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策略探讨
2020-05-19闫立玫
闫立玫
摘 要 在新课程改革的要求下提高学生的核心素养成为各个阶段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语文朗读课程本身影响到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尤其是在小学阶段学生各方面都在形成的阶段,学生必须要实现对语文知识的充分理解,这样才能真正保证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本文便针对小学阶段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展开一系列分析研究。
关键词 小学语文;朗读能力;语言能力;策略探讨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7661(2020)03-0129-01
语文教材上提供的知识体系都是以文字的形式表述出来的,这种类型学生在完成学习的过程当中,很难准确的把握各个字词的发音情况,对学生理解能力以及阅读能力的培养显然不会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所以,老师通过一系列的朗读课程训练活动,能够帮助学生更好地把握学习对象的内容,提高学生的语言理解能力。
一、培养朗读能力的意义和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语言能力发展
小学阶段学生正处在思维能力形成以及语言表述能力开始发展的阶段,这个时期做好语文教学工作,对于学生思维能力水平的培养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尤其是朗读课程是学生将书面知识转化为实际表达方式的直接途径。这种情况下,做好该阶段学生朗读课程的教学工作对于学生语言表述能力的培养能够起到非常重要的帮助作用。对于小学阶段的语文朗读课程教学工作来说,从本质上仍然是学生语言表达能力的形成过程,尤其是在语言的感知能力以及语言规范化使用方面能力的提升必然要经过朗读课程的不断练习。对于学生本身来说,在朗读过程当中能够逐渐培养出自己的语感,这对于语言能力的发展会起到决定性的作用。
(二)有利于学生理解和体味文本
俗话说得好“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这句话在语文课程的朗读训练过程当中最为实用。也就是说需要学生对老师提供的教学内容以及教材文章进行反复的阅读,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的识字能力以及发声方面都会得到全面的提高,但是在学生全面朗读过程当中,对于文章本身的注意力也难免会受到一些影响,学生的朗读课程对于发声方面的学习,相对于默读来说,一方面起到的作用更为明显,同时难度也更低,学生能够更好地融入到學习活动当中。
(三)有利于学生思维能力培养
学生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开始形成,对于学生本身来说也是综合素质的重要体现之一。从思维能力本身的情况来看,主要包括语言分析能力、推理能力以及逻辑能力等多个方面。做好学生的朗读课程教学工作,能够很好地帮助学生提高语言分析能力以及推理能力,在学生不断朗读过程当中,能够深化对该篇文章的认识,这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对于学生综合思维能力来说,朗读课程就是提高理解语言的效率过程,所以需要老师不断重视这方面的投入,以保证学生的思维能力在小学阶段得到充分的培养。
二、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
(一)教师领读
在学生对语文朗读课程学习有一定的兴趣前提下,学生在遇到一篇文章之后,会有本能的欲望去完成阅读。但是这个过程当中往往缺乏一定的主动性,尤其是在自身阅读能力较弱的情况下。另外在较低年级的学生群体当中,受制于朗读方面的能力比较差,缺乏一定的朗读技巧,这个时候就需要老师通过领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文朗读过程当中。老师可在朗读课程开展之前设置一定的领读环节,引导学生充分的融入到课堂环境当中。
(二)学生趣读
小学阶段的学生学习能力比较弱,这个时期受制于自身阅读技巧方面的缺乏,很难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文的朗读学习当中。大部分情况下学生完成网络学习都是在其本身的兴趣引导下完成的,所以,老师在开展语文朗读课程的教学工作时候,可以从学生兴趣的培养入手,不断培养学生在朗读方面的兴趣,这样保证学生能够更加充分地参与到朗读课程学习工作当中。老师在培养学生阅读兴趣的过程当中需要从学生本身的兴趣点出发,以提示性的点播为主。比如在《小蝌蚪找妈妈》这一篇文章当中,老师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上模仿小蝌蚪的形态,通过游戏的方式提升学生的兴趣,学生能够更好地参与其中,这对于朗读学习也会起到重要的帮助作用。
(三)学生感读
对于朗读课程的开展来说,学生如果对阅读内容的感情基调有一个比较准确的把握,往往能快速地将自身放置在课文环境当中,这对于朗读来说能起到很好的帮助作用。比如小学课文《美丽的小兴安岭》,该篇文章主要的感情基调是作者表达出对小兴安岭的喜爱之情,学生在朗读中需要准确领会这种感情并将其放置在文章朗读课程当中,这样能够帮助学生实现更好地理解课文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小学阶段的语文科目朗读课程学习直接影响到学生对该篇文章的掌握情况。老师必须要将该篇文章表达的内涵准确地把握,这样在随后的学习活动开展过程中,学生才能够更好地融入到朗读课程当中,保证其学习能力进一步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