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语文核心素养视域下关于咏物诗鉴赏教学的思考

2020-05-19杨伟笑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咏物诗核心素养

杨伟笑

语文课堂是一块试金石,唯有实力方能让情怀落地。古代诗歌鉴赏作为高中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对学生人格的丰富、情操的陶冶、思想感情的升华都有切实的意义。语文学科涉及的内容极为广泛,包括修辞学、逻辑学、文章学以及语言学等等。语文学科教育研究不断发展,不难发现,历经数十年的变迁,每一次的教学理念革新都是针对前一时期的教学实践所显露出的问题和可贵经验的规划和调整,使个体能够更好地与未来社会相适应,在终身学习方面起到推动作用,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全面发展。《毛诗·大序》记载“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诗歌这种文学体裁常常抒情言志,语言高度简洁凝练,情感的表达含蓄蕴藉,反映自然生活与社会生活,往往具有一定的韵律。咏物诗是表达作者情志思想的诗歌,通过对客观物象的描写,抒发作者情志和思想,在集中咏叹当中体现人文思想。因此我对核心素养在高中语文咏物诗教学当中的具体运用展开进一步的研究与探索。

一、学习资源的挖掘和深化

语文课程如何定义?课程资源怎么生成?课程即问题,课程并不等于知识本身,而是不断被探究、理解的问题,具体到阅读教学中就要以任务群为抓手。教科书只是出于学习需要的范例之一,实现教学资源的生成需要我们从几个方面去挖掘。“教材解读以语文核心素养培养理念为出发点,最首要的就是保证知识提高点的准确性,保证能力训练点的层次分明,保证习惯养成点的行之有效,保证人格培养点发挥作用。”课堂教学以系统传授知识为目的已经不能满足新形势的要求。课堂教学往往重视学生知识的掌握,但实践证明,“如何学习”的培养与延伸在目前的课堂教学中不可忽视却又时常被忽视。长远来看,课堂学习应该以指导学生人生的选择与规划为根本目的,这就要求我们对以教材为代表的教学资源进行深度挖掘。

一是特点优先原则。当我们研究阅读材料时,最重要的问题往往集中在阅读路径的选择上,文章的“特点”与我们所说的作者的某种特定价值在很大程度上存在交叉。主观来说,“特点”就是作者意愿上想要表达的;客观地说,师生之间的个性化解读也是一种基于人之常情的逻辑推理。阅读路径选择的优先等级正是这些“特点”存在价值所决定的。比如咏物诗偏于写形,即物的外在形式。正如《文心雕龙·物色》所说:“体物为妙,功在密附。故巧言切状,如印之印泥,不加雕削,而曲写毫芥。故能瞻言而见貌,即字而知时也。”杜牧的《鹭鸶》围绕着鹭鸶的样貌神态来写,动静有致的鹭鸶宛若在我们眼前,在这首诗的创作过程中,诗人完全作为旁观者来摹写和品鉴,给读者以美的享受。

二是价值挖掘原则。对于蕴藏在文字背后的语文价值,不论其如何生成,它都不是显性的,而学生的语言素养、语言能力又是语文教育的基础,因此,阅读素养的提升不可缺少深入挖掘的阅读。比如咏物诗不仅写形还着笔于写神,一方面细致刻画,工巧形似固然形成了很高的艺术造诣,另一方面物的神态和内在精神更是其内在价值,仿佛西方印象派的绘画,也像中国的写意画。如宋人汪洙《梨花》当中所摹写的清晨沾雨梨花的风华,好像《长恨歌》中所写“玉容寂寞泪阑干,梨花一枝春带雨”的杨贵妃,诗人的神采奕奕,气韵生动于梨花当中翩然显现。作者出于自况将自我形象同所咏之“物”相融合,在描摹中寄托自身感情,其艺术意趣、人生态度、美好愿望均列其中。作者饱蘸生命体验才得以成文并列于经典,学生从文本中不光可以体验作者的人生经历,品味作者的生命情感,更能汲取人生的力量。当我们与之产生强烈的共鸣时,其感染、引领和教育是春风化雨的。

