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急慢性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多层螺旋CT(MSCT)征象分析

2020-05-21

影像研究与医学应用 2020年10期
关键词:管腔患侧血栓

李 竑

(海南省琼海市人民医院心胸外科 海南 琼海 571400)

1 引言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主要是血液在下肢深静脉内部出现异常凝结的状态,在临床中较为多见。急性阶段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采用溶栓、取栓等治疗[1],以此降低致命性肺栓塞发生率。慢性阶段的下肢深静脉血栓主要采取抗凝、活血治疗。所以临床科学诊断急慢性阶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十分关键[2]。针对于此,文章主要分析2013 年1 月至2019年1月期间,在本院经过DSA确诊的DVT患者89例,评定多层螺旋CT 的诊断价值。

2 数据和方法

2.1 基本数据

选入2013 年1 月—2019 年1 月阶段纳入的,进行DSA 诊断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89 例,其中男性50 例,女性39 例,最大年龄81 岁,最小年龄20 岁,平均年龄(56.56±5.20)岁。临床主要反应为下肢出现肿胀、疼痛、无力、跛行、皮肤色素沉着、溃疡出现,症状长达72 小时~10 年不等。

2.2 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 设备进行处理,通过仰卧足先进扫描的体位,扫描位置为头足的方向,扫描参数设定为:探测器准直为16 毫米乘以1.5 毫米,螺距为1.0,机架旋转设置为每0.5 秒一转,扫描视野为35 ~44 厘米。扫描条件设定为:电压为120kV,电流220 ~300mA。

应用间接法MSCT 处理,首先进行平扫,扫描区域从第三腰椎上缘位置到脚踝位置。而后用高压注射位置从肘前静脉注射100 毫升碘海醇注射液,注射速率为每秒3.0毫升,应用对比剂跟踪技术,在下腔静脉内设定跟踪区域,阈值到达100HU 进行自动触发扫描,如果延迟100 秒,下腔静脉密度无法达到此值,则进行手动触发处理,扫描区域在第3 腰椎上缘位置到膝部。

3 结果

根据病程进行区分,89 例患者中,有44 例为急性阶段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中包含4 例慢性阶段的DVT 急性发作;45 例为慢性期DVT。

在MSCT 的显示上,急性阶段的DVT 轴位图像多呈现为管腔中央类圆形低密度充盈缺失,存在环形征象,通过MIP、CPR、MPR 重组图像中存在双轨征,具有较广泛的血栓范围,常波及到全下肢,血栓位置的管腔存在显著扩张。慢性DVT 属于管腔内呈现为不规律的低密度充盈缺损,存在节段性特征,范围具有一定限制性,血栓位置管腔没有显著扩大反应,可存在局部管腔下肢闭塞,管壁出现不规则增厚表现。

急性阶段DVT 患侧肢体肌肉有所肿胀,肌肉缝隙较为模糊,皮下脂肪存在肿胀反应,筋膜位置出现增厚反应,有条索状,髂股DVT 常存在患侧腹股沟淋巴结肿大。慢性DVT 阶段患侧肢体软组织肿胀不显著,存在皮肤增厚的反应,同时出现较多的侧支血管和浅静脉,具体见表1。

表1 急性、慢性阶段DVT 形态学表现分析

4 讨论

急性阶段的血栓脱落是导致肺栓塞发生的关键因素,其中有将近90.00%的肺栓塞子来自于脱落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临床诊断中,多层螺旋CT 结果具有较高的准确性[3]。间接血管成像诊断,对比剂经过毛细血管以及侧支在全身静脉血液中充分的混合均匀,无静脉穿刺后导致的静脉炎和血栓风险率,不会受患侧肢体肿胀导致穿刺困难。

急性阶段的下肢深静脉血栓呈现为扩大的静脉管腔内,中心位置出现充盈缺损状态,进行增强扫描后轴位图像呈现为环征的特征,也就是静脉腔内的周围环状高密度对比剂较为充盈,管腔中心呈现为低密度血栓反应,通过MIP、CPR 和MPR 重组图像中[4],存在十分显著的双轨征,能够直接对血栓的范围进行反应。同时因静脉回流受阻,患侧肢体肌肉、皮下脂肪存在肿胀明显的反应,可存在水肿增厚等不规则充盈缺损。

对于急性阶段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关键是对血栓清除,从而降低PE 和PTS 发生,临床将近由50.00%的患者出现症状性PTS,其中严重程度的PTS 如静脉溃疡的发生率高达10.00%,在血管内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中,不会和血管内的内壁发生粘连。因此对于慢性、急性阶段的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其血栓成分变化属于一种动态性,且根据患者本身的情况不同,存在的变化速度也有差异。所以两种反应存在一定的交叉性,无法100.00%进行鉴别,但是对于急性、慢性的诊断存在一定的鉴别效果。

猜你喜欢

管腔患侧血栓
CCTA诊断左冠脉分叉病变的价值及其危险因素研究
防栓八段操 让你远离深静脉血栓
更 正
清洗刷在不同管腔器械清洗中的探讨
中风康复治疗:最好发病48小时后就开始
传统纯棉白条检查法与医用导光检测仪对管腔器械清洗质量评估的效能对比
品管圈在降低精细管腔类器械直径≤5mm清洗不合格率中的应用效果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
阿司匹林对“红血栓”无效
三种血栓各有堵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