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

2020-05-19刘海梓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文章素养情感

刘海梓

语文教学的主要目标就是培养学生准确地理解与应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引导学生累积语言并持续丰富,不断提升语文素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就要结合语文教学指导学生广泛地参与阅读活动,阅读课外文章,指导学生在听说读写中培养语文素养,使学生在诵读中品味祖国语言的魅力,积累语言,丰富情感,提升素养。然而,培养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促进学生语言累积的持续丰富,进而使语文素养不断提升。在此,笔者就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以及提高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进行论述。

一、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意义

对学生进行语文素养的培养,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在语文教学中逐步养成高尚的人格,具有坚定的理想,养成优秀的意志品质。同时使学生具有流利的演讲能力,具有逻辑性较强的口才,拥有较强的文学写作能力,对其未来乃至一生都将有着重要的意义。对学生的成长、成才都有着重要的作用,为他们将来成为具有高素质的人才奠定坚实的基础。对学生语文素养的培养过程,也有利于提升教师的语文教学能力,优化课堂教学,提高语文教学效果,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对学校,还是对语文教学来说都将具有积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有效措施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培养语文素养,就必须提高学生自身的语文综合能力,让学生在学习语文知识时具备进取、积极的态度,进而推动学生养成学习自主能力以及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以及时刻保持浓厚的语文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有助于对语文综合知识的系统把握,方便进行深入的语文学习和阅读、感受和品味文字涵盖的丰富情感。从某种意义上说,能够引导学生解决语文学习中面临的片面性、盲目性缺陷,进而有助于语文学习效率的提升。特别是学习小组合作学习,是学生将碰到的问题与掌握的知识跟同学沟通的过程,结合此过程,学生间互相交流学习心得,共同处理学习困难,从而营造了优良的学习气氛。

(一)指导学生在诵读诗词中培养语文素养

朗读教学是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一种关键方式,不但有助于学生把握文章的结构和思路,而且能够让学生从整体上把握文章。教师应重视对学生朗读方法的指导,如注意朗读的语调、语速、语气、语音等,与此同时,教师还应指导学生诵读文章。教育心理学提出,学生的诵读并非一味地发声表达或记忆语言文字,尤为关键的是,要使学生结合发声练习激发思维意识,引导学生建构敏锐、丰富的语文素养。鉴于此,小学语文教学中的诵读必不可少,如可以分角色诵读剧本、全班诵读具备奔放情感的文章、在教师的提示下诵读感情委婉的文章等。除此之外,教师应实时评价与反馈学生的诵读过程,不断纠正和完善。小学语文教材中有非常多需要背诵的名篇佳作,例如《江南》《长歌行》《咏鹅》《咏柳》《春晓》《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鹿柴》《静夜思》《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枫桥夜泊》等。这些古诗词的遣词造句形象,生动,优美,韵味感强,教师应指导学生背诵,让学生感受作者词句运用的独到之处、情感的变化、文章脉络的起伏、结构的充实、语气的特殊性等,从而真正把握每首诗词的精髓所在。

(二)指导学生在朗读文学作品中培养语文素养

朗读文学作品的过程是持续阅读与丰富的过程,属于语言学习不可缺少的一种途径。学生在一次又一次的重复朗读之后,能够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无穷感染力,这有助于学生形成跟作者的共鸣,把握文章主旨和脉络等,从而实现语文素养培养的目标。为此,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需要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学生创设适宜朗读的教学环境,以使学生体会到语言文字蕴含的情感,把握文章表达的含义,感受作者的思想。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应朗读出其中暗含的启示、表达的韵味,体会文章特色,真正在文章中融入自己的情感。学生只有一次又一次地朗读一篇文章,才可以抓住其脉络,把握其语气停顿,从而进一步地感受文章的中心思想。有的文章需要在朗读中保持饱满的情绪,有的文章需要在朗读中带着伤感的语气,有的文章需要在朗读中平心静气,学生在朗读不同文章时,能够体会到作者的创作环境与情感。例如,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开国大典》这一篇文章的时候,教师这样引导:开国大典的盛况吸引着中国人民和世界人民的关注,“中国人民站起来了!”这庄严的宣告,这雄伟的声音,让亿万人民欢呼雀跃,心花怒放……同时,我们还应该铭记长征中死难的红军战士、小英雄雨来、舍身炸碉堡的董存瑞等无数革命先烈。这样的课堂是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是情感的课堂。

(三)结合观看电影和电视来欣赏影视题材的课文,体验作品的思想情感

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有一些影视题材的课文,如《草船借箭》《狐狸和乌鸦》《将相和》《狼牙山五壮士》《恐龙的灭绝》等。在教学时组织观看相关的电影电视,从总体上让学生感知相关的内容,然后组织教学,在这个基础上学习课文,学生的兴趣特别浓厚,有利于把握课文的内容,体验作者的思想情感。如此一來,学生由浅至深地学习,再加上教师的适当指导,可以让学生由最初的迷茫向豁然开朗阶段过渡,从而真正地把握课文要表达的意境和情感。

(四)指导学生广泛地参与阅读活动和阅读课外文章

现代心理学的有关分析证实,学生在进行朗读的时候,运用恰当的语速、正确的语调,可以使学生的脑海中形成比较深刻的印象,在外界新信息刺激下,可以形成新语言,理解新信息。为此,教师在指导学生朗读、诵读的前提下,还应激励小学生有效地利用课后的时间,积极主动地参与一系列课外阅读活动。例如,教师或学校组织的小品比赛、诗歌朗读比赛、演讲活动等。再者,教师能够结合小学生的基础水平、学习能力,实时地为学生推荐阅读书目。总之,教师通过指导学生广泛地参与阅读活动和阅读课外文章,实现了学生阅读视野的拓展、阅读知识的丰富、阅读语文素养能力的提升。学生不但能够进一步理解和把握文章主旨,感悟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而且能够由感性认知向理性认知过渡,从而提高语文阅读能力和语文素养。

随着小学语文教学改革逐步深入和发展,培养学生语文素养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当然,培养语文素养是一个长期的过程,还需要广大小学语文教育工作者不断探究,运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推动学生的语文学习。

作者简介:河北省沧州渤海新区南大港产业园区第二完全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文章素养情感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四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三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八测
必修上素养测评 第七测
情感
细致入微的描写让文章熠熠生辉
如何在情感中自我成长,保持独立
放屁文章
小处着眼,写大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