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TPCK的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提升研究
2020-05-20曾凡娇霍磊
曾凡娇 霍磊
摘要: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即TPcK的视角出发,分析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探讨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路径,这对于进一步深入推动高职教育的信息化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TPCK;高职;信息化教学能力;优化
一、概述
(一)TPCK的定义和内涵
TPCK即整合信息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它是由米歇尔和科勒(Mishra & Koehler)在2006年提出的。TPCK是教师利用自己的信息技术素养融合学科教学所展现的知识,它具备动态性、情境性、综合性和实践性等特征。因此,从TPCK视域出发,研究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利于教师更深刻地认识和理解教学的复杂性,从而帮助教师构建信息化教学框架,优化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
(二)信息化教学概述
在学术界,南京师范大學张一春教授对信息化教学的定义被广泛接受。他认为,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信息化教学能力指教师在教学实践中采用信息技术手段,对教学内容进行重构、整合和展示的能力,它主要包括基本和实践两个层面,基本层面指的是信息化教学的基本理念和方法技巧等,实践层面指的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何结合TPCK(Teehnologieal Pedagogical and Content Knowledge),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理念,对专业课程进行开发、设计、组织、实施和评价等。
高职教师应该具备一定的信息技术素养以及信息技术与专业知识融合的能力,并能有效开展信息化教学活动,提高教学效果。
(三)TPCK视域下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意义
一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是教育信息化的必然趋势。2017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会议提出教育信息化“1238”方案,其中,“1”代表1个核心,指信息技术和教学实践的深层融合。2018年4月,教育部颁布了《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该计划中明确指出:“新时代赋予了教育信息化新的使命,也必然带动教育信息化从1.0时代进入2.0时代”。这都表明,在“互联网+教育”的时代,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更有利于我国教育形成更好的生态,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职业素质与核心竞争力。而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方法改变了传统的课堂模式,把学生围绕着教室、教师和教材三个中心转这种封闭的课堂变得更为开放,让学生的学习时间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学习内容从教材扩展到各种网络资源,实现了时间、空间和内容上的开放。因此,如何进一步优化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教育信息化、教育现代化的必然趋势。
二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是高职教育良好发展的催化剂。高职学生的基础知识普遍比较薄弱,自我管控能力差,学习比较被动,但非常擅于应用各种学习APP和网络平台,有较强的信息化意识。传统的教学是教师主导课堂,学生的参与度低,这使学生的学习兴趣得不到充分激发,教学效果并不理想。另外,传统的教学方式更注重教师的教,轻视学生的学,侧重于将教材和教案以PPT的形式“读”给学生,这种教学模式下主要锻炼学生的低阶能力,例如,聆听、理解和记忆能力,而分析、创造、评价这些高阶层次的认知能力却得不到培养。解决以上问题不仅需要高职教师帮助学生创建与之相适应的课堂内外环境,把学生从学习的被动者转变为知识的主动构建者和课堂的主体,更需要教师变革教学模式、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法,把知识课堂升级为能力课堂。而从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知识(即TPCK)的视域出发,把专业知识融于信息技术中,利用信息技术开发出更丰富的教学资源(如课程网站、教学资源库、课件和微课等),利用信息技术对课堂教学以及课外预复习情况进行监管,有助于增强学生在学习中的参与感和师生的良性互动,激发学生更深入地思考,教师也可以及时获取教学反馈,修正教学计划和方案。因此,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是促进高职教育良好发展的一剂良药。
二、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分析
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质量,让学生获取更多的知识。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主要包括信息化素养、信息化技能的运用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调查显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师具备的信息技术素养有限,缺乏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
信息技术素养是运用信息技术发现、评价、创建和交流信息的能力,是高职教师必备的专业素养。而我国高职院校的教师普遍对信息化教学没有透彻的了解,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利用信息化进行教学评价的能力相对薄弱,大部分教师信息化知识掌握不足,缺乏整合信息技术教学的意识,有严重的“拿来主义”思想。有调查表明,在职教师中仍有29.8%的教师对于正确选择与课程内容相匹配的信息技术及资源存在困难,习惯于下载现成的课程资源,对于怎样运用信息技术对课程知识进行设计、加工、评价,使之转化为符合学生特点的信息资源却很陌生。而优质的信息化教学方案不仅能帮助教师及时发现教学中的问题,而且有利于学生及时修正自己的认知,提高自己的知识水平。
(二)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薄弱
