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疗效的CT 影像学因素分析核心研究
2020-05-21郭启平
郭启平,吴 宏,周 凯,夏 文
(贵州省兴义市黔西南州人民医院CT 室 贵州 兴义 562400)
本文为了观察影响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疗效的CT影像学因素,回顾性选择96例患者进行研究,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回顾性选择2018 年2 月—2019 年12 月收治的96 例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55 例男性,41 例女性,年龄18 ~75 岁,平均年龄(41.92±5.28)岁,病程10d 至9 年,均值(1.02±0.35)年。
1.2 方法
所有患者均接受保守治疗:(1)骨盆牵引。采取俯卧牵引法,选择PEK-406 型牵引床,指导患者俯卧在床上,胸部使用皮胸围紧固定,腰部使用皮制骨盆牵引带予以固定,作为对抗用力牵引,拉力由小至大,慢慢增加,以达到或者超过病人体质量5 ~10kg 为准,15 ~20 分钟/次;(2)推拿。采取点、按、揉、滚等手法,推拿背部、腰部与双下肢,然后,点按病变部位穴位,如殷门、肾俞、腰阳关等;(3)针刺。主穴是足太阳膀胱经穴。风寒湿腰痛,配合命门、腰阳关等;气滞血瘀腰痛,配合合谷、膈俞、昆仑等;肝肾亏虚腰痛,配合太溪、肾俞、肝俞等。急性期,远端取穴,远端侧重手法刺激,腰局部轻刺激。缓解期,辨证施治,得气后,留针20 ~30 分钟,中间1次行针。
1.3 疗效评定与观察指标
参考《中医辨证诊断疗效标准》[1]评价疗效:(1)治愈。腰腿痛等症状基本消失,直腿抬高70°,可恢复原工作;(2)有效。腰腿痛症状有所缓解,腰部活动改善;(3)无效。临床症状与体征并无明显变化,甚至加重[2]。
CT 影像学因素涉及突出部位、突出大小、同一层面椎管矢状径以及髓核退出率、后突角。
1.4 统计学处理
将研究所得的最后数据使用SPSS22.0 统计学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在数据处理过程中,t值用以检验计量资料,卡方(χ2)用以检验计数资料,组间差异经P值进行判定,(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本研究96 例患者,经保守治疗,57 例治愈,治愈率59.3%(57/96),35 例有效,有效率36.5%(35/96),4例无效,无效率4.2%(4/96)。
2.2 CT 影像学因素
以L3-4、L4-5、L5-S1为突出部位,观察CT影像学因素,如表1 所示。
表1 不同突出部位的CT 影像学观察
根据疗效进行分组,分析各CT 影像学因素与疗效之间的关系,结果显示,保守治疗疗效与突出大小、脱出率有关系。如表2 所示。
表2 保守治疗疗效与CT 影像学因素之间的关系分析
3 讨论
腰椎间盘突出症是常见病,中医属于“腰腿痛”范畴,可诱发腰腿痛、坐骨神经痛[3]。目前,保守疗法与手术是治疗该病的主要方式,其中,保守疗法涉及有针灸、推拿、理疗、拔罐等[4]。学者研究表明,70%~80%患者可经保守治疗痊愈[5]。本次研究发现,96 例患者,治愈率59.3%,有效率36.5%,无效率4.2%。同时经数据分析发现,腰椎间盘突出症保守治疗疗效与突出大小以及脱出率有关,与椎管矢状径、后突角没有关系。
综上,对于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间盘突出越大,脱出率越高,保守治疗的效果越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