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婴幼儿边界教育问题分析及培养建议

2020-05-19康松玲

早期教育(教育教学) 2020年3期
关键词:边界婴幼儿婴儿

康松玲

婴儿从母体诞生以后,面临的重要主题之一就是自我与他人的关系。人能否幸福取决于他是否可以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同时发展出与他人和谐的关系。这两个方面都与边界的建立有关。有边界才有自由,无规矩不成方圆,从小建立孩子健康的个人边界,培养良好的边界意识,对孩子的生长发育,乃至一生具有重要意义。

一、什么是边界

边界是人和物的限度或边缘的界限,是自身与他人或他物得以区分并表明差异的刻度[1]。

(一)地理边界

传统边界的定义仅限于政治和军事的考虑,实际上是地理学上的边界。边界的划分可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为的。这种边界是指围绕自己的领地画的一个“圈”,一条实际存在的界线,用以分割两个不同的区域。比如国与国之间的疆界。这是我们最为熟悉的边界,这个边界强调的是主权、独立性和互不干涉,你不能随随便便进来,我也不随随便便出去。

(二)个人边界

在维基百科的定义中,个人边界是指个人所创造的准则、规定或限度,以此来分辨什么是合理的、安全的,别人如何对待自己是可以被允许的,以及当别人越过这些界线时自己该如何应对[2]。个人边界有两个层面,即身体边界和心理边界。

1.身体边界。身体边界主要是指个体存在以身体为界,是自己身体的主人,自己有权决定欢迎或者拒绝来自外界对他身体的碰触和接近。

2.心理边界。心理边界就是人的心理活动的限制线,这条限制线将个体、群体、组织与周边的环境区分开来,是人能够实现心理控制功能的最终界限。这一界限对内维系秩序性,对外起到保护个体、群体、组织的作用[3]。在每个人心中都存在着心理边界的界限,心理边界决定每个人在人际交往中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指导个人与外部世界进行交流和沟通[4]。心理边界是无形的,是在信仰、想法和观念等方面独立于他人的界线,所以,每个人的心理边界是不一样的。

二、婴幼儿边界的产生过程

婴幼儿边界的发展是随着婴幼儿自我意识的产生逐渐发展起来的。

(一)无边界状态(0~1岁前)

在胎儿期,身体是没有边界的,胎儿是母体的一部分。从新生儿降生的那一刻起,婴儿的身体与母体分离,实际上就有了身体边界,虽然婴儿不自知,但作为父母必须认识到,这时的婴儿是一个实实在在的、活生生的个体,而不是父母的附属产品。当然,1岁前的婴儿在心理上是没有边界的,不能区分自己和母亲,也不能区分自己和物体,常常将自己和自己睡的床、盖的被褥连在一起,将手中的玩具当作自己手的一部分。

(二)身体边界产生(1~2岁前)

1岁以后,婴儿开始逐渐发现自己和外界是不同的。随着月龄的增长,婴儿能清楚地指出不属于自己面部特征的东西,比如镜子中自己鼻子上的红点不属于自己,尝试把它抹去。能够区分自己做出的活动和他人做出的活动,说明婴儿已经会把自己和他人分开。这就很好地证明了婴儿已经觉知到了自己的存在,并以此把自己和别人区分开来。这样就逐渐形成了一个界限,用以区分我自己和外界。

(三)心理边界产生(2岁以后)

2岁以后,婴幼儿自我意识增强,从心理上强烈感知到自己的存在和心理需要,他开始变得不那么听话和顺从了,什么事情都要“自己做”,什么东西都是“我的”,这就是人一生中的第一个反抗期,也正是心理边界形成的时期。所以,父母要抓住时机培养孩子积极的自我意识,建立起安全型依恋,给予正确的边界教育,从小建立健康的边界意识。

三、婴幼儿边界教育的意义

(一)建立个人边界是获得稳定安全感的第一步

安全感是人的基本需要之一,它的重要性仅次于人对食物、饮水的需求。如果一个人不能保持自己的边界不受侵犯,就会产生强烈的不安全感。所以对安全感的追求从婴儿一出生就表现出来了:依附于母亲,时时刻刻离不开母亲,一旦看不见母亲就会紧张不安。随着年龄的增长,婴儿与母亲之间的心理距离越来越远。世界上最伟大的爱就是母子之爱,因为这种爱是以“分离”为最终目标的。分离得越好、越彻底,孩子与母亲的边界越清楚,孩子的安全感的建立越稳固,因为这种安全感是建立在孩子能力发展的基础上的,没有依附性和依赖性。所以,婴幼儿期安全型依恋的建立是孩子獲得安全感和建立个人边界的基础。

