文化符号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国内动态
动态
动态
古镇保护与发展中的文化符号挖掘与运用研究
论川端康成作品中的民俗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