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古诗词教学中培养高中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探析

2020-05-19郭春英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鉴赏能力品味赏析

郭春英

在高中的古诗词教学中,基于教学进度的需要和高考的考试说明的要求,往往忽略了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的培养,而重视答题方法和解题方略的传授,没有完全将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美深刻地体现出来,导致学生很难深入感受古诗词所蕴含的文化底蕴。本文着重探析在古诗词的日常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

一、通过诵读,体会诗歌的韵律美、节奏美,培养学生对诗词的感悟力

古诗讲究节奏和韵律。从句式方面看,古诗一般四字为二、二式,五字为二、二、一式,七字为二、二、二、一式;律诗更有严格的平仄、押韵要求,而词比诗的要求更加严格,词是配乐歌唱的诗体。经典诗词往往是韵律与内容情感的完美融合。在日常教学中,诵读这一环节必不可少。通过诵读,学生在抑扬顿挫中体会诗歌的节奏美,身临其境,想象作者描绘的画面,体会作者的情感,并融入自我的理解,获得不同的感悟。学生通过对古诗词的诵读品味,不断提升自身的審美能力,培养健全的审美人格,感受传统文化底蕴,体会人类文明的进步发展。

诵读有几个时间段,课前初读整体感知,课中诵读深入体会,课后诵读涵泳品味。不同的诵读阶段获得的审美经验是不一样的。例如杜甫的七言律诗《登高》“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诗句极尽抑扬顿挫之能事,充满悲凉之感。学生初读,大体获得的感知是作者登高远眺,眼望萧瑟的秋景触发了作者的身世之悲。课中跟随老师再读,会具体感受那哀转不绝的猿声,想象鸟儿无枝可依飘零江面的孤苦,体会时光流逝的残酷,悲悯一代诗圣满头白发老病孤苦的形象。课后再读,诗人形象已经在学生脑中成形,经过学生涵泳品味,深入加工,融入自我的理解,一位才能绝佳却历经世事沧桑、命运多舛却又忧国忧民的诗人怎能不让人景仰敬佩!再读与初读的情感语调肯定完全不同,学生在不同阶段获得的审美体验完全不同。在诵读过程中,感受先人的精神品格,体会先贤在历经千难万苦中如何自处自立,让学生感知悲壮的人生,积累审美经验,获得精神的滋养。

二、品味语言,对诗词进行理性赏析,体会诗歌的意蕴美

诗歌的语言是精练的,形象的。表现形式上,常常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词一般按字数多少分小令、中调、长调。诗歌通过精练的语言传达深邃丰富的情感,想要提升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鉴赏能力,品味诗歌的语言是一种途径。

高三的学生会接触“炼字”这一题型,出题人设置的题型常常是赏析动词、叠词、副词、数量词等;也会有“提炼并赏析意象”这一题型,不妨当作名词或名词性短语来赏析,一首诗歌也就是由这些词或短语组成。所以平时让学生养成品味诗歌语言的习惯,对诗词进行理性分析,体会诗歌丰富的意蕴,锻炼学生对诗歌语言的审美能力。例如刘禹锡的七言律诗《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动词“下”与“收”形成鲜明对比,“下”字写出了王濬部众浩浩荡荡、势如破竹之势;“收”字写出了吴国兵败山倒的情景。一“下”一“收”之间,留下无限想象空间,两军部众如何交战,得胜者的骄态、失败者的颓态全融在这二字里。而这首诗歌又是怀古诗,不单单是描写西晋王濬的成功以及东吴孙皓的失败,作者实际是以古人古事来晓谕今人,这一“下”一“收”的情景今天的统治者是否也会重蹈覆辙呢?语言是情感的载体,这首诗歌前四句语言雄壮豪迈,气势磅礴,后四句语言含蓄厚重,苍凉慷慨,其实也正是情感表达的需要。当然,品味语言也可以从诗人的语言风格、所运用的修辞手法等角度来赏析,在这里不再赘述。