(二)健康的个人边界是自我存在的基础

每一个人都需要自我的存在感,要实实在在地体验到自身是能思想、能感知、有情感、能行动的统一体,而这种存在感的体验是建立在健康的个人边界之上的。所以,从小建立健康的个人边界对孩子的社会性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健康的个人边界有这样的特征:清晰的;合适的、无操纵性的;坚固而灵活的;具有保护性的;非攻击性的;为自我建立,而非为他人的[5]。

(三)“边界模糊”危害人生

在医学影像诊断中“边界模糊”是一个常用的词汇,用来描述器官或病变部位的发展情况,一般若有“边界模糊”的描述,往往预示着发生病变的可能性。个人边界模糊,也是一个不良状态,甚至是一种“危险”的状态。心理上边界不清的人,在为人处事、人际交往和家庭生活中,没有边界意识,别人可以随意“入侵”,自身也痛苦不堪。严重侵入他人心理边界会对被侵入者造成心理创伤,导致心理的不健康状态[6]。前几年热播的电视剧《欢乐颂》中的樊胜美一家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她的父母不断“盘剥”自己的女儿去帮助不争气的儿子,致使她的哥哥像个无赖似的生活着,没有任何责任感。因为她的父母没有边界,一直把儿子的家庭、儿子的事情当成自己的,也一直为儿子承担各种责任。这样边界不清的父母害了女儿,也害了儿子,自己也是苦不堪言。诸如此类无视他人的独立存在,无视他人的人格尊严,常常突破别人的边界,随意干涉、践踏他人的情感、工作和生活的事情,在夫妻之间以及亲子之间并不少见。尤其在中国注重家庭、注重亲情的文化下,一些家长常常打着“爱”的旗号,干涉与控制孩子。

四、婴幼儿边界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家长自身没有边界意识

媒体事件回放: 2017年8月1日,直播平台“快手”上一段视频广为传播:一女童趴在地上,一男子从背后脱下她的裤子,亲吻她的臀部。后经证实,该男子为女孩父亲,拍摄者为女孩母亲。无独有偶,网友“小雨”报料称,2018年10月27日下午,在广州南开往上饶的G1402次高铁上一个30多岁的黑衣男子,抱着一个五六岁的小女孩,用手伸进女孩的下身和背部,还撩起女孩的衣服,不断抚摸、亲吻她的背部、脸部、颈部,但小女孩一直都很抗拒,试图挣脱。女孩一直在叫:“爸爸,我疼,你不要又摸我屁股了。”事后证实该男子是小女孩的亲生父亲。

如上案例,家长自身没有边界意识,在日常抚育孩子的过程中,行为和举止“入侵”孩子的边界,搞得孩子无所适从。由此,孩子往往会产生错误认知,长大后不能正确认识自己,甚至不知道如何保护自己。

在人与人交往中,在融入社会生活过程中,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父母,首先自己要有正确的边界意识,知道哪些行为是可以的,哪些是绝对不可以的。这样才能对孩子进行正确的边界教育,从小树立孩子的边界意识,学会保护自己,不伤害他人。

(二)家长缺乏正确的边界教育理念

边界模糊的父母,没有正确的边界教育意识和理念,就会造就边界模糊的孩子。

情景假设:一个刚刚学会走路的幼儿,走着走着,突然一个趔趄,摔倒了。孩子哇哇大哭起来。下面是A、B两位家长不同的反应和处理方式:

A家长:“我知道你摔疼了,很疼,对吧?那就大声哭一下吧。磕着的地方有些红,妈妈抱抱你就好了。”然后和孩子一起分析刚才为什么会摔倒。

分析:这样的处理方法,让孩子感到一切都是真实的,和自己的内心感觉和体验是一样的。从中孩子会明白:每个人都会摔倒,我也不例外;摔倒了会很疼,疼的时候可以哭,哭一会儿心理会舒服一些。通过这样的体验,孩子会建立起他是被尊重的、是被完全接纳的概念,有利于建立孩子的边界意识。

B家长:“怎么那么不小心呢,就是摔了一下,又没有磕破,哪有那么疼,都这么大了,还哭,羞不羞!”

