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公共艺术设计与文化

2020-05-20黄德旭

现代营销·理论 2020年7期
关键词:大众文化文化内涵

黄德旭

摘要:公共艺术是一种艺术创作的思维方式,传达着艺术对文化的感悟与理解。公共艺术体现了公共空间、场所开放、交流与共享的民主文化思想。公共艺术的核心是让更多的人真正享受艺术的权利,提高民众的生活品质和城市的精神文化与物质文化内涵。文章从公共艺术设计主体――“公共大众”的角度对公共艺术设计内在特性和文化要求进行了初步探讨,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既要反映公共大众的共同意志,又要体现公共大众的审美情调,还要传达对公共大众的人文关怀。

关键词:公共艺术设计;文化内涵;大众文化

公共艺术首先存在于公共空间中,即它在空间上必须以一种公共方式存在,即使一件被雕塑家用于公共场所的雕塑作品,如果它在创作完成之前只是被放置在私人的空间当中,那么它也只是一件私人艺术品,而不能成为公共艺术。实际上,纯粹抽象的城市公共空间并不存在,每一种城市公共空间最后要和不同的社会文化活动结合产生不同的场所,即公共场所。每一种场所又形成了不同的场所精神,它们与之所处的文化背景、地理位置、社会职能、场所职能密不可分。

著名设计理论家尹定邦先生认为: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场所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大致分为以下几种:(1)政治性场所,如政府大厦、市政府广场、法院以及政府机構等场所;(2)文化公共场所,如学校、博物馆、美术馆、研究机构、历史纪念场所等;(3)商业公共场所,包括商业街、商业城等;(4)一般性公共场所,如火车站、码头、机场、地铁站、广场、街道等;(5)娱乐休闲性公共场所,如广场、主题公园、绿地、茶馆、咖啡厅、体育及娱乐休闲公共场所等。从整体上说,公共场所精神形成差异决定了这些场所所在的城市大的公共空间的历史、文化以及现代性社会意识。

公共艺术设计的投入既有政府或社会公益性团体的行为,又有个体或企业的行为,但主要还是政府的公共行为。而公共艺术设计投资的主体实质就是公共大众,这是毋庸置疑的。公共艺术设计首先是大众的艺术。早在1931年鲁迅先生向国人介绍墨西哥的公共艺术成就时,曾指出:理惠拉以为壁画能尽社会的责任。因为这和宝藏在公侯邸宅内的绘画不同,是在公共建筑的壁上,属于大众文化的。因而,公共艺术设计不是艺术家或设计师自发的个人行为,其创作或设计权在艺术家个人,但能否被采用,则取决于大众文化的意愿和是否认可。在公共艺术设计中往往通过细节的精心设计和安排,为身处其中的人们提供了一个方便、舒适、轻松、娱悦、互动的环境和氛围,人在其中可陶冶性情、放飞心情、尽情体味生活的美好和惬意,在平凡随意中尽显生命的意义,这是最具生活特色的人文关怀。另外,一些带有象征性和主题意义的公共艺术则通过作品本身的寓意来表达人文精神。

从本质意义上来说,公共艺术设计是为公共大众文化需要而进行的设计。首先,公共艺术设计要满足公共大众的生理和心理要求、物质和精神的需要;其次,公共艺术设计一旦完成,就要接受公共文化的评判,这种成熟化的大众评判机制的建立是公共艺术设计运作体系成熟化的标志,是促使公共艺术设计作品不断完善和提高的重要保证,有利于公共艺术设计精品的不断涌现。

人类的历史文化决定着公共艺术特质的同时,公共艺术反过来直接或潜移默化地影响和改造着人类的文化观念和审美模式。公共艺术设计首先是审美的,它反映一定时期人们的审美思想是精彩纷呈、主次分明的,但每个时期总有相对主流的、占统治地位的审美情调和风格,这是公共大众的审美主基调,也是公共艺术设计反映审美情调的底线;其次,它宣扬着多数人的文化价值观和审美主张,强化着民族意志和文化精神。同时也担负着塑造和净化人们美好心灵的功能。因此,袁运甫先生认为,作为城市建设中的公共艺术创作,我们必须要考虑到如何适应大多数市民对待艺术的基本态度和文化追求,并正确地导向更具崇高精神意义的文化境界。

综上所述,公共艺术需要较长时间与城市建筑环境共生,是广大人民群众活动、休闲、观赏的场所,因此对人的关怀,对人的尊重,对人的体贴是最基本的出发点。公共艺术设计与公共大众文化有着内在的不可分割的联系:文化的内涵是公共艺术设计投入、创作、评判和使用的主体,是公共艺术设计的中心和尺度,是公共艺术设计的最终归宿,公共艺术设计应充分反映、体现公共大众文化的共同意志和审美情调,并传达对公共大众的人文关怀。其理念在我国城市的不断深入和文化价值的突显是我国社会经济的长足发展、政治体制的逐步完善以及中国城市化速度加快的必然结果。回溯社会历史的发展,我们可以读到这样一部关于公共艺术与精神文化的发展历程。

参考文献:

[1]袁运甫.有容乃大.广州:岭南美术出版社,2001.12:51、101、65、65、65

[2]邹文.公共艺术在北京.装饰,2002(10)

[3]张承志.波普艺术.江苏美术出版社,2001.8:90

[4]马长山.国家、市民社会与法治.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232

猜你喜欢

大众文化文化内涵
新时期我国大众文化发展面临的问题及解决路径
浅谈对当代中国大众文化的几点思考
既要“阳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
北大教授力挺《创造101》:大众文化不是草履虫
浅析“大众文化”
对中国传统锡工艺传承的思考
对太极拳双语教学中教学技巧的研究
马克思主义的文化观及其现实意义
英汉动物词汇文化内涵的对比分析
浅谈法语习语的文化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