三是特质凸显原则。语文学科最为核心的特质使其区别于数学、物理、历史、政治,對于文字的“感知”“鉴赏”与“表达”是基于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最为突出的选项,所谓“视点切入”即是在强调语文阅读教学所体现的学科特质。黄厚江老师曾再三呼吁:“语文课一定要上出语文味,教学内容重心在于对文本语言所展开的读、悟、品,益于学生的生活态度、情感价值观、人文情怀和审美境界的完善与提升,进一步培养学生的独立人格和伟大情怀。”王士禛《带经堂诗话》云:“咏物之作,须如禅家所谓不粘不脱,不即不离,乃为上乘。”钱泳《履园谭诗》亦云:“咏物诗最难工,太切题则粘皮带骨,不切题则捕风捉影,须在不即不离之间。”主要是说,咏物诗虽以物见志,以物见德,但不可工求形似否则死板而无灵气;另一方面若物不像物,形影相离则使人难以联系,形神结合方是咏物诗摹状的最高境界。在咏物诗的教学当中,“不即不离”主要强调“形神兼备”,而“形”与“神”的统一,又渗透了诗人的意志与情思。晁以道《题画雁诗》云:“诗传画外意,贵有画中态。”屠隆《论诗文》云:“体物肖形,传神写意。”特质凸显要求我们把注意力放在鉴赏上面,选择科学合理的文本解读路径,进一步潜心研究如何帮助学生实现有效的表达,以凸显语文特质,让语文课堂充满语文味儿,从而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情趣。

二、教学模式的更新与升级

语文学科核心素养概念的引入,也提醒我们转变教学观:教学即研究。在“361”课堂模式下,教学是教师帮助学生研究,更是教师与学生的合作研究。“高中阶段我们所进行的语文阅读教学,不仅需要教师提供语言运用与建构的知识,还要结合逻辑学、文章学培养学生对语段文篇的理解能力和评价能力。”因此我们往往在教学环节当中安排文本细读、合作研讨和探究实践等多种教学形式。总之,在课堂中,居于主体地位的一定是学生,教师的素质、能力、身份体现在“导演”或者说引领作用上。知识不再是我们师生教与学的最高追求,所有教学活动均是以生为本,尽可能促进学生积极自主地学习,只有这样才能把核心素养真正地落实到课堂中。

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火炬手,语文课程的重要性不言自明。要想使核心素养在教学中扎根茁壮成长,就要明确核心素养内涵,把握核心素养价值取向,并与中学语文课堂的学情紧密配合。

在咏物诗的具体鉴赏教学当中,多引用古代诗论家的表述,这一做法可以参考我们教学生学英语时建议用“英英词典”这一做法。在这里我们倡导用古诗文的语言去鉴赏古诗文,也许在最开始的教学阶段有很大难度,但在前期铺垫之后,康庄大道就在学生眼前,古诗文的学习就逐步进入自动化状态,也将会实现几何级增长。王夫之《姜斋诗话》云:“意犹帅也,烟云泉石,花鸟苔林,金铺锦帐,寓意则灵。”又如沈祥龙《论词随笔》云:“咏物之作,在借物以寓性情,凡身世之感,君国之忧,隐然蕴于其内,斯寄托遥深,非沾沾焉咏一物矣。”在咏物诗鉴赏当中,要帮助学生多元地理解与欣赏,在重心放在咏其“物”的诗文当中,重点品读其生动周悉的摹状表神,给读者以美的享受;而托物言志的咏物诗有了寄托,更能托物论理,借物表情,更为蕴藉深沉,也能更好地表达诗人内在的情感,也更加耐人寻味,感人至深。

猜你喜欢

咏物诗核心素养
我是如何拍摄天和核心舱的
近观天和核心舱
你好!我是“天和”核心舱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经典咏物诗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核心价值观 要害在核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