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育自学:语文教学的原点与归宿
2020-05-19马原
马原
随着语文新课程改革的深入发展,人们对小学语文教学的思考也愈发深入,以学生为主体成为时代的最强音。但从当下的语文课堂教学实践来看,学生的主体地位尚未得到真正有效地落实,很多“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的教学方式仍大行其道。如何真正地将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以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理论为指导,将“学”的权利、时空、方式方法真正给予学生,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学习效能,从而改变语文教学的面貌。自育自学是教育的原点和归宿,是谋求学生终身受益、向学生“烧心香”的教育实验。
一、激发“我要学”的情意,让学生蓄积“自育自学”动力
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人的天性深处,有一种根深蒂固的愿望,就是要求自己是一个发现者、探索者。這种愿望儿童尤其强烈。”在语文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情意,萌发学生“我要学”的意识,催生学生“我要学”的愿望。
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构建学生自学自育的运行机制。教育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是一种“慢工”,是一种“细活”,是一种“濡染”。在培养学生语文自育自学能力的教学实践中,教师首先就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内驱力。教师可以构建“自育自学”小组合作机制、评价机制、展示机制等等,通过对话合作、评价激励、交流展示等蓄积学生“自育自学”的学习动能。传统的语文教学往往是教师多讲,学生少学,看似丰满其实单薄,由于“被学习”,因而学生学习的动力不足,潜力不显。“自育自学”的语文教学,通过教学目标的亮相、教学重难点的呈现、教学手段方式方法的提示,激发学生“我要学”的愿望,让学生从“不明就里”转变为“恍然大悟”。
比如教学《孔子游春》(苏教版六下),笔者首先出示学习目标,并出示相关的问题、任务,导引学生,学生通过自育自学,在研读文本、相互交流中也诞生出一些有价值的问题。目标、任务、问题等相互交织在一起,成为驱动学生语文深度学习的动力引擎。比如“题目为什么叫《孔子游春》而不叫《孔子春游》”“为什么题目中只有孔子一人”“课文第二自然段为什么全写景色”“孔子为什么遇水必观”“颜回和子路的志向有什么不同”“他们分别是怎样的人”“为什么泗水河边的水变得更浓了”等等。围绕着问题,学生展开深度思考、深度探究。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大胆放手,精心组织,细心指导,通过目标、问题、任务等引导,让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达到“无师自通”的学习境界,学生由传统的“要我学”转向了“我要学”。“我要学”,这是学生语文自育自学的内源性动力。
二、启迪“我能学”的方法,让学生彰显“自育自学”智慧
“自育自学”既是一种本领,也是一种境界。“自学自育”的能力是一种多维度的综合能力,是培育学生其他能力的发端和基础。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优化学生“我能学”的方式,让学生彰显自育自学的智慧。立足于学生的生命成长视角看,我们认为自育自学能力是学生安身立命的基础,也是学生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竞争之源。换言之,自育自学对于学生既具有本体论意义,也具有方法论意义。
在语文教学中,为了培养学生的自育自学能力,笔者经常实行“小先生制”,让学生通过研读学习参考书、工具书,借助网络制作课件。由于笔者充分赋予了学生的自主权,赋予了学生展示自主学习的机会,更为学生打造了展示自主学习的平台,因而学生都非常认真。他们不仅自育自学,而且借助于班级微信群、班级QQ群等展开研讨,形成一种互育互学的共生性学习样态。
比如教学《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苏教版四下),笔者让学生在自育自学中确定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难点。学生抓住文本的爱因斯坦外貌、神情、动作、语言的描写和小女孩心理活动的描写,能够感受、体验到爱因斯坦平凡而伟大的品格。在自育自学过程中,学生画出相关的句子,从中证明爱因斯坦确实是一个伟大的人。在交流中,个别喜欢“唱反调”的学生认为,爱因斯坦连日常生活都处理不好,不能说是一个伟大的人。这种“异样”的声音,引发了学生激烈的争辩,而这种争辩,正好促进了学生对文本的深度思考,对爱因斯坦的伟大有了更为深刻的理解。爱因斯坦的不修边幅,正说明爱因斯坦将时间和精力都用在了科学研究上,说明了爱因斯坦的谦虚、平易近人,说明了爱因斯坦拥有一颗童心等等。以何炳章先生的自育自学理论为指导,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将会获得大大提升。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作为教师,要“把课堂变成基本上由学生自学的学堂”,在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自育自学进行指导,促使学生的自育自学水平的提升。正如何炳章先生所深刻指出的那样:只有自育自学,才能真的学习,才是真的教育。古往今来,凡是有所成就的人都是能够自学自育的人。
三、建构“我善学”的意向,树立学生“自育自学”信念
“自育自学”表明了一种“学生立场”,教师不仅要“让时间”“让空间”,更“让过程”“让方法”“让思考”“让探究”“让交流”。通过教师有目的、有策略地“让”,成就学生的“学”。自育自学,不仅体现教师的教学理念,更能彰显教师教育精神、情怀。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发学生产生“我要学”的愿望,启迪学生“我能学”的方法,更要帮助学生建构“我善学”的意向,帮助学生树立自育自学的信念。
例如《轮椅上的霍金》主要写了史蒂芬·霍金面对残酷的命运(患上卢伽雷氏症从而完全瘫痪),没有消沉,而是笑对人生,以顽强的意志与病魔作斗争。霍金不仅是一个伟大的科学家,更是一个生活的强者。本文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价值观教育的极好教材,如何看待生命,如何面对磨难,应该说本文给予了极好的诠释。学生通过自育自学,解决了生字、重点词语的识读、理解,划分了段落等,了解了霍金的一些逸事,甚至了解了霍金的名著《时间简史》。但如何真正走进霍金,体验到霍金的人格魅力,让学生的心灵受到震撼、洗礼?笔者和学生一起讨论学法。比如文中有哪些关键的句子?如“命运对霍金十分残酷”“霍金的魅力不仅在于他是一个充满传奇色彩的物理天才,更因为他是一个令人折服的生活的强者”等。围绕着这些关键句,学生展开了深入的交流,从而让学生能把握到文本的文脉。在这样的自学自育中,学生一边问学,一边研学,一边展学,“教学做”真正达到了合一的境界。
自育自学是教育的根本规律。语文教学必须遵循这种规律,将学生真正作为学习的主人,培养学生的自觉学习意识、能力。自育自学,教师的职责不在于传授,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
作者简介: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区稻香村小学语文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