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与作用

2020-05-19石翠丽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尊师重道六国论赤壁赋

石翠丽

一、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策略

(一)学习《赤壁赋》品传统文化

《赤壁赋》是北宋文学家苏轼贬谪黄州时创作的一篇赋,全赋在布局与结构安排中展现了其独特的艺术构思,情韵深致,理意透辟。其中,就有着道家思想的影子。

苏轼对于道家思想的吸收,并不是照搬照用,而是有所取舍。他摒棄了道家人生哲学中的虚无颓废、无为守柔等消极方面,吸收了其轻视功名、注重自我的积极方面,以及超越世俗、摆脱物欲的处事精神。他在《赤壁赋》中写“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的感受,正是庄子《逍遥游》中“列子御风而行”的境界;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的感伤,到“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的洒脱,又显然受到《齐物论》思想的影响。

在这个迅速发展的时代,需要学习苏轼的文化借鉴方式,在发展传统文化的同时也要顺应时代的发展,创新探究多种渗透方式,让学生切实感受到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魅力。

(二)学习《师说》品传统文化

《师说》是唐代文学家韩愈创作的一篇议论文,文中列举正反面的事例进行对比,讽刺批判社会中“耻学于师”的现象。其中蕴藏着尊师重道的优良传统文化。

韩愈的《师说》主要写了两种人。第一种是那些“曰师曰弟子云者,则群聚而笑之”的士大夫阶层。作者以“今其智乃反不能及,其可怪也欤”来讽刺那些士大夫阶层“耻学于师”的后果。第二种是不尊重老师的人。这些人不仅存在于古代,当今社会也比比皆是:家长为了袒护孩子辱骂甚至殴打老师;学生和老师顶嘴打架;在校内校外看见老师如同陌生人……

韩愈的《师说》教会了学生尊师重道、从师求学的中华传统美德。

(三)学习《六国论》品传统文化

《六国论》是苏洵史论文代表作品,提出并论证了六国灭亡“弊在赂秦”的精辟论点。它在传统文化渗透弘扬的过程中也起到了一定的作用,主要体现在语言文化方面。

苏洵的《六国论》论点鲜明,论证严密,语言生动,气势充沛,其结构体现了论证的方法和规则,堪称古代论述文的典范,很值得学生写作借鉴。例如,文章提出六国破灭“弊在赂秦”的论点;然后以史实为论据,对比“赂秦”与“未尝赂秦”两类国家的后果来加以论证;以假设来进行进一步论证,并从反面加以论证;从而得出“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的结果;最后借古讽今,讽谏北宋统治者切勿“从六国破亡之故事”。

老师在讲述的过程中,要重点为学生讲解文章的结构。在讲解完之后,可给学生布置写一篇论述文的作业并认真批改,让学生学习到真正的文化知识。

二、语文教学中传统文化的渗透作用

(一)有利于学生全面了解民族传统文化

高中语文教学,将传统文化渗透进去,有利于帮助学生进一步了解中华民族深远的发展历史,使学生能正确认识传统文化。以《赤壁赋》为例。此文运用了“以文为赋”的形式,既保留了传统赋体的特质与情韵,又有散文的透辟理念。有了渗透的意识,老师可以很自然地引领学生分析这两种体裁的区别与联系,通过比较使学生更深刻地了解到两种文化各自的长处。

(二)有利于学生自身素质的全方位发展

传统文化内容丰富,有着深厚的底蕴,能够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例如《赤壁赋》教育学生对传统文化的吸收要注重方法,取其精华,弃其糟粕,才能发挥出传统优秀文化的最大魅力;《师说》教导学生养成从师求学、尊师重道的中华传统美德;《六国论》教会学生语言写作中的文化,结构严密的论述。不同的文章、诗词都有着不同的文化,只有让学生多多接触,鼓励学生敢于探索,敢于创新,传统文化才会体现出它应有的价值。

(三)有利于增添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乐趣

在语文课堂上,老师会讲解一些语言语法的应用,难免会有些枯燥乏味。若老师在授课过程中引入一些有趣的历史小故事,将会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的效率。如在讲解《师说》之前,我会先向学生渗透“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传统文化;在讲到文中例子时,穿插一些古人艰苦求学的小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了解,比如程门立雪、悬梁刺股、任末燃蒿等。这样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让学生体会到古人“尊师重道、谦虚好学”的美好品德。若没有渗透的意识,只将文中的例子解释一下,就错过了进行传统文化教育的好机会。

作者简介:江苏省徐州市铜山中等专业学校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尊师重道六国论赤壁赋
节录苏东坡《前赤壁赋》
千江有水千江月——《赤壁赋》任务学习
苏东坡《前赤壁赋》
“读议练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
利用异文 训释词义
开门见山,明明白白亮观点——从《六国论》学写议论文的开头
简说《六国论》之论证
《赤壁赋》用典赏析
程门立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