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朗读进行到底
2020-05-19金颖芳
金颖芳
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艺术,是语文细酌入“味”之佳法,在阅读教学中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笔者从课堂教学中,去发现朗读训练的价值,探索朗读训练的途径,将朗读进行到底!
一、朗读训练的价值
1.朗读是阅读的起点
阅读是由多种心理因素组成的复杂的智力活动,不是机械地重复原文,而是要通过内部语言进行理解。小学生很难对阅读保持长期稳定的注意,因而出声地朗读,能有效集中他们的有意注意。此外,朗读可以通过语音的停顿、轻重、抑扬、急缓等,把无法用文字表达的情感,充分表现出来。所以说朗读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
2.朗读是语言的台阶
语言是由语音、词汇、语法构成的复杂系统,学生要掌握语言,必须将这些因素“内化”。朱熹说:“凡读书须要读得字字响亮,不可误一字,不可少一字,不可多一字,不可倒一字,不可牵强暗记,只要多诵数遍,自然上口,久远不忘。”朗读形成的信号刺激强度,远远超过默读、教师讲解等,可以更有效地把书面语言系统“内化”在大脑中,逐渐建构、完善一个处理语言的“格式塔”,从而把语言学习过程变成语言习得过程。
3.朗读是情感的升华
每篇文章里都融入了作者真挚的情感。学生通过阅读和理解,对文中描写的人、物、事产生强烈的情感共鸣,如战斗英雄不屈不挠的斗志、科学家刻苦钻研的品质、运动员勇夺金牌的拼搏精神等。富有情感的朗读,正是学生思维和情感交融的输出,是阅读的情感升华。
二、朗读训练的探索
1.朗读的分层与整体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语言文字训练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听说读写的整体性训练。阅读的不同阶段,朗读训练的目的、要求不同。初读课文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朗读,了解文章内容,朗读的基本要求是正确、流利。分层讲解,朗读的目的是帮助学生理解内容,体会情感,积累语言,培养语感,学习遣词造句,这时的朗读能传达出每部分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在学习全篇之后,朗读的主要目的是使学生对课文有从部分到整体相结合的把握,能通过朗读表现出作者写作的主旨和情感。
2.朗读的入境与入情
入境入情是语文朗读训练的基础,只有在赏中才能入境,酌中才能入情,在此基础上的朗读,才能流露真情。入境是使学生产生身临其境、如见其人、如闻其声的感觉。课堂中可通过音乐、图片、实物、影视片段等媒介,亦可通过表演,竞赛,教师引读、范读等方法创设情境。而入情则是结合语言环境,品味文字的内涵,与作者产生情感共鸣,这样学生读来才会油然生情。如在指导学生朗读“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兩个“只”字充分体现了徐悲鸿为了伟大的理想而省吃俭用,多么坚定的信念啊!指导学生明白这一点后,朗读也就到火候了,学生抓住了关键的词句,读得声情并茂。
3.朗读的引领与示范
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引读、范读,能在一定程度上让学生有所发现,有所感悟。示范朗读,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创设富有感染力的语感氛围。范读可根据教材结合学生的实际,给学生以提示、暗示。当范读到要求掌握的字词时,稍微停顿或重读,以引起学生注意,强化记忆。当范读到新词及难理解的词、句、段时,可以用平缓稍低的语调给予提示、解释,帮助学生揣摩文章该怎么读,感情是如何变化的。引读,可适当地营造“愤悱”状态,点在关键处,拨在疑难处,不但能给学生酝酿先决情绪,也能升华文章的魂。如《蚁国英雄》一课,“可万万没有想到,这区区弱者(并没有)束手待毙。(竟)开始迅速地扭成一团,(突然)向着河岸的方向突围……”教师可引读这一系列的关联词,让学生紧凑地跟读,这使紧张节奏和感受滋生在学生的心头,情感也上涨了一个高度。学生有了这样读的情绪,不断续读,不断深入,感受到当时情况的危急、蚂蚁们的英勇。
4.朗读的评价与激励
卡耐基说:“使一个人发挥最大能力的方法是赞美和鼓励。”评价朗读要激发学生内在的积极性,善于发现值得鼓励的地方。评价的语言要丰富,给学生以美的享受,如“你读得真投入,你的朗读给我们描绘了一幅多么宁静的图画啊”。有时,还可以用体态语言来给予评价:跷大拇指、鼓掌、发自内心的微笑、连连点头等。当学生的朗读不到位时,评价要做到评中有导:“这段话读得很流利,老师觉得你读‘摇头摆尾这个词时拖腔再长一点,声音再高一点,就更能表现狐狸的大模大样了。”充分肯定读得好的地方,巧妙地指出需要改进的地方,既激发了学生朗读的兴趣,又提高了学生的朗读能力。
朗读是一种独特的、灵动的语言艺术,让我们一起在语文教学中探索朗读的艺术魅力,将朗读进行到底!
作者简介:江苏省常熟市东南实验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