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两种基于转科的平均住院日计算方法比较

2020-05-23宋宁宏王振宇

医学与社会 2020年3期
关键词:住院日计算方法天数

戴 卉 鲁 磊 高 雯 宋宁宏 王振宇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南京,210029

平均住院日(Average Lengh of Stay, ALOS)是指一定时期内患者的平均住院时间,是评价医疗效益和效率、医疗质量和技术水平的综合指标[1]。为了调动广大医务工作者的工作积极性,更好地为患者服务,很多医院把“病床周转次数、出院者平均住院日”等指标纳入考核范畴。传统的平均住院日的计算方法,很大程度上丢失了病人在转科过程中的住院信息,将转科病人的住院时间累加在出院科室里,未能科学反映出临床科室平均住院日的真实情况。为减少转科对平均住院日的影响,本研究通过分析某医院HIS系统和病案首页系统中平均住院日的两种常用计算方法,将转科病人信息体现在平均住院日的计算中,真实、准确地体现各临床科室的平均住院日,能更有效地反映临床科室的医疗服务效率和资源有效利用率。

1 资料来源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收集某三级甲等综合医院2018年12月份住院患者病案首页信息和HIS信息。包括各科室出院人次、转出和转入人次、住院天数等。全院共37个住院科室,2018年12月份出院病人数为10721。

1.2 研究方法

1.2.1 传统法科室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2]:

该计算公式未考虑转科因素,患者住院天数全部算在最终出院科室,从而增加了出院科室的平均住院日。

1.2.2 方法一:考虑转科的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2]:

该计算公式考虑了转科因素,分子包含转科患者在该科室的住院天数,分母包含无转科人次数、 转入和转出人次数。

1.2.3 方法二:转科病人“分割法”科室平均住院日计算公式[3]:

科室平均住院日(天)=(期内出院患者在该科室的住院总天数/期内出院患者每人次在该科室住院天数与其本次住院总天数之比的合计)=(期内未转科人员的住院总天数+期内转出人员在本科室的住院总天数+期内转入人员在本科室的住院总天数/期内未转科人次数+期内转出者每人次在该科住院天数与其住院总天数之比的合计+期内转入者每人次在该科的住院天数与本次住院总天数之比的合计)。

该公式通过计算机语言编写函数,通过该院HIS系统计算获得。

1.3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2.0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偏态分布资料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资料的正态性检验采用Kolmogorov-Smirnov检验方法,并采用Wilcoxon秩和检验和Spearman相关分析对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P<0.05为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两种基于转科的计算方法与传统法的描述性分析

三种方法平均住院日的计算均为住院天数与出院人数(人次)的比值,但分子与分母两者的内容有所不同。三种方法计算全院的平均住院日均相同。传统法、方法一和方法二期内收治病人数分别为10721、11232、10721。

由表1可见,运用方法一计算平均住院日,有89.19%科室平均住院日低于传统方法计算的平均住院日,有10.81%科室平均住院日高于传统方法计算的平均住院日;运用方法二计算平均住院日,有67.57%科室平均住院日低于传统方法计算的平均住院日,有32.43%科室平均住院日高于传统方法计算的平均住院日。由此可见,方法一计算的平均住院日低于方法二,两者计算的平均住院日均低于传统法。

2.2 两种基于转科的平均住院日计算方法与传统方法的统计学检验

本研究分别对三种计算方法的平均住院日进行正态性检验,均符合正态性(P<0.05);分别对方法一与传统法以及方法二与传统法计算的平均住院日差值进行正态性检验,不符合正态性(P<0.001),因此采用秩和检验进行比较。

传统法和方法一计算的平均住院日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传统法:10.72(7.32,15.82),方法一:9.29(7.02,14.37)。经Wilcoxon秩和检验可得,两者平均住院日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01),并且方法一计算的平均住院日的中位数低于传统法;传统法和方法二计算的平均住院日用中位数和四分位数间距表示,传统法:10.72(7.32,15.82),方法二:10.53(7.23,15.65),两者平均住院日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189>0.05)。

表1 三种方法计算平均住院日比较

经Spearman相关分析可得,两者与传统法比较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方法一与传统法:r=0.917,P<0.001;方法二与传统法:r=0.969,P<0.001)。

3 讨论

3.1 传统计算方法影响了考核的准确性、公正性

目前,传统平均住院日计算方法已被国内医院广泛应用,但因其没有考虑医院内部转科问题,从而影响了医院内部考核的准确性、公正性[2]。例如一个在外科住了较长时间的病人若转入内科治疗后出院,内科就可能因住院日较长,导致该科室平均住院日超标[2]。因此个别科室会利用计算方法的弊端,通过转科等多种方式降低科室的平均住院日,导致部分接受转科、治疗危重患者的科室有较长的平均住院日。这种计算方法一方面缺乏了评价的科学性,另一方面未最大程度地运用医疗资源,为患者增加负担。另外,转科的危重病人也可能会因此延误救治,为医疗安全埋下隐患[4]。因此,寻找一种科学可行的平均住院日计算方法已经迫在眉睫。

3.2 三种计算方法差异原因分析

期内收治病人数:方法一>传统法=方法二,方法一由于重复计算出院人数导致最终扩大了期内收治病人数。

三种计算方法进行比较,方法一使得大部分科室(89.19%)的平均住院日均低于传统方法,并没有剔除重复转科人数,这样易造成科室反复进行转科操作,使科室平均住院日的指标统计失去意义;方法二使得大部分科室(67.57%)的平均住院日低于传统方法,同期收治病人数等于期内出院患者数,运用分割法可以综合考虑转科与非转科的差别和影响,运用科学的方法对住院天数和住院人数进行分割,是一种较为科学、全面的方法。只有4个科室运用方法一计算的平均住院日高于传统法,分别为乳腺病科、整形烧伤科、老年消化科和骨科,它们都是转科人数较少、住院时间较长的科室,在运用方法一计算时分子增加较多,分母增加较少,导致平均住院日高于传统法;12个科室(包含了以上4个科室)运用方法二计算的平均住院日高于传统法,分别为感染科、乳腺病科、内分泌科、ICU、整形烧伤科、康复医学中心、老年ICU、急诊科、老年消化科、小儿胸心外科、骨科、老年呼吸科,它们基本都是转出人数高于转入人数或者住院时间较长的科室,在采用分割法计算时分割至本科室的较多,相比于不考虑转科的传统法计算得更加合理。

方法一计算的平均住院日大部分科室低于传统法,两者差别有统计学意义;方法二计算的平均住院日大部分科室也低于传统法,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并且两种方法与传统法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说明考虑转科因素后,大部分科室的平均住院日均下降。综合计算方法、与传统法的相关程度和计算结果综合评判,建议医院采用分割法计算平均住院日,能够全面综合地考虑到转科与未转科患者对计算平均住院日的影响,较为科学地反映临床科室的工作效率,体现科室平均住院日计算的公平性。运用科学的平均住院日的计算方法,以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床位使用率和周转次数,为更多的患者提供医疗服务。使有限的资源为更多的患者服务[5]。

猜你喜欢

住院日计算方法天数
浮力计算方法汇集
质量管理工具在减少CT停机天数中的应用
极限的计算方法研究
多举措缩短平均住院日效果分析
抑郁筛查小测试
某院超长住院日患者分布特征及影响因素分析
最多几天?最少几天?
生日谜题
某院1740例超长住院日患者影响因素分析
不同应变率比值计算方法在甲状腺恶性肿瘤诊断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