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新课改下如何开展初中语文情感教学

2020-05-19蒋晨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课文文章情感

蒋晨

人的情感要素,是个体独特性的重要表现,也是构成人的自我意识的核心内容。初中阶段,是学生世界观的形成阶段,也是养成独立人格的阶段。这一阶段的情感教育,对于良好自我意识的建立非常关键。因此,初中语文教师应在完成基础知识教学的同时,充分开发和利用情感因素来拓展学生的精神空间,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人格和高尚的道德品质,使学生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

一、把握课文感情基调,对内容进行情感化处理

作为一门综合性的学科,语文涉及自然科学和历史人文等多方面的综合知识,因此一本好的语文教科书必然汇聚了古今中外一批优秀的文章。这些文章的题材和种类非常丰富,涵盖的知识面也非常的广。这些文章风格迥异,不同的作家体现了不同的写作风格,除此之外,在文章的感情表达上也各不相同。如何有效地将文章所表达的感情通过自己的理解和表达传达给学生,让学生在充分体会文章感情的基础上加深对文章的感悟和理解,从而提高自身多方面的综合素质,就成为老师非常重要的工作。这要求老师在进行教学前,必须先要对所教授的文章有充分的了解和掌握,对文章作者所流露出的感情有足够深刻的体会,在这一基础上定下课文讲授和学习的基调,从而引起学生的共鸣。例如,《谁是最可爱的人》是一篇非常有名的通讯稿,这篇文章赞颂了志愿军战士英勇无畏和甘于奉献的精神,全文凝聚着热烈的爱国主义情感,体现了一种崇高而伟大的情怀,老师就要注意引导学生体会其中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语文课文中,这样感情热烈而真挚的文章随处可见,语文老师应该将情感导向作为教学的首要任务,引导学生认真体会,在情感上产生共鸣。

二、提高语言情感魅力,调动学生的情感因素

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情感是教学语言的灵魂,失掉这个灵魂整个教学就会苍白而空洞,学生对知识的感触就会迟钝。教师是学生学习的引路人,作为学生综合发展的“引导者”“帮助者”,教师应该首先提高自身修养,积极学习,不断更新思想意识与专业能力,提升自身文学素养,运用独特的魅力语言授课,引导学生在具体形象、富有艺术美的语言描述环境中体会教材中展现的情感,使学生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语文艺术。

在进行课堂教学活动时,一定要深度挖掘课文中所蕴含的情感因素,以此来引导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更加深入的了解从而在情感上产生学习的兴趣。例如,在教学《如梦令》一课时,教师可以先饱含情感地向學生朗诵作品,通过朗诵让学生体会词中所包含的女儿情怀。老师用富含情感的语言来向学生展示这首词的意蕴:李清照在一夜骤雨过后,知道窗外的海棠定已被风雨摧折,她不忍心看到这一幕,只好问自己的侍女“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学生在体会到李清照的这种爱花惜春的情怀之后,就能够充分把握整个作品的思想情感内涵,也丰富了自身的情感体验。

三、创设情感教学情境,引导学生体会情感复杂性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灵活地根据作品所表达的情感基调设置各种相对应的情境,通过这些情境将学生带入到作者所营造的情感世界中去,从而取得更加生动的教学效果。具体来说,情境设置的方法非常的丰富,一般的老师都会在教学中充分利用多媒体设备再加上引导语的设计唤起学生的情感共鸣,让学生在课文场景的再现过程中体会到蕴藏其中的情感氛围,对整个课堂的氛围也起到一个浓烈的渲染作用。这样就可以有效激发藏在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要素,从而彻底改变以往课堂教学枯燥呆板的情况,教学的效率也会成倍地得以提高。

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散文《背影》时,我首先播放《父亲》这首歌曲,通过深情的歌声和旋律来创设一个饱含父爱的情境,让学生沉浸于复杂情愫中,再讲解课文,为学生展现一个父子相亲的动人的画面。引导学生深入这一情感世界,用心去感受丰富的情感内涵。特别是在读到“父亲笨拙地翻越月台去为自己买橘子”这一段时,可以引导学生进入到作者的角色中去,学生在饱含深情的朗读中为这种父爱所感动,体会父亲的艰辛不易,以及那份沉甸甸的父爱。要求学生假设自己就是文中的“儿子”来朗读课文,引发学生无穷的联想,理解字里行间所饱含的情意,从而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通过丰富的情感体验,学生能够很快进入文章的情感境界,与作者进行心灵上的沟通交流,从而体会作者的情感世界。

四、开发与激发学生智慧潜力,引导学生走出课堂空间

相比于知识的传授,作为语文教师,在教学中更大的任务在于对学生进行情感上的引导和教育。语文老师要充分认识到情感引导和教育的重要性,从思想上提高对情感教学的认识,在情感教学中把知识的传授和接受融为一体,在作者、学生和老师三者之间建立一种紧密的情感关联,通过这种关联激发出学生语文学习的热情和动力,从而从根本上提高整个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老师还需要明确的一点就是,情感教学不能仅仅是表面上的工作,而是要从学生的生活体验出发,深入到学生的生活实际,从他们的生活中发掘出与作者产生共鸣的情感要素,将其提炼为情感教育的主题。在教学的过程中还可以适时地设置出一些具体的问题,通过这些问题更进一步地调动学生进行思考和学习的主动性,引导学生深入作者情感的细部,使学生对文章有一个更加深刻的理解。

老师在设置具有明显情感导向的文章引导语时,要注意引导语对学生的情感要素具有充分的激发作用。比如在讲解《沁园春·雪》的时候,要让学生体会到作者的豪情万丈,还有作者面对反动派的那种居高临下、意气轩昂的革命家胸怀和乐观主义精神。在学习《最后一次讲演》的时候,在朗读李公朴遇害的经过时要放低声调放缓速度,在具体讲解的过程中可以逐渐高昂加快自己语言的速度,来表现出激动、愤怒、咆哮、自豪等各种情感,通过富含感情的语言与动作,将闻一多内心的那种愤怒和悲切,以及与此相对应的肢体语言都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以此来向学生传递作者人生经历、写作背景等信息,使学生们更好地理解作者在写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这样不仅能对学生起到情感教育的作用,同时也可以让学生接受丰富的情感熏陶,提高人生体会与思想境界。

教师进行情感教学,在提高学生对文字的情感体验的同时,丰富学生的知识,拓宽学生的视野,激发学生广泛阅读与学习各种文章的兴趣,使学生的学习不再受到课文空间和课堂时间的限制。除此之外,情感教学还能够促进教师与学生之间的积极互动,使文章中所包含的人文素养潜移默化地影响与浸润学生的身心,进而逐渐培养出高尚的思想情怀。

作者简介:安徽省阜阳市颍州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课文文章情感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背课文的小偷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
情感移植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