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散文阅读“浸润式”教学情境探究

2020-05-19陆婉怡

语文世界(教师版) 2020年2期
关键词:昆明课文文本

陆婉怡

“浸润式”的散文阅读教学有别于偏重知识获得、缺乏过程性学习的传统课堂教学方式,更加注重文本阅读对学生潜移默化的影响,要求教师在更高更深的层次解读文本,研究学生的学习特性,引导学生逐层深入文章的特定情境,创设相应的课堂氛围,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本文将以《昆明的雨》教学实践为例,反思教学过程中的得与失,探索“浸润式”散文阅读教学中学习情境营造的有效方法。

一、巧设问题,随文演化

让学生带着对文本形象的感受进行情感体验,正是“浸润式”的阅读课堂追求的效果之一。所以,披文入情,高度重视个性化语言的品味,是课堂上的核心部分。

《昆明的雨》教学设计大致分为“导入”“文本初读”“课文研读”“知人论世”“总结”五部分,其中“文本初读”“课文研读”“知人论世”“总结”四环节层层递进。“文本初读”环节主要是为了让学生把握作者直接描写的雨季的主要的特征。“课文研读”中的问题则要细化,让学生在默读、精选中自由思考,找出作者描写的昆明具体的风物,如仙人掌、菌子、杨梅、缅桂花、木香花、房东母女等。寻找这些事物对学生来说是简单的,但是他们往往会忽略更为深层的内容,如这些事物与文章主题“昆明的雨”的内在关联。笔者随文提醒学生进行圈点勾画,引导他们思考这些事物自身的特点,再与文章中心联系:植被们充沛的生命力、人物的美丽都与第一环节中雨季的特征相呼应。于是,在作者描绘的字里行间,可以得出作者对这些事物、对昆明的雨季所怀的情感。

“课文研读”环节的末尾小结出文中较为明显的作者情感:喜爱昆明,想念昆明。这是作者在写作散文时回溯过去时光所具有的情感,在文中描绘的当时当地的昆明,作者会有哪些相同与不同的感受呢?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进入作家内心深处。学生阅读作者在昆明生活的语句,可以找出相关印证,如“雨,有时是会引起人一点淡淡的乡愁的”,衔接到第四环节,补充写作背景,力求简洁扼要,突出作者来到昆明的原因、生活情況、所处的时代环境特点等。通过这些背景,体会“雨”这个意象,引导学生深入当时的昆明,理解作者的“乡愁”。

二、多元阅读,营造情境

在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喜欢一开始就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样做的效果其实不大。朗读须建立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琢磨文章的情感特征,再去把握语句的音色、音调、轻重。学生的群体特性一定程度上在“浸润式”情境营造过程中起决定作用。

笔者在设计本文的阅读部分时,结合了通读、浏览、范读、默读、精读等多种阅读方式。通读主要用于课程前期学生整体把握文本;浏览便于学生提取主要信息;范读主要在学生有了对文本的初步把握以后,由笔者示范朗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文章的风格;默读和精读是重点,在学生思考问题、自由想象时尤为重要。综合运用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在阅读中逐渐进入文本的世界。

精读时,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文中的一些细节,比如“淡淡的”这个形容词以及文章第10自然段对木香花的描绘、对小酒店宁静安然环境的渲染,让学生在这些文字中体会汪曾祺对生活的热爱。教师应从文字构筑的意境中寻找作者的“真我”,由文至人,以人解文,让学生主动地从阅读过程里体味文章内在的精神之美。

三、深入情境,学以致用

这一课的教学共进行了两轮,每轮教学活动后,笔者均与其他教师进行了讨论。第一轮课堂教学实践时,笔者发现学生的预习阅读准备不充分,对文本生疏,疲于理解老师提问的表层意思,不仅影响整体氛围的营造,更使课堂效率低下。“浸润式”的课堂以文本为主,教师需要在短暂的45分钟内带领学生走得深走得远,那么课前的预习指导工作也要更充分,所以在第二次上课前进行了改进。

如本文所写事物繁多,看似闲笔之处,实则作者作了许多想象上的留白。所以,二次实践中,笔者在“课文研读”环节加入了学生思考动笔的活动。以昆明的“仙人掌”段落为例,聚焦于作者描绘猪羊时一个“怕”字展开,让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将这个心理描写的词与“仙人掌”的特点联系起来,更深刻地去体会此地风物之妙处。

细切口,深内延。在学生容易忽略之处拓展他们想象的能力,同时更深入文章中所描绘的昆明的世界,在特定的情境中“润物细无声”地深化学生对文本作者内心情感的理解,也可以促进学生对同类文章精练用语方面的关注,体味母语的博大精深。

作者简介:江苏省苏州市吴江区盛泽第二中学语文教师。

猜你喜欢

昆明课文文本
雪中昆明 一梦千年
细读课文,让思路清晰起来
背课文的小偷
昆明美
在808DA上文本显示的改善
基于doc2vec和TF-IDF的相似文本识别
쿤밍(昆明)에 로봇이근무하는 주차장 등장
文本之中·文本之外·文本之上——童话故事《坐井观天》的教学隐喻
关于初中课文知识拓展教学的若干思考
如何快速走进文本