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借助多维涵泳,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2020-05-19曹越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涵泳徐悲鸿爱因斯坦

曹越

四年级是学生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变的关键时期。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尽可能打破思维定式,创造性搭建平台,助力学生思维发展。

一、借助涵泳补白,拓展思维广度

教材文本由于艺术表达的需要,留有很多空白。教师以此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想象,这样不仅能丰富课堂内容,还能拓展学生思维广度,推促他们主动与文本、作者進行深度对话。比如上册《徐悲鸿励志学画》中:“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徐悲鸿受到侮辱后,终于“发愤”了。请你们结合文本内容,大胆说说,徐悲鸿“发愤”后做了什么?

(小组讨论交流)

生: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说得很好。那么徐悲鸿是怎么画的呢?谁来想象一下。

生:徐悲鸿画画用的秃笔都堆成一座山了。

生:每一幅画,徐悲鸿都画了无数次,直到铭记在心。

…………

师:除了临摹,徐悲鸿还会做什么?

生:写生。

生:他背着画夹,到野外写生,他看呀,画呀,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他画山,画水,画街上的行人,画街道的建筑,等等,他什么都画,把一切都“画”在心里。

教师紧扣文中“空白”,通过连续追问、点拨启发等方式,持续鼓励学生想象。这样不仅引导学生与文本、作者进行深度对话,而且还有效拓展思维广度,为思维发展创造条件。

二、借助涵泳对话,强化思维密度

在涵泳课堂里,对话是多元的,不仅有师生对话、生生对话,还有生本对话。当然“对话”不能只是表面泛泛而谈,而应深入文本进行。比如下册《“番茄太阳”》。

明明一面用手摸一面笑:“真的吗?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

我耐心地回答着她,看着她的笑脸,觉得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

红红的“番茄太阳”一直挂在我的心中,温暖着我的心。

师:这里三次提到了“番茄太阳”,你们觉得这三个“番茄太阳”分别是什么意思呢?

(学生讨论交流)

师:“太阳像番茄吗?那我就叫它番茄太阳”,这里的“番茄太阳”是说——

生(集体回答):太阳像番茄。

师:“那就是最美的‘番茄太阳”,这里的“番茄太阳”又是——

生:明明的笑脸。

师:那“红红的‘番茄太阳”又是指——

生:明明美好的心灵。

教师将三次“番茄太阳”单列出来,组织学生进行对话,层层推进,不仅准确把握了文本的感情脉络,而且还能使他们思维更加严密,更加具有逻辑性。

三、借助涵泳辩论,提升思维深度

当前语文课程追求个性阅读,学生必须有自己的想法。教师可以围绕一个教学难点,引导学生进行辩论,让思维更加主动、深入。比如下册《爱因斯坦与小女孩》。

师:小女孩问:“怎样才算伟大的人?”现在我们围绕“爱因斯坦是不是伟大的人”进行分组辩论。

(学生分组,准备素材,开始辩论)

正方:我方的观点,爱因斯坦是伟大的人。

反方:我方的观点,却与之相反,爱因斯坦不是伟大的人。

正方:爱因斯坦提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对于现代科学来说,有里程碑的作用,他如果不是伟大的人,又有谁能当得起“伟大”二字呢?

反方:针对爱因斯坦是否伟大,课文中小女孩都提出了质疑。试想一个连自己都无法自理的人,又谈何“伟大”。古语说得好,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

…………

辩论的结果不重要,重要的是教师敢于放手,搭建平台给学生辩论机会,让他们能在自主质疑研讨、自主总结归纳中学会学习,为个人素养发展、思维品质提升做好储备。

四、借助涵泳迁移,增强思维活度

在涵泳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围绕关键字词进行品析,引导思维嵌入,继而进行迁移巩固,在打破学生常规思维的同时,有效培养其创新思维。比如上册《桂花雨》。

师:想一想,为什么题目叫作“桂花雨”?

生:可能是在开桂花的时候,下雨了。

师:我们看看这句——

(多媒体出示:这下,我可乐了,帮大人抱着桂花树,使劲地摇。摇呀摇,桂花纷纷落下来,我们满头满身都是桂花。我喊着:“啊!真像下雨,好香的雨啊!”)

学习的过程,就是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课堂创造性思维培养,既要来源于课堂,更要回归于文本。案例以文本关键字词为契机,引导学生进行拓展迁移,不仅可以助力他们理解文本主题,而且还能有效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

作者简介:江苏省南通开发区实验小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涵泳徐悲鸿爱因斯坦
涵泳语文教学中发展学生“具象思维”的实践探索
在宜兴徐悲鸿故居
徐悲鸿&吴作人:爱徒,随我来便是!
成功来自谦虚
涵泳:语文教学的重要环节
勤奋努力的爱因斯坦
徐悲鸿与一幅古圆的悲欢离合
爱因斯坦怎么庆祝生日
例谈古诗词涵泳教学的三个层面
电视剧《徐悲鸿》精彩剧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