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活即习作 习作即生活

2020-05-19张荣华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通顺笔记本习作

张荣华

生活是习作的源泉,时间是习作迈向生活的桥梁。生活无处不文章。我们要让学生树立一种观察的意识,指导学生从观察具体的物或自然现象转向观察社会人事,并能有所发现和思考。生活即习作,习作即生活。关于探寻生活习作的实践,作为一名普通的一线语文老师,我是这样理解和实践的。

一、走进学生,营造“安全”

在新接手一个班级时,老师和学生之间还不够了解,所以在最初的习作中我不找孩子们写得不通顺的句子,也不找他们写错的字,我就找他们写得好的句子,哪怕就一句话。给他肯定,给他表扬,让他们从内心上感受自己是一個会写作文的孩子。例如,初接手四年级的时候,班上的孩子作文水平参差不齐,其中有个孩子,他整篇作文难得有几句说得完整通顺。如果我帮他修改,那他的这篇作文就不算他写的了。于是我就忽略不通顺不完整的话,找出其中一句“妈妈带我到公园玩,公园里花真多,数也数不清”进行表扬,写上批语:“数也数不清”让我知道公园里的花真多,你是个留心观察生活的孩子。一段时间后发现,他比开学时的作文有了明显的进步,作文中有很多其他学生不怎么留心的小现象。

其实有不少孩子因为老师的“严格”而对写作文产生畏惧,进而失去了写作的“胆”,也就没有后来的“识”和“见”。我们应该给孩子一种写作的“安全感”,因为只有“安全”了,孩子才“敢写”。在“敢写”的情况下,天地就会变大了,那么锻炼的机会就多了。其实对于孩子们而言,只要他们愿意写,乐意写,主动写,相应的写作能力提高也就顺理成章。因此,让学生“敢于下手”,并让他们在不断的练习中走向“熟练”,我觉得是习作教学的一种常识。

二、走进生活,亲身感受

课程标准明确指出,习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我觉得,让学生对生活保持好奇心,激发求知欲,他们的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发展。作文教学也是这样。只有让学生走进生活,学生才能有用之不竭、取之不尽的写作素材,有说不完的人和事,有道不尽的景和物。

在习作教学中,根据习作要求的需要,我会千方百计利用游戏、表演、实验等教学手段,再现学生生活,激发学生从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寻找写作素材,提高他们的写作兴趣。同时组织他们进行交流讨论,拓宽他们的写作思路,从而培养他们良好的写作习惯。这样学生就想写,愿写,有兴趣写,也敢写,有内容写,有信心写,就会写出意想不到的作文,写出多姿多彩的生活。例如六年上册习作二“多彩的活动”。为了让学生能直观地感受活动,能有东西可写,我就在教室里组织一场踢毽子比赛,让学生现场感受。当然在组织比赛前,我会对学生提出一些问题,如“比赛中哪一幕最精彩”“你觉得谁踢得最有趣或最特别”“除了写踢毽子的参赛人员以外,你觉得还要留意哪些人的反应”等。让他们带着问题,带着任务去观看比赛,去观察赛场上的人和事。

三、寻找生活,积累素材

生活处处皆是景。教育家叶圣陶也说:“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流,泉源丰盈,溪流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这就告诉我们,小学生的写作题材来源于生活。因此,我每学期让学生准备一本笔记本,并要求学生给自己的笔记本取一个特别的名字,如采蜜本、拾荒本、淘金本等,其实它本质上就是“日记本”。在笔记本上把自己在生活里的所见所闻所感记录下来;也可以记下自己观看的新闻,再写写自己的观后意见;还可以记录自己阅读的书籍上的好句等。一个星期后,就自己这一周记录中的一个点展开,将它写成一篇完整的习作。虽然这么做在短时间内无法看到成长,但我相信是有意义的,因为他们已经在一点一滴的积累。相信只要我们坚持每天在这座“作文大厦”上叠加一块砖,终有一天会叠成一栋高楼大厦。我们要做的就是鼓励学生坚持下去,所以无论多忙,每周我都要将学生的笔记本收上来检查。检查的时候我很“大方”,写得好的作文我就给100分。

同时,我们五项素养工程里有一项课堂演讲,我就让学生在写演讲稿时,注意写自己的生活,自己的观察和发现,从而得到锻炼。生活即作文,作文即生活。我相信,抓住一切机会去引导学生关注生活,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感悟生活,只要学生动笔写生活,写作能力一定会越来越强。

世界处处皆景,从不缺少美,缺的只是发现美的眼睛!孩子们,老师们,让我们擦亮眼睛,擦亮心灵,去发现世界的美吧。

作者简介:江苏省泰州市兴化市楚水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通顺笔记本习作
读写大闯关
可爱的笔记本
爱的笔记本
句子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