分析:孩子会感觉自己的疼痛是不真实的——我没有受伤,不应该疼,疼了也不应该哭,如果哭,别人会瞧不起的。这样的体验会让孩子的自我认识模糊起来,从小就接受父母的判断而失去自我,不能很好地建立起个人边界。

现实生活中,B家长的行为十分常见,这类家长以自己的感受去猜度孩子,实际上是不尊重孩子的身心感受和边界。现在有一句网络流行语是“有一种冷是你妈妈觉得你冷”,因为自己感觉冷而让孩子多穿衣服,这就是没有边界的表现,“我是你妈妈,所以你的感受就应该和我的一样”,这是心理未分化的表现,是母子不分离、分不清楚自己和孩子是有区别的个体。虽然爱孩子,但其内心却不尊重孩子,缺乏边界教育的意识和理念,在这样教养方式下成长的孩子边界是模糊不清的。

五、婴幼儿边界教育的主要内容和培养建议

婴幼儿边界教育的内容主要是:培养孩子身体保护和心理保护意识。身体保护意识,包括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和身体不受他人伤害及不伤害他人身体,如打人;心理保护意识,包括尊重个人的心理感受和他人的感受,如当自己不情愿时,可以勇敢地拒绝,等等。由于婴幼儿心理发展的特殊性,3岁以后才能清楚地感知他人内心的想法,所以婴幼儿边界教育的重点在于让其知道保护自己的隐私部位和保护自己的身体不受伤害;尊重自己的个人心理感受,适度表达自己的情感需要。

对婴幼儿边界意识的培养,主要注重以下两个方面:

(一)建立孩子的身体边界意识

父母自身有边界意识,生活中就会有足够的体验和认识,也能够因此感受到自己和他人,进而体会到孩子和父亲、母亲的不同。这个不同,是父母教会孩子认识身体界限的基础。

有人认为,建立孩子的身体边界意识应从拒绝拥抱开始;也有人认为,建立孩子的身体边界从“裤衩和背心覆盖的地方是不能让别人看和触摸的”开始。当孩子连父母的不合理碰触也会拒绝,同样也尊重父母的身体的时候,相信为人父母的你会感到更加安心。日常生活中,家长可以利用绘本故事,如《不要随便摸我》或亲子游戏来建立孩子的身体边界意识。

亲子游戏:抱抱,不要抱抱(适合6个月以上的婴幼儿)

准备:家中有客人来访时进行游戏。

玩法:

第一步:家长向婴幼儿介绍客人朋友。如,“这是妈妈的好朋友,你叫她王阿姨。”客人朋友向婴幼儿问好,做拥抱姿势。

第二步:如果孩子愿意让客人拥抱,家长鼓励孩子与客人大胆交往;孩子如果不愿意让客人拥抱,家长支持孩子的心理需求,安慰孩子“妈妈抱抱”,不强迫孩子。同时,告诉孩子,不管这个人是认识的还是不认识的人,只要他(她)做了让你不舒服的事情,就要勇敢拒绝或逃离。

(二)建立孩子的心理邊界意识

边界是建立在至少两个独体个体之间的,婴儿出生后就由自然人变成了一个社会人,婴儿与父母之间一开始就存在边界。不过在婴儿出生后头三个月里,婴儿还分不清自己和母亲的区别,这在心理学中被称为“共生期”。随后,婴儿逐渐认识到自己和母亲是不同的。一个有边界感的母亲,会把孩子看作一个独立个体而不是“你是我生、我养的,就得听我的”;父母有了边界意识,就能容纳孩子与父母有不一样的情绪、感受、想法和行为,就不会时时处处越俎代庖、有求必应、帮助过多甚至溺爱,以“我是为你好”的名义,把孩子当作自己的延伸,控制、强迫孩子接受或做自己不愿意的事情,侵犯孩子的边界,让孩子无所适从或过度依赖。但确实有一些父母,因为缺乏边界意识,无法与孩子分离,导致孩子在心理上无法成长,虽然年龄不断长大,但心理上却还没有“断乳”,这些人被称为“巨婴”或“妈宝”。所以,父母应树立正确的边界意识,尊重孩子作为一个独立的人格存在。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孩子从小建立起心理边界,并成长为一个拥有独立而强大人格的人。

【参考文献】

[1]潘泽泉.社会分类与群体符号边界——以农民工社会分类问题为例[J].社会,2007(4):51.

[2][5]夏超.如何科学地传达“拜托,我和你不熟”/什么是个人边界,KnowYourself(链接:https:// zhuanlan.zhihu.com/p/40308648).

[3]周菲,白晓君.国外心理边界理论研究述评[J].郑州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2009(2):12-15.

[4]曾仁俊,人与人之间的“边界问题”探讨[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10):17-20.

[6]王雅丽等,大学生心理边界与人际关系的关系研究[J].开封教育学院学报,2017(8):162-164.

猜你喜欢

边界婴幼儿婴儿
无创吸痰法在婴幼儿呼吸道护理中的应用研究
守住你的边界
家政服务员应如何发现并应对婴幼儿异常情况
0—3岁婴幼儿早期教育管理模式研究
有边界和无边界
OF MALLS AND MUSEUMS
人蚁边界防护网
图解婴幼儿窒息紧急处理
婴儿为何会发笑?
婴儿喂养硬指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