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产教融合的畜牧业人才培养研究
2020-05-20刘燕冯巧婷蒋明琴王艳丰
刘燕 冯巧婷 蒋明琴 王艳丰
摘要:在河南畜牧行业绿色健康发展的大环境下,定位职业教育产教融合中畜牧专业人才培养建设。畜牧业高质量发展需要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与培育高质量的人才相互协调发展。以科学研究、教学管理、人才培养、社会服务、经济发展等为基础,研究探索产教融合中多元合作,共同培育河南省畜牧行业的专业人才。
关键词:畜牧行业;发展现状;职业教育;产教融合
一、职业教育产教融合的意义
高质量发展离不开高素质劳动者和高技术技能人才,而发展高质量的职业教育,使越来越多的传统工业面临新的人才需求挑战,越来越多的新兴产业遭遇高素质技能人才千金难求的困境。在破解产业转型升级和高素质劳动者与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荒”的问题中,职业教育能否成为高质量发展的主力军,关键在于职业教育能否回应和满足时代需求,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不断锤炼自己。产教融合既是教育问题,也是经济问题。产教融合是新时代的产物,是新的教育方式,具有多主体性、多类型性、多层次性和多体系性等特征。产教融合从职业教育政策上升为国家教育战略,从一种类型延伸至一个体系,将在更大的空间发挥其强大的育人作用。特别是三农科技服务,精准扶贫,现代农业发展,特色农牧,农牧旅游观光,市场开放,科技攻关,高科技应用,创新发展等已經逐渐融入畜牧业发展,急需农业类高职院校教育培养出能够服务于畜牧业经济发展的专业型人才。
二、产教融合全面深化畜牧专业内涵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作为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和国家优质高职院校建设单位,一直把培养服务三农的高素质、高技能人才作为办学目标,集中精力打造优势专业和专业群,在产教融合中深化专业内涵、在校企合作中协同育人。职业教育产教融合培养畜牧行业人才,建设具有辐射引领作用的高水平专业化产教融合实训基地,符合“双高计划”的建设要求。当前禽流感“横行”,人人“谈禽色变”;非洲猪瘟疫病爆发,戒严封闭,全部扑杀;全球20强的禽全产业链集团公司鹤壁大用,轰然倒塌,宣布破产;上市公司雏鹰集团也不复存在,河南畜牧业受到巨大震荡。畜牧业在如此严峻的发展状况下,从畜牧专业角度出发,结合三农发展问题,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有机衔接,使教育优先,紧贴产业,明确畜牧专业发展定位,探索建立体现产教融合发展导向的教育评价体系,推进产教融合创新,以服务区域经济的发展。
畜牧业涵盖良种繁育、饲料加工、仔畜生产、仔畜养殖、肉畜养殖、屠宰加工、调理品深加工、出口销售、技术研发、疫苗生产、冷链物流等多个方面。河南省有国家级重点龙头企业,需结合三农实际发展问题,分析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与产教融合发展之间的互动关系。从市场活力、创新发展、消费需求、疫病防控、安全生产、社会舆论、学生就业等方面分析畜牧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新机遇,从畜牧业的需求增量、质量要求、监管难度、技术手段等方面分析畜牧业绿色健康发展的新挑战,应提出未来工作的自主创新,持续发展和进步的新措施、新技术。并且只有靠近企业,职业教育才有生命力,所以,产教融合深化了畜牧专业的内涵。
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快速发展需要大量高素质复合型人才,产教融合可以有效利用校企双方的优质资源,有助于强化学生专业技能和职业素养,推进课程改革和专业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因此,畜牧专业应在人才培养模式、专业教学团队、实践教学基地和专业国际化上细做文章。完善职业教育和培训体系,按照高质量发展要求,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深化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模式和评价模式改革,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畅通技术技能型人才成长通道,拓展就业创业本领。职业技能的提升需要以产教融合为平台,才能实现学生职业技能高质量跨越式发展。
三、存在问题
(一)畜牧业自身发展的问题
2019年,我国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总体稳固,肉类产量继续保持在8500万吨以上;畜禽养殖规模化率超过60%;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到70%。但是在畜牧业强劲发展的的同时,自身依旧存在着一些问题,如,环境污染问题、动物病害、人为添加违禁药品等质量安全问题,尤其是“非洲猪瘟”“猪流感”“瘦肉精”“皮革奶”“速生鸡”“假羊肉”等畜产品安全事件频频发生的情况下,畜牧业绿色健康安全生产问题仍是社会关注的热点。同时,也给畜牧生产带来生死存亡的巨大压力,也成为产教融合导向下河南省畜牧业如何绿色健康发展的焦点。
(二)畜牧业产教融合与专业群建设不匹配的问题
