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八世纪哲学家对莫利纽问题的看法
2020-05-23张蕴泽
张蕴泽
【摘 要】莫利纽问题是十七世纪爱尔兰科学家莫利纽向哲学家洛克提出的一个问题。关于这个问题至今没有明确的答案,不同派别的哲学家对其有不同的看法。本文主要梳理十八世纪的著名哲学家对莫利纽问题的回答。
【关键词】莫利纽;莱布尼茨;贝克莱
一、莫利纽问题是什么
莫利纽问题(Molyneux's Problem)是一个有关于人类认知能力的思想实验,由十七世纪科学家威廉·莫利纽(William Molyneux)提出,首次见于约翰·洛克的《人类理解论》一书中。这个问题是这样的:假设一个人出生时就是盲人,天生无法看见东西,但这个盲人却学会了区分球体和立方体。那么盲人在恢复视力后,他是否能够通过视觉,用眼睛分辨出哪个是球体,哪个是立方体?由于其理论意义,十八世纪一些著名的哲学家讨论了这个问题,包括洛克,贝克莱,莱布尼茨,伏尔泰,狄德罗等。
二、十八世纪哲学家对莫利纽问题的回答
关于莫利纽问题的回答主要有肯定和否定两种看法。其中,持肯定意见的哲学家主要是莱布尼茨等;持否定回答的哲学家主要有贝克莱和洛克等。
(一)肯定回答
萊布尼茨(Leibniz)在《人类理智新论》中对莫利纽问题进行了充分讨论,严谨、肯定地回答了该问题。他明确提出了原始问题中隐含的条件:恢复视力的盲人必须知道在他面前所要区分的物体分别是球体和立方体。莱布尼茨认为,判断的依据是“理性结合触摸之前所知道的知觉知识。”对于球体,没有突出的顶点,球体是一个全平且无角的,而在立方体中,有八个凸起的顶点和角,这样一个盲人也能够靠触摸来辨别立方体与球体。这两种形状无论从视觉还是从触觉上所获得,都应该形成同样的观念。只有这样,一个盲人和一个丧失触觉的风瘫病人才都能够理解几何学。
莱布尼茨认为,这一论点的证明来自盲人具有“某种自然几何学的基础”的事实。莱布尼茨在这里承认贝克莱所坚持的异质性,但声称它是图像的异质性,而不是“包含在定义中”的精确观念的异质性。通过这种区别,莱布尼茨摆脱了常见于洛克和贝克莱可意象性和可设想性的困惑。
(二)否定回答
1.贝克莱的观点
贝克莱对于莫利纽问题的回答是否定的,而且他是彻底的否定。贝克莱声称“一个天生盲人不会一开始就认为他所看到的事物与触摸的物体具有相同的性质,或者与之有共同之处。”贝克莱认为,由于视觉与触觉表象在本质上就不同,所以这两种感觉不可能有共同点,即可见和有形不是“同质的”。贝克莱提供了洛克和莫利纽对莫利纽问题的解决方案,以“进一步证实我们的宗旨”。对于贝克莱来说,盲人甚至都不了解这个问题。在他看来,这是“彻头彻尾的玩笑和难以理解的”。
贝克莱认为,用几何学方法是不能解释视觉的,因为光学中所提到的那些线和角是我们所觉察不到的。意思就是说,用于视觉的科学解释,不能直接代替对于视觉的心理学解释和哲学解释。贝克莱还希望展示如何通过视觉感知距离,幅度和位置(方位)。在每种情况下,都用莫利纽问题来支持他的论点。就距离而言,贝克莱认为我们无法直接看到距离、判断距离。物体本身能够被意识到,但是物体离我们有多远是无法通过视觉立即知道。他的著名解决方案是对距离的感知,这是一种“基于经验的判断行为”。贝克莱在关于距离的讨论中使用了他自己版本的莫利纽问题:“……这是一个显而易见的结果,一个天生的盲人在恢复能力时,一开始根本不知道视距。太阳和星星,最遥远的物体以及近处的物体,似乎都在他的眼中,或者更确切地说,在他的脑海中。”莫里纽问题是贝克莱论证中的一个测试案例。
贝克莱认为,莫利纽问题是对他关于视觉与触觉观念不同这一论断的一个有力证明。在贝克莱看来,这两种观念不仅不同,而且没有共同的对象。虽然我们认为,眼睛所看到的东西和手所摸到的东西是同一个,但贝克莱指出,眼睛所看的是我们视网膜上的影象,手所摸到的则是外在于我们自身的事物,这两者根本不同。
2.洛克的回答
洛克提到了莫利纽的问题来证明所有的观念都来自经验。莫利纽认为,盲人不能分辨出球体和立方体。洛克也同意他的观点。洛克明确指出,那个恢复视力的盲人无法确定哪个是立方体,哪个是球体,他只能看到这两个物体。虽然盲人可以通过触摸感知他们形状的不同,从而分辨出哪一个是立方体,哪一个是球体,但他在初视之下,一定不能确定哪个是立方体,哪个是球体。
三、关于莫利纽问题的思考
关于莫利纽问题的争论到现在依然没有停止...当然,还有很多人仍在研究和探讨这个问题。盲人到底能不能通过视觉就分辨出球体和立方体?每一个思考这一问题的人都会给出自己的答案。在笔者看来,这个问题的答案绝非肯定。因为决定这一问题回答的因素有太多,如盲人自身的主观因素(视力水平、智力水平、学习能力、观察能力、思维能力)等,观测时的客观条件(阳光强度、光线、距离)等,都会影响到问题的结果。也许深受辩证思维的局限,我想这个问题也许是肯定,也许是否定,在各项条件都恰好合宜的时候,盲人就能够分辨出这两种物体了;又或者因某些因素的不完美导致盲人无法分辨也是可能的。但这只是一种很肤浅的想法。如何能像哲学家一样,将自己的理论贯穿其中,用自己的观点去解释、论证问题,背后的逻辑怎样严谨到不被人攻击,这才是我们应该学习的地方。正如我们在写论文时遇到的问题,论文的条理要清晰,逻辑要严谨,语言要准确,那么能从莫利纽问题上学到什么呢?
首先,理性要求我们从实际出发,选择难度适中,自身能够把握的主题着手进行;其次,在充分搜集资料,归纳整理后列出提纲,完成开题是我们的首要任务;最后,按部就班、循序渐进地完成论文即可;
此外,经验的加入也是必不可少。在研读数十篇博士论文后,对于如何撰写论文的体悟一定不少;在上课时,老师给我们提供的撰写思路以及干货总结也是我们的经验来源;还有平时在论文训练中习得的格式模板都是我们的经验。
在莫利纽问题的背后,有经验主义者和理性主义者的“你争我斗”;在写论文的过程中,也有理性原则和经验原则的强强联手。万物皆变,唯变不变。
参考文献:
[1]Bridger Ehli. Leibniz and the Molyneux Problem[J]. Journal of Modern Philosophy,2020,2(1).
[2]Mohan Matthen,Jonathan Cohen. Many Molyneux Questions[J]. Australas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20,98(1).
[3]Vaughn. Is Lockes answer to Molyneuxs question inconsistent? Cross-modal recognition and the sight–recognition error[J]. Canadian Journal of Philosophy,2019,49(5).
[4]骆长捷. 莫利纽问题:哲学研究与科学实验[N]. 中国社会科学报,2020-11-17(004).
[5]何静.从莫利纽克斯难题看知觉体验的具身性[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45(01):53-58.
(作者单位:天津外国语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