高职院校的大部分教师会利用信息化教学环境展开教学,但缺乏系统完整的设计和规划,更多的是停留在形式上,只是简单地利用信息技术对教学内容叠加,然后加以展示和共享。有的甚至为了追求感官效果,在播放形式上添加了大量的路径,表面做得很花哨,但对于完成教学目标却没有实质性作用。据调查,将网络资源与课程教学深度整合的教师则不足20%。而信息化的社会,各种资源满天飞,如何结合专业特色和学生学情,熟练地把信息技术融于教学设计中是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进一步优化的关键。
(三)教师交流互动程度低
每一次新信息技术的推广,各高职院校都是先派部分教师代表优先参加培训,这些参加培训的教师回校后,并没有开展校内或者系部教师间的分享交流,学校也没有建立老带新、先学带动后学、会用带动不会用的分享机制。所以,很多教师对新技术的应用依然不是很了解,这不利于教师们的交流和探讨,自然也起不到共同进步的作用。
综上,高职教师对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而将信息技术熟练地运用于具体的教育情境中任重道远。
三、优化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策略
基于TPCK视域的研究表明,对于优化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有以下几个策略。
(一)政府给予政策上的支持,高校进一步完善长效监管机制、培养教师梯队
优化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是高职院校实现教育现代化的重点,这一目标的实施离不开政策的导向和长效机制的运行。首先,政府要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中充分发挥风向标的功用,尤其是要在政策、资金面上给予大力支持。其次,高职院校健全人才招聘制度,把信息化操作能力纳入到招聘要求中,并建立一套健全的信息化教学能力标准,给予教师明确强制性的要求,从而迫使教师将整合信息技术的教学法应用于实践教学中。第三,高校构建和完善长效监管机制,为良好的信息化教学环境提供保障,保证高职信息化教学的持久运行和发展。最后,高校要主动培养一支勤学习、精业务、敢创新的教师梯队,以点带面,少数带动多数,充分发挥优秀教师的带头示范作用。对走在信息化教学前列的教师给予适当奖励,鼓励他们分享自己的优秀成果,扩大先进教学方法的影响力和辐射范围。
(二)建立高效的多元化信息交流渠道,搭建优质的资源共享平台
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基本是采取一刀切的模式,而教师的教育背景、专业、学习能力和年龄存在一定的差异,这也是制约培训效果的主要因素。因此,学校和培训机构除了创新培训模式外,还需要为教师搭建高效的、多元化的信息交流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创造随时能学、处处可学的环境,便于教师根据自身情况学习。因为资源共享平台对优秀教师而言,多了一个展示自己教学成果的舞臺;而对资源匮乏地域和信息化教学水平欠缺的教师而言,则是帮助他们吸收宝贵经验、拓宽知识、优化信息化教学能力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信息交流渠道和资源共享平台建成后,将在无形中把高职教师构建成学习共同体,便于教师们跨地区、跨时空交流和探讨教学中存在的具体困难和问题,也有利于教师分享各种教学资源,形成共同学习、共同进步的良性局面。
(三)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更新信息技术知识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说:“学高为师”。就是说只有学识渊博的人才能称为老师,教师只有不断地致力于自我提升才能更好教育学生。而信息化技术的更新迭代速度非常快,教师唯有树立终身教育、终身学习的意识,主动掌握前沿的信息技术手段,才能在科技发展的浪潮中不被淹没。这就要求教师经常关注信息技术的发展,保持空杯心态,不断地汲取新知识,对自己储存的信息技术知识时常进行更新和优化,培养搜索、挑选以及整理资源的能力,增强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古语说得好:“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大赛是帮助教师成长的加速器,教师往往为了取得一定的成果而投入更多的精力备赛,在这个过程中不断地查漏补缺,精益求精,力求信息技术和参赛课程的深层融合。此外,参赛教师有机会接触到更多优秀的同行,发现自己的短板,从而激发教师自我提升的内动力,主动成长。因此,如果高校能以参加各种信息化大赛作为突破口,制定一些奖励性措施,以赛促教,以赛促学,强化教师的自我进步意识,推动教师成长,则效果更好。
(四)优化培训内容,完善培训体系,为科学培训提供蓝本
一是优化培训内容,提高培训效果。信息化教学需要信息技术理论提供支撑,同时,还需要教师能将信息化设备和技术运用得游刃有余。但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技能培训大多重理论轻实践,崇形式疏内涵,厚端始薄结果,使得很多教师对信息化教学的系统运用和操作仍存在一定的障碍。加上信息化教学软件更新速度快、种类多,培训的讲师也很难做到样样精通,这就导致信息化教学中软件技术的培训效果不甚理想。因此,在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培训中,应根据专业课程的特点,结合教师自身的实践操作能力和综合素养,聚焦课程和信息技术的交融,制定切实有效的培训方案,不断更新和优化培训的内容,实现先进的信息化技术和高职课程的宗旨整合、内涵整合,为推动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组建一支高信息化素养团队提供重要路径。
二是建立培训标准,落实培训工作。高职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培训大多是面子工程,参与培训的机构缺乏统一标准,学校也没有健全的考核标准和监管机制。教师在结束培训后,一方面,容易形成各自不同的教学思维模式,在实际应用中出现偏离;另一方面,缺乏持久的动力去思考新技术、新理念在实践教学中的应用,久而久之便遗忘了所学知识,培训效果事倍功半。所谓“知行合一,学以致用”。教师只有把信息化的理论知识和实际教学结合起来,方能掌握信息化教学的精髓,给学生带来更好的课堂体验。因此,学校需要加强每一次的培训管理工作,主动和培训机构沟通,建立一套系统完整培训的标准,为科学培训提供切实可行的蓝本。同时,对教师的培训效果实施有效的评价和中长期监管,确保培训工作的连续性和教学的实践应用效果。高职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的优化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和教师统一思想、统一目标,共同致力于高职教育事业的发展。
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法(TPCK)在高职院校的教学中起着改变课堂教学方式、引领教学现代化的作用。高职院校需要充分认识教师的信息化教学能力现状,以TPCK为基础,采用开放、合作、革新、共享的思维看待教学改革,从学生的需求、特点、习性出发,创建层次丰富、形式多样、立体感强的课堂教学模式。高职教师要结合专业课程的特点,将信息技术融于教学实践中,不断优化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能力,从而助力于实现高职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为国家和社会培养更多优秀的技能型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