三、发挥想象力,体会诗歌的画面美、意境美,培养学生对古诗词的审美情趣

诗歌的语言凝练含蓄,往往以少统多,意境深远。鉴赏诗歌,需要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再造作品情境,领会诗词的画面美、意境美。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培养学生对古诗词鉴赏的想象力,让学生对诗歌所描绘的画面进行充分的想象,体会画面特点,感受作者情感表现,并且将自身的体验融入其中,品味玩赏,领会诗歌独特的意蕴,提升自身的审美情趣。例如周敦颐的《题春晚》,诗歌描写柴门花落、乌鸦归林、诗人小立、樵夫渔人归家等画面,来表现诗人内心的闲适与安宁。简单概括画面内容还不够,需要学生发挥想象,进一步体会画面所蕴含的独特的美。可以想象:暮春傍晚,余晖斜照,落花点点,作者手掩柴门,放眼望去,天边几点归巢的乌鸦绕着树林斜飞,吟诗小立的作者斜倚栏杆,远远望见渔人和樵夫一个个走在回家的路上。好一幅村野薄暮时分谐和、静谧的画面,诗人置身于这恬静而富有生气的画面中,表现了他作为理学鼻祖的静而有生意的为人“气象”和人格修养。发挥想象力,可以用在诗歌鉴赏的任何一个阶段,为了培养学生对诗词的审美情趣,笔者认为尤其在与老师鉴赏诗歌结束后再次地想象,涵养性情,愉悦心灵。尤其是高三复习阶段,诗歌的鉴赏基本是以做好习题拿到分数为主,在紧张繁忙的学习之后,眺望窗外,再次想象此诗此情此景,别有韵味。

四、小试牛刀,以写促进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审美鉴赏与创造”这一核心素养要求学生在审美鉴赏过程中掌握表现美创造美的方法。在古诗词教学中,对于诗歌创作的艺术手法教师会引领学生鉴赏并掌握这些手法。而学生实际创作运用机会少之又少,作文一般都是“诗歌除外”,教学、考试基本以鉴赏为主。所以,笔者建议不妨给学生提供写的机会,反过来促进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的提升。那么写什么,如何写?诗歌来源于生活,学生在生活中所见所感均可以作为写作素材。某同学周末回乡下看到外婆种的辣椒颇有感受,写了一首《辣妹子》给我看:“斜日射园篱,椒红坠满枝。朱颜逢者喜,辣媚惹君痴。”另一同学不甘落后,写了回家见他祖父种田的情景:“旭日照农家,金风碧浪斜。闲来闻鸟语,忙里向桑麻。”题目是《庄园趣》。两首五言绝句,一唱一和,互相攀比较劲中展现了自己的诗歌创作能力,语文素养得以展现。基于目前的大环境,学生自主独立创作也只能在课余碎片化时间里进行,教师可以帮助在校报或杂志发表,激励学生创作的热情。写诗,可以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某同学写《秋望》“落叶飘何处,流云天际来。丛芦遮碧水,老朽自悠哉”,和同学探讨“老朽”一词的妙处,说自己此时(数学刚考完试)的心境就如老朽一般,思维老迈衰朽,“悠哉”实则是愤激之语。另一同学补充说,我是“渔叟自悠哉”,看淡了成绩,反而更激励自己努力。不管是何种解读,学生在创作中,将自己的审美意识,通过遣词造句精雕细琢,以诗的形式表现,提升了审美鉴赏能力,养成了良好的审美趣味。

综上所述,在高中古诗词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通过诵读、品味语言、发挥想象力、诗词创作等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使学生形成正确的审美意识和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与鉴赏品位,培养学生健全完善的审美人格。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太仓高级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鉴赏能力品味赏析
品味桂峰
高中音乐教学中如何培养学生的鉴赏能力
如何在小学音乐教育中提高学生鉴赏能力
品味四季
古典诗歌鉴赏能力的培养
Alfred & Emily——在谅解和赦免中回望赏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