专业群建设必须紧跟市场,以市场为导向,主动对接区域产业发展需求,合理进行专业布局,动态调整和设置专业,同时,产教融合的建设与选择也必须与专业群发展相契合、相匹配。确立“专业跟着产业走”,坚持多种模式同发展的原则,探索形成产教融合发展与产业发展相结合、实训基地机制创新与社会服务创新相结合、实训基地改革与人才培养改革相结合、实训基地技能提升与创业教育相结合的产教融合建设思路。
(三)畜牧业产教融合建设校企不共生的问题
以“共建、共管、共享、共赢、可持续”为原则建设产教融合实训基地,与优质企业合作,与企业共生发展、联动培养,深化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基于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互联网+”平台、订单企业、仿真实训室等,通过学校、企业、专业、学生四方协同,深化教学、生产、应用、服务四位一体,开展校企合作,深化产教融合,促进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有机衔接(双链衔接),构建“四方协同,四位一体”的平台共建模式,实现人才供给与岗位需求对接、教育服务与产业需求对接、教育创新与产业升级对接,促进专业群建设,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四)畜牧业产教融合运行机制不灵活的问题
建立健全“共建机制、共赢机制、共享机制、共管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生态机制”等,因地制宜,坚持多模式建设。以目前校企共建实训基地存在的问题为契入点,如合作意向不明确、动机不协同、机制不灵活、利益不共赢、形式不深入、时间不长久等,创新“共建机制、共赢机制、共享机制、共管机制、激励机制、可持续发展机制、生态机制”等,实现专业群方向与产业链的匹配度相契合,专业群定位与产教融合多功能的吻合度相契合,专业群内涵与产教融合协同性的关联度相契合,专业群岗位与产教融合全覆盖的对接度相契合,破解当前制约产教融合的建设瓶颈。
(五)畜牧业产教融合形式更為多样化的问题
基于产业才能办专业,把专业办到产业链上,其形式更为多样化。体系、体制、课程、专业相互融合,构建新的产教融合的育人场景。减少了一般性的校园招聘,学生一进校门,学校就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规划教育,注重专业与企业的产教融合,将原有的专业学院转型为产业学院。改变了原有的专业纯理论教学,注重学生的动手能力,把学生作业变作品,把作品变产品,把产品变商品。不是单一的工厂场所教学就是产教融合,不是简单的校企联合建实训基地就是产教融合。而是把专业和产业变成命运共同体,联合共建产业学院,为学生创新创业提供服务,为企业培养高端从业人才。搭建起来产教融合学院育人平台,形成有生命、有价值、有智慧、有活力的畜牧业产教融合形式。这就是职业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深入后,产教融合表现出的多变化、多样化的特点。
四、培养建设策略
(一)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学校合作的内在驱动力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和办学声誉的提高。企业参与校企产教融合的主要驱动力是合作利益,选拔更多的优秀人才,为企业带来更大的利益,并且扩大企业在行业和社会的影响力等。在产教融合过程中,学校文化旨在通过产教融合开展教育教学工作,侧重专业知识的学习与巩固,还是局限在理论教学环境下,而企业文化则期望通过产教融合对员工和潜在员工开展培训,更侧重技能的应用与提高,即岗前培训。培养建设不能把产业融合流于形式,应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开展实质性的人才培养。
(二)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产教融合有利于教师深度融合,促进校企“双师型团队”的建设。但高校教师和企业人员各自诉求和体制考核方式不同,高校职称晋升和科研体制对教师是否参与校企合作教学或参与程度无明确要求,一线教师缺乏社会实践能力,教学内容、教学方法等不能很好地与企业实践操作有效衔接。而企业教师多是由业务骨干、技术骨干担任,他们走在市场的前沿、技术的前沿,他们更多考虑的是自身的需求及利益,对于其他的问题,如,思政育人,素质教育,学生综合素质培养等并不感兴趣。因此,应该深度融入,加强校企教师团队共建才能提升师资队伍建设水平。
(三)提升社会服务能力。
畜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绿色发展、安全生产等,关系到肉、蛋、奶的供应,与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企业作为市场经济活动的主体,营利性是其本质的特征,有时可能会忽略教育的育人本质及可持续发展的长远利益。高职院校社会服务能力较弱,有一些校企合作只存在于形式上,校企双方签订的共建协议书只是“挂牌基地”,不能真正及时准确地解决企业问题,没有真正提升学校科技服务的社会服务能力。故双方都应重视畜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
五、小结
以畜牧专业人才培养为研究对象,以“产教融合、打造校企命运共同体”为研究重点,遵循“共同管理、资源共享、模式创新”的原则,确立“专业跟着产业走”的产教融合建设思路,打造现代学徒制、产业学院、“互联网+”平台、订单企业、仿真实训室等,构建产教融合新生态,实现产教深度融合,资源开放共享,校企互利共赢,最终提高畜牧兽医专业学生职业技